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厌男的读后感大全

我,厌男的读后感大全

《我,厌男》是一本由[法]波利娜·阿尔芒热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厌男》读后感(一):先锋的意义

【一本首印450册的书畅销18+国】 在上千年惯于密封的铁屋中,当有人想打开门窗透气,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但是,当有人喊打喊杀要掀翻屋顶时,相比之下,开门窗就变成了较为合理且可接纳的选项了。——这就是先锋思想的意义。 法国作家波丽娜·阿尔芒热的«我,厌男»,正是一本先锋的书。在法国首印只有450册,截至2022年,就已被翻译成18种语言,变成国际畅销书。 书的开本很小,仅有104页,作者自称为“小册子”也没毛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连书末拓展阅读的内容也很扎实。 “厌男”,并非性别歧视,而是对父权制弊端的抗议,是一种集中提炼的归纳。作者也有丈夫,所以她的写作并非一种情绪发泄,而是理论梳理总结。 如果把托尔斯泰、歌德、毛姆、路遥、刘慈欣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某些评述提炼出来,就会得出“厌女”的概念。——这么说,是想说明,“厌男”不代表讨厌男性,正如这些男性作家有“厌女”的刻板印象,并不代表他们讨厌女性。相反,只看表面的话,会感到他们在衷心赞美女性。 以前听说法国公共设施做得好,在各种公众场合都设置了便捷的母婴室,方便单身女性独自带娃,还以为法国是很开明的国家。没想到,本书作者在法国国内外收到的反馈不尽相同,法国反倒是更保守的。 在中国国内,据说几十年前乱搞男女关系是会被枪毙的,而今,四川已将单身生育合法化,这正是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进步。移风易俗离不开先锋思想的指引。 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看到不同观点的时候,不破防,不跳脚,才是一个有兼容并包思想、广博胸怀的人。 为先锋的新星出版社点赞。为先锋的策划编辑白老师点赞。

《我,厌男》读后感(二):认同、理解、尊重这是三个层面,关于“厌男”不妨先听听

“你们有些男的为什么那么普信又臭(思想)啊?”

“东仔你一直觉得我很普信吧。”

上周去怀柔玩的路上,我和来北京认识最久的朋友有这样一番对话。

“不是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普信的地方。”

短暂沉默后,前面的姐们儿赶紧找补。

其实东仔有这样的认知我并不很奇怪,她向来“厌男”,有着自己的圈子和倔强。

当然,她屡屡表达这种想法的时候会加上很多附加条件“你知道啦,我特殊”,“玩笑多一些,不是讨厌所有男人”巴拉巴拉。

好在做到了这点。上周三收到一本试读的小册子,就是这本《我,厌男》,当表示想多要一册的想法时,米粉难为地说:“这个东西被寄完了,等正式出来,多少本都行!”

试读本

果不其然,女性同事们很喜欢这本书,以至于今天才“抢”过来。事实上还想着偷懒晚些读的,只是看到编辑们在朋友圈吐槽大量的因名“一星”,得绕不开了,地铁上抽空读完。

看到过一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男生因为从来不会来月经,所以没有办法讲理解女生这件事?”

我的第一反应——最怕的就是男生以为自己理解,然后他给的建议就是“多喝热水”,这是一个心有戚戚的答案,因为实打实被嫌弃过。

直到后来被一个段子变成现实的答案覆盖掉了。说是女朋友来月经,男生冲过来冲着她的肚子一通按,女孩当时就傻掉了:“卧槽,你在干什么?”男生说:“我帮你把淤血排出去。”

所以个人认知是在说“理解”这件事上一定要保持谨慎和谦卑,“我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不理解的。

回到这本书的评价,假如我们没看过,又怎能轻易下定论?即便看过了,又怎敢说我理解作者甚至认同呢?目前的态度是尊重有这样一本小书,至少它的存在填补了一些空白。

再回到书籍本身,100多页中这位29岁的作者很坦率:“我说的厌男,指的是一种针对整个男性群体的负面情绪”。曾经有问过一位女性主义小朋友这样不会太尖锐吗?她说:“我别无选择,不能给自己后路和余地,不然会被社会的规训所动摇”。余秋雨曾说文化就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在依旧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集体人格组成如何许是不必多说。

作者也会被怼:“你说男人都是垃圾,你老公就是完美的吗?”这也正是我的疑问,一方面“厌男”,一方面又“结婚”,一方面说丈夫不完美,另一方面又说没有男人一样可以。所以这本书的观感只能停留在尊重层面。孤证不立,作者缺少系统性的论证和社会实践,适合拿来休闲阅读,也会有不少眼前一亮引发思考的观点——

“要求人们严格遵循异性恋法则......迫使在毫无正当理由的前提下缔结契约关系......但爱情从来都不是促使人们结为伴侣的唯一因素。”

人类的进步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法律中夫妻关系要高于亲子关系,因为契约应该强于人固有的情感,记住是“应该”。

我们都是在压抑旧脑的本能(生存、繁殖等),去完成新皮质的指令(契约等)。(参见《千脑智能》)反而言之,如果没有爱情这个因素,没有他者的存在,契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厌男》读后感(三):一本还没上市就被打一星的书,来了

标题并非耸人听闻。

上周,我们在豆瓣公布了《我,厌男》的出版消息,在试读本都还没有寄出的情况下,短评区多了一些标记“看过”的一星评论。虽然想到过这本书的书名会引发讨论,但我确实没有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昨天,在预售开启的前一天,它出分了,从评星的分布和评价来看,一星评价基本上都是因为书名。

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并非第一次。2020年8月19日,在它的出版国法国,这部首印只有450册的小书因为书名受到了来自法国性别平等部一位官员的下架威胁。

《我,厌男》这个书名并非我们为了博人眼球而取,它的法语原书名叫Moi les hommes, je les déteste,翻译过来就是“我讨厌男人”,在其它十几个国家引进出版的封面上,不同的语言诉说着同一句话,表达着同样的意思。

当时发出威胁的官员没有读过这本书,却在给出版商发出的邮件中写道:“很明显”,这本书是“对憎恶的颂歌”。就像每当性别议题讨论出现时,总有人抱怨“厌男”是另一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如果要平等,就应该像“厌女”那样受到谴责。

但只要读过它的人,就会明白书里所写的并非意在挑起性别战争。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厌男”与“厌女”两个词表面上虽然对立,很多时候、很多女性所说的“厌男”,与“厌女”的意义并不相对。

我们的试读本

“厌女”是一种对女性本身的厌恶,是在历史、文化及官方的推波助澜之下形成的,是一种如今已司空见惯的系统性压迫。即使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会产生厌女情绪,尤其是对自己的厌恶:发育时期被人议论的尴尬,好像加入男生群体就会显得更酷,常年处在身材、容貌焦虑之中,下辈子想当男的因为他们好像活得跟轻松……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让女性有了这样的想法。男性的“厌女”则更为普遍,除非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否则我们必须承认,女性遭受的种种暴力(从语言骚扰到谋杀),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男性所为。

而我们所说的“厌男”,是针对某一些特定的人——那些行使男性权力的人,那些觉得自己天生高人一等、野蛮地躺在特权环境中坐享其成的人。

将二者相提并论,波利娜·阿尔芒热说:“就是在不动声色地恶意掩盖性别压迫的形成机制。”因为前者正是对后者的回应。

目录

这本小书只有短短的104页,不是艰深的学术专著,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它更像是一部宣言,每一句话都能完美地对应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现实(我们把它做成了小32开平装,非常适合随身携带)。波利娜·阿尔芒热用她热情、理性的语言向全世界告白:厌男,究竟是什么,它的表象背后又是什么。

不仅仅是这些,贯穿全书的关键词除了“厌男”之外,还有“团结”。

“我真正希望的,是女权活动家贝尔·胡克斯口中的女性情谊与政治团结,是让老学究们心神不宁的女性意识转变,是我们彼此间(终于?再度?)培养起来的同理心,这些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每当我们中有人感到疲惫时,应当有数十只手伸出来把她扶起,将她抚慰,让她重新振作。”

让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周围女性身边。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当当渠道特供海报+牛皮贴纸

新华文轩图书旗舰店渠道特供纹身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