绿林网

蒙曼说唐读后感摘抄

蒙曼说唐读后感摘抄

《蒙曼说唐》是一本由蒙曼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曼说唐》读后感(一):小小想法

首先承认一点,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理科生,对于历史这方面真真是不懂,如若有什么不正确的见解,还请各位别介意。初读这本书时,对于唐玄宗童年的悲惨感到无比的心酸。毕竟生在皇室贵族,竟没有那种养尊处优的待遇,反而时常得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否则便会因此而随时失去身边的人。但或许也正是这种处境,才成就了他之后的成功。

《蒙曼说唐》读后感(二):兴也玄宗,衰也玄宗

算是对唐朝开元天宝年间有了些许了解。蒙曼老师的讲解是一如既往的好。不过既然这算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可见人治的社会是多么的不靠谱,帝王的贤明与否,直接影响子民百姓。李隆基的一生让人不禁唏嘘。一个人应该时刻保持对自我的清晰认识。对自己责任的清晰认识。这样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都能坦然以对。--2017年4月29日于北京

《蒙曼说唐》读后感(三):蒙曼说唐:长恨歌

《蒙曼说唐:长恨歌》(蒙曼著·陕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百家讲坛捧红了易中天、于丹,蒙曼也借势“百家讲坛”而走红。读完《蒙曼说唐:长恨歌》觉得有些意思,相比一般的历史书,蒙曼的说唐可读性还是很强的,但与传统演义不同,蒙曼在史实上很少有虚构的地方。不过,上下两册的《蒙曼说唐:长恨歌》读下来,也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此书的可读性在于它的戏剧冲突非常强烈,但恰恰是这种“戏剧冲突”掩盖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它把一部立体的历史演变成权力的斗争史和戏剧化的帝王将相风云录,至于其它方面,不是一笔带过,就是被省略了。可以说蒙曼成也百家讲坛败也百家讲坛。说历史,没有戏剧冲突的铺垫,几乎就不会有观众的喝彩。但历史固然有戏剧冲突,却也有平淡如水的一面。蒙曼把一个复杂的大唐变成了一个小舞台,我们只看见帝王将相走马灯式的来来往往,而百姓大众却在历史舞台之外。

《蒙曼说唐》读后感(四):重新认识唐史

不是很厚的图书,起初想来也不会学到多少东西。然而细细品来,收获不小。

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起初竟被皇帝唐玄宗所宠爱,只是与太子不和,想怀有叛乱的思想很早就存在。想想老迈的唐玄宗死后,江山换了,还能活得那么滋润么?于是在丞相杨世忠多次暗中捣鬼之后,被逼反,提前开始了一场大内乱。

这场不可避免的内乱就此爆发,之前曾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挽救,只可惜老迈的唐玄宗放任不管。到头来,心爱的女人杨贵妃被杀,自己被架空为老皇帝。在冷宫中唐玄宗必定抱有惋惜之心,只是太晚啦。

安史之乱中,匆匆上阵的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曾在《盛唐领土争夺战》中了解到他们英雄的战斗,只可惜在激烈地战场上没有倒下,却被抱有嫉恨之心的太监边令诚(《盛唐领土争夺战》有过描述)设计杀害。看到这儿,心都碎了,活该唐的毁灭,两军战前杀良将忠臣,怒其不争。

之前的唐玄宗经过叛乱,最终成为皇帝,对自己的助手丞相有着清晰的认识,众多名士文人先后短暂登场,如张九龄、韩休等等(忽然想起了刚刚挖到的韩休墓葬),打造出伟大的盛唐。之后就放手不管朝廷,丞相一任就是19年,让奸臣当道,贤臣被杀。

书中大诗人李白也短暂出场,唐玄宗同样有着热情地对待,只是没有给权于李白,大才子最终只得被迫离开,空有一腔热血。

当看到杨贵妃的三个姐姐,自然就想起了那副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再继续,二姐虢国夫人原来竟是个荡妇呀,和当时还未进入朝廷做官的杨世忠就厮混在一起。哇,还有这个背景在里面呀。

挺不错的图书,让我了解到不少的知识,加深了对相应名人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再说点安史之乱的故事,就更好了。

《蒙曼说唐》读后感(五):评《蒙曼说唐•长恨歌》的平民化视角

在蒙曼之前,《百家讲坛》上已经有不少人渐次流淌而过,有的留下了大名,倍受追捧;有的则籍籍无名,如若昙花一现。而年轻且博学的蒙曼所讲述的唐朝历史,正如大唐盛世的开阔与华丽一样,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喜爱,蒙曼也因此而成为新一代的文化明星。

蒙曼说唐,选择的人物是武则天、唐玄宗,在他的讲述方式中,始终贯穿的一点就是感性、直观的平民视角。这种平民视角并不是对大历史演绎的抛弃,而是从正史、生活史与民间的记忆中讲述更为真实的唐玄宗。

真实的唐玄宗李隆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众所周知,唐朝是我国最为辉煌的时代,它以吞云纳雾、繁花似锦的气象永恒地挺立在历史高处,长久地激励着后人美学和艺术上的幻想灵感。只是我们太沉迷于幻想了,从而忽略了大唐之后的那些零零碎碎。我们中国素有选择性的“健忘症”,我们善于纪念金碧辉煌的高堂大殿,却往往遗忘死于高墙之下猥琐可怜的小太监。纵观唐一代,其实并非全都辉煌,事实上,经“安史之乱”之破坏,唐朝的气势已经开始疾速滑落,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文艺上来说,后一时期的唐朝都变得黯然而疲沓。而站在这一历史转折点的最高人物,便是唐玄宗李隆基。正是因为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的拨弄,唐帝国让中华民族迎来了她的高潮,同时也让她迅速坠入了长久的沉寂。“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一朝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转折点。从此之后,唐朝进入晚唐,而中国也开始头也不回地走上了下坡路,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更是江河日下,叫人不堪回首。

所以,也许我们可以这么认定,李隆基是中华民族大兴盛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转身,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华丽背影,让人怀念,同时也让人唏嘘感叹。

蒙曼说唐为什么能成功呢?首先,蒙曼讲述唐朝往事,尤其是从平民视角讲述这样的唐明皇李隆基,更能挑起公众的兴趣。近代以来屡被别国蹂躏、欺压的屈辱历史使得我们自卑而敏感,这种对民族辉煌历史的回顾,无形中弥补了我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基于这种理论上的可能逻辑,《蒙曼说唐·长恨歌》首先就具备了公众接受心理上的基础。蒙曼体悟并把握了这种心理,她将自己的讲述视野瞄准了妇孺皆知的话题人物,唐玄宗如是,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亦如此。通过这些人物,听众进入的不仅是一个历史时期,与此同时很有可能还踏入了一条激昂兴奋的意念河流。

蒙曼的长处在于他对故事掌控的细腻、圆滑以及生动,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蒙曼讲述故事的技巧超人一等。应该说,蒙曼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是借鉴了小说的手法的。她陈述历史故事,解读历史人物,描绘人际争斗,书写曲折命运,最关注的并非其脉络性与传奇性,而更多的是以第三者的态度挖掘其可能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涉案人物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以及这冲突与矛盾背后的种种解释。

而且,她并没有像有些学者那样“掉书袋”般地频繁引用典故,搞得听众摸不着头脑;也没有像有些讲师那样口若悬河、以真理的操持者自居,从而故弄玄虚地向听众宣示所谓的真相,以显示自己的全知全能。须知历史是不可知的,人类不可能认知绝对真实和客观的历史,人类拥有的能力,也只能让我们尽可能近地接近历史真相,而无法彻底探得其本质。历史没有本质,或者说历史的本质无从得知,历史的本质被包裹在时间深处,无法露面。在历史的烟尘散尽之后,真相早已被埋没,卡在事件缝隙中的蛛丝马迹只能给我们提供少许材料,后人用这些材料建造历史大厦,其中许多成分无非基于猜测和假设。

蒙曼运用的是一种融学术和通俗于一体的口语讲述模式,将历史背景展现出来,将人物解剖开来,将所有的可能性列举出来,然后不紧不慢,用逻辑来推理,细细道来,展示历史人物的痛苦和无奈,剖析历史角色的悲伤与姑且。蒙曼的这种讲述方法,充满了亲和力,同时也增加了其悬疑性和情节性。

当然,她用语的现代化和充沛的感情渲染力也为讲述增加了分数,但我觉得这不是最主要的,语言和情感只是技巧性的工具,最核心的还是内容。这一点蒙曼本人也曾说过:“历史就是过去的生活,历史也就是让人来评说的。在我看来语言不是第一位,第一位是尽可能还原历史,我们讲历史其实就是在还原当时的生活。课堂上,我自己肯定要用现代语言来讲课,因为自己是现代人。用什么语言来讲取决于时代……”

就《百家讲坛》上因为讲历史而出名的几个人而言,如易中天、阎崇年、王立群等人,他们大都是讲纯粹的历史,可以从史书上考证的历史,即使是易中天,他也是将《资治通鉴》《三国志》等书综合起来,做一个大体的分析来还原所谓的历史真实,完全是粗线条的,只求大处,而对细节往往忽视而过。蒙曼的讲述则恰恰相反,她的重心落在细处,用的手法不是勾勒,而是描绘。蒙曼在这一点上超越了《百家讲坛》上的其他讲述者,她使用的是历史学者的情怀,但是采取的却是平民百姓的视角,她的目光穿越在故事之间,不视繁华,低调而务实。虽说蒙曼也有猜测和假设,然而她的猜测是诚恳而知性的,没有似是而非,也没有哗众取宠,更没有故作高深,她的猜测透露着历史学者的睿智,也浸染了平民百姓的细微和好奇,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有人曾将蒙曼说成是“小于丹”,这种叫法有传播意义上的优势,也有利于商业造势,可是坦白地说,除了名声上的相似之外,她们两个人之间并无多少类同的地方,于丹显得张扬乖戾,且色厉内荏得有些迷失自我,她无处不在表演自己的知识,讲演的内容也极端虚无。而蒙曼则与她不同,蒙曼的平民视角以及低调朴实的讲述姿态,鞭辟入里同时又细腻温和的学者态度,都为于丹所不具备。从这一点来说,把蒙曼叫成“小于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错解。

(本文作者王小天,1980年生于陕西,文学硕士,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樱桃》《红香》《空城记》《大家族》以及历史人物随笔集《长恨此身非我有》《人生长恨水》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