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一

范仲淹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家境非常贫穷。每天吃一小块粥,勤奋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他时常以“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勉励自己。

有一天,他问一位算命先生:“我将来可以当宰相吗?”

算命先生回答:“不行!”

范仲淹再问:“我能不能成为名医?”

算命先生惊讶地说:“你刚才理想那么高,为什么一下子降低这么多呢?”

范仲淹回答:“只有宰相和名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称赞他说:“你有这种仁心,真是当宰相的人才!”

后来,范仲淹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他博通六经,许多学者都来请教他,他为他们讲解不倦。

他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请四方游士吃饭。儿子们有时没新衣服,便穿着游士的衣裳外出,范仲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在范担任“右司谏”一职时,遇到了旱灾和蝗虫害,他便奏请皇上,请求派遣特使去灾区调查、救济。他禀告皇上说:“假如宫中半日没有食物,会怎么样呢?”

宋仁宗产生恻隐之心,便命令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的灾民。范每到一个地方,便调出仓库的粮食救济灾民。

他奏请皇上,除去了政治上的十几种弊端。后来他又做了“参知政事”(为宰相副职,简称“参政”)。敌军侵犯边陲,他又请求亲赴边疆。

他生性好施,从西陲挂帅到参大政后,他在故乡买下千亩良田,并定性为“义田”,以帮助族人,达到每人每天有饭吃,每岁有新衣,婚娶凶丧有补助。

当他得到一处住所——钱氏南园时,想要搬去居住。风水先生告诉他:“住在那里,子孙会出公侯、卿相!”

范仲淹回答:“只有我们一家人独享富贵,不如附近的人都能在那里受教育。这样,得到富贵的人岂不是更多吗?”

于是,他就把那处住所捐献出来,兴建学校了。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二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三

作文素材名人事例及感悟:范仲淹

【事例】

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5年中间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连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就这样,他勤奋地学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旨,便都领会并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感悟】

志向,是人生的导航,是事业的基石,是前进路上的指南针。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摆,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有了志向而不去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关键是确立了志向以后,要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勤奋不已。无数事实还表明:一个人确立的志向越高,那么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四

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

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冷,两岁时父亲不幸往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天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天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很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尽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途经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往看天子,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往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天子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固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五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译文或注释: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 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 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 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六

尊敬的范仲淹老先生:

您好!

在您那个基本国策就是“重文轻武”的朝代里,您应该很开心,很快乐,很是如鱼得水吧!

在您的朝代中,您可是个屈指可数的大人物啊!您的经历不同寻常。您的“划粥割齑”真是个勤学苦读的好事例。同时它也一直激励着我。日做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您这努力拼搏的精神很难没有作为吧?我想一定是的!

说起您的作品真是让我们惊之叹之,更是引领我的一盏明灯!它们指引着我前方的路途。前段时间,我很是迷茫——到底是我不够努力,还是说我不够认真,又或是我学艺不精呢?当我再看到您的作品,您的经历,您的精神,我恍然大悟了。原来是我不够坚持,不够勤奋啊。当我觉得自己已经付出十分的努力时,可是别人已经付出了十二分的努力,所以我一定不能松懈,我要坚持。

先生,您的作品和您的精神不仅带给我力量,也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启示!我非常非常的佩服您!老先生,谢谢您给我们带来赏心悦目的作品的同时,也充实激励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谢谢您!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七

宋代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冲破重重困难,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一个僧人的门舍中读书。

因米贵,他吃不上饭,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结成块,他就用一条竹片将块状的粥划成两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没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点盐煮煮,生活很苦,书却读得很甜。

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时南京留守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坏了。范仲淹急忙解释说: "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八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出生于贫苦人家,两岁丧父,母亲由于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别处。

范仲淹童年读书,就非常专心。十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以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副食呢,更简单!切几根咸菜就行了。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个南部留守的儿子,看见范仲淹每天只吃点稀粥,却不以为苦,只顾埋头学习,觉得很稀奇,回去讲给他父亲听。他父亲说:“这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你把公厨里的食物拿一些送给他吃吧!”南部留守是声势显赫的大官,一般人得到他的馈赠,会视作莫大的光荣。范仲淹却不是这样。

当南都留守的儿子奉了父命送来东西的时候,他再三推辞,争执了半天,才勉强收下。可是,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他送的食物并没有被吃掉,已经放坏了。他自然很不高兴,问范仲淹道:“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地让我送了些饭菜,而你却不肯下筷,奠非认为这样做,就污了你品行吗?”

范仲淹解释说:“我并非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今骤然享受佳肴美馔,恐怕将来吃不得苦了。”

由于范仲淹出身贫寒,艰苦备尝,因而对民间疾苦深为同情。他做官以后,提出了许多对劳动人民有利的改革弊政的主张。

断齑划粥--范仲淹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九

思想多了便会锐利无比,对自己会万箭穿心,对别人则会暗箭伤人!

一切事端皆由欲生,又因欲而亡。

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只为展示我的真诚。可你却以为我要将它送给你。不,他是我的!

曾经有过的日子不能永恒,祝福却是真诚的。

嘴下留情,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抱怨。

凡事有度,宽容不可能容忍一切,忍无可忍时就爆发吧!

真诚不能随意显露,自己的责任要学会自己承担。

纵使我向所有人撒谎,也不应对自己说假话。

关于范仲淹思想的作文篇十

被看作显学的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都曾风云一时,引起的反响巨大,至今仍不断地吸引人去关注这二者的思想是什么,何以在当时可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儒家的主要思想内容可以简述为“仁义礼智信”,墨家的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当然,这只是极为简单的说明,墨家与儒家的细微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任何事物,能得到极高关注及接受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是这个事物迎合了时代人们的心理诉求。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已经慢慢普遍地关注人,从奴隶社会的“神”中逐渐解放出来,儒墨两大家在关注人与社会这方面皆闪射出耀眼的光芒,从以上粗略点出的主要思想内容便可看出。二者投放的目光相同,但也有差异,这里就浅谈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之别。

首先,“入仕”的区别。儒家提出了一整套的“入仕”方法:意诚心正、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方法由微及宏,由细及广,修个人,而达天下,从个人出发,推己及人,注重的是由自身内界的善而先,从而推动外界的善,基点是自己。儒家同时也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虽然他强调人要有兼济天下的胸怀,但同时又将隐与仕的选择权交给了人的本身。可以说,儒家的“进取论”更多地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提升自身,从而被君识,再而一展宏图。而墨家在“入仕”的方面就显得特殊一些,他也强调了人格的重要性,如“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墨家也曾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他主张统治阶级识人、任人。不同于儒家的依靠士人自身奋斗进入仕途,墨家更多强调统治阶级“尚贤”,将基点压在了对方的身上。在“入仕”的这一点上,儒家看到的是君君臣臣,臣必须为君主奔波的阶级意识,而墨家的思想似乎已经超越了阶级的存在,甚至是超越了时代的阶级局限,将君与臣相持平,更是提出了君臣共治的想法。因本文主要论述儒墨二者的差异,所以不深入探讨二者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下文皆是如此。

其次,爱人的差异。这个在上文也有所提及。儒墨二者这一方面的差异也体现在了阶级这二字上。儒家的“爱人”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纲常下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这句话表明了在儒家的人心中,世界上的人是有等级差别的,有亲有疏,有君臣、上下与长幼的区分,这也就带来了爱人的差别。最为明显的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这里,体现了血缘亲疏的爱。而墨家的爱不同,墨家的爱是“兼而爱之”:“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爱,完全将个人与集体混融,不给任何一丝缝隙,看不见等级差异,是众生平等的爱,是大爱,当然也是忽略了人性、脱离了现实的理想的爱。儒家思想关注到了人性特点,懂得亲疏之别,贵贱之分,贴近当时人的心理感受,墨家的爱人忽略了人欲所在,更是脱离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情况。

再有,法仪的不同。儒墨二者都注重“法”,这里的法自然不是指法家的“法”,而是指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社会的一套社会公约。儒家的“法”一方面依靠的是个人自律,另一方面依靠礼乐制度。自律是各种道德观念的“软法仪”的束缚,儒家特别强调慎独、仁义,而且将德上升到重要的位置,不止君主要以德治人,君子也要以德服人,这实际是从文化意识层面约束人的行为。而礼乐制度是社会制度层面的“硬法仪”的束缚,儒家是很重视音乐的感染和教化作用的,认为通过乐的熏陶,可使人得其所,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人应该受到的教化程度与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统治阶级应学治国之学、士应学为人为君之学、农民应学耕种之学,每一种身份不同,便带来了学习内容的差异性,这种不同的阶级划分自然引起了所听音乐的不同,什么样的身份听什么样的音乐,否则,人不得其所,混杂乱嵌,社会又怎会有秩序可言?处何位,行何事,这种认知在儒家思想里是非常固执且固定的。而墨家的法仪看起来与儒家的却不太一样。墨家提出“以天为法”的思想,他们认为“天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而这种想法的基础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们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义”自然也是千种万种,而统一的方法便是贤良之人选为天子,一同天下之义。这个“义”出自贤人,虽“贤人之法”想来应该闪烁着道德与仁慈的光辉,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一人之法、一家之法。

还有,便是仪式的区别。如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的话,儒家是有生活仪式感的,不管是祭祀、葬礼、行军还是鼓乐,都有严格的要求,像祭祀的牺牲品类、叩拜礼节分很多种,每一种所代表的含义都会不同,什么的场合用就用什么样的仪式,再比如葬礼,也包含着从服装、饮食到守丧等各种繁杂的仪式内容。反观墨家,在生活仪式上他们的观点与儒家的大相径庭,他们主张节葬、非乐、节用,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节俭不止关乎个人,更是与国家的命运挂钩。可能相对于墨家而言,儒家各种礼节显得铺张浪费,但却不得不提出,儒家的这一种“铺张”是在社会上普遍认同的大事上,如葬礼、祭祀等,而在生活的其他小事方面提倡勤俭,而墨家的“节”,则是在方方面面都要节约。

以上便是粗略整理出来的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异处,虽儒墨两家很多地方关注点相同,但主张却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出现得较多的便是“阶级”二字,阶级的不同,所带来的观察视角自然也不同,除了这一点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里不作叙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