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精选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精选

《迷失的盛宴》是一本由陈恳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一):通俗的保险科普书籍

此书较为完整的记录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保险历史,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保险历史。适合刚入保险的人,了解中国保险的历史。

此书比较注重各保险公司内部和相互之间的恩怨情仇,比较八卦,也比较生动有趣。

谢志刚的推荐序写的很好,值得反复阅读。

但这本书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少了一个清晰的逻辑主线来组织全文,虽然作者在前言中提出了本书的结论: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归结于三个突出矛盾:1、短期的资本与长期的行业;2、迅速做大的规模与行业形象的整体滑落;3综合金融的梦想与保险行业监管的瓶颈,但对这三个问题的产生、发展、原因、对策未作过多的分析。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二):了解中国近30年保险行业大事的佳作

这是国内第一本保险商业史书籍。

追逐着梦想的心,我一步踏进了这个名声与地位都略显尴尬的行业。

坚信“没有历史的眼光,就不会有客观的结论”。想去读读保险业的历史,比较过后,选择了这个非学术非纯历史的即兴之作。

本书用用编年体的写法,记录其中的商业故事:著名事件、典型公司,以及独具影响力的人物,记录这个行业的变迁,和其中最为鲜活的力量,以此追寻推动中国商业保险的向上动力。

从书中,可以了解到过去30年中最为轰动和重要的事件:友邦代理人制度、投连险风波、股改上市、新牌照毒药、合并病、AIG危机等等。

“保险的水,真的很深!”,但前景也是令人欣然前往。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三):保险业的编年录。

我是在看完《激荡30年》《大败局I、II》之后看的这本书。吴晓波的书,展现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编年史,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产物,是天堂地狱的一线之隔。

而激荡30年中提到的风云人物,也都在这本书里有过次第登台的机会。

我挺推荐保险行业的从业者看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从横切层面看到的行业发展,这个不断在拨乱反正的行业跟随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经的浮沉。

序言提到要将这本书当作小说看,没错。当把这段历史当作小说看,会发觉其中的魔幻色彩,荒腔走板。甚至在读完这本书后,会重新审视这个最为激进和魔幻的行业,这是一个资本角逐的行业。

我推荐给几个从业者,他们没有一个人看这本书。这本书,对于销售从业者来说,这是一本无用之书。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四):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简史,建议泛读一下即可。

企业的成功不仅在于战略,更重要的是执行力。

——马明哲

因为同事的推荐,也因为目前工作在保险行业,抱着当历史看这本书的想法,尝试着去阅读本书,如果不在行业内的人,不建议去看,本书编写的逻辑和语言风格就是催眠的写法,我反正是看的过程中睡过几次,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内容重复,逻辑不清晰,数字很多,图表很多,看着就想睡觉了 。后来我索性就泛读,没有精读,就当作一本了解保险行业的中国发展史,也是不错的。

当然本书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作者还是花了不少心血,就说里面的数据和图表的整理,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所以还是对作者很钦佩。回到书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马明哲,在当年那样的环境下,能下海,需要很大的勇气,能让财寿分家,也是眼光独到,能把平安做到这么大的企业,实属厉害。其实我在看本书的时候也是把他当作创业史来看的,看着各家保险公司从注册开始慢慢做大,心潮还是澎湃的,但是都是泛谈,也只是说到各个故事的大概线索。当然保险公司太多,每家如果要写的话,可能一家一本书都写不完,也看到里面提到的很多牛人,也确实有人多想法。

本书也让我了解到本行业内各家公司大概的成立时间,至少以后同事再拿我们公司的系统跟平安比,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TA,你知道平安是啥时候成立的啊,我们到了那时候也是可以比的。哈哈。

不是很推荐本书,有时间的,感兴趣的,保险行业的伙伴们,倒是愿意的话,可以泛读下,也可以当作历史资料来查阅,或者当作工具来使用。

《迷失的盛宴》读后感(五):带刺的玫瑰

玫瑰,是芬芳,是曼妙的,是罗曼蒂克的。具有着其强烈的气味使人溺毙其中,使人出现种种幻觉。玫瑰身上带着几根小小而尖锐的刺。当我们试图将玫瑰折下,变成我们的东西的时候,会被它细小而凶悍的刺给刺伤。然后割破手指,有小小而又圆润血珠溢出。或许还会有些疼痛。

翻开这本三百一十八页的红色书本,宛如像玫瑰花一样,细细道来这九十多年中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讲述了保险这个行业在中国的演变历程,来探寻资本背后的博弈。中国的现代商业保险的鼻祖来源于清朝同治十一年也就是1872年洋务派主导的“官商督办”。当时的保险业处在买办以及清政府的眼皮之下。战争打响,金融行业动荡不安,民族保险事业自然也就摇摇欲坠,并且要受到外商保险事业的打击。直到一战爆发,列强无暇顾及中国,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春天,保险事业也不例外。民国的时候出现的保寿保险的吕岳泉就是保险事业中的佼佼者。吕岳泉从一个小小的保险营业员到华安保险的创办人,其本身经历是一个传奇。更加之他十分擅长人脉投资,在政治方面获得了不少助力。结识了许多名流政要简直是“上头有人”的最佳代言人之一。中国的保险事业在战火的洗礼中,蹒跚前行。

1966年“”爆发,在“突出政治”的左倾气氛中,,海外业务与再保险也几乎停办。“保险公司嘛,就是内行人说不清,外行人看不懂。这样一个外行听不懂,内行说不清的资本主义玩意儿要他作甚。”这句名言,让人有种无奈的却又啼笑皆非。直到1978年冰河初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绿江南江北岸,中国社会拉开了经济变革的序幕。

其中的马明哲创办了平安保险。或许是自己家中曾经购买过平安保险的相关业务,对平安保险比较在意。不过当时的保险从业人员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此处按下不表。不得不说平安的创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顺利拿到牌照后,平安开始了借外资,用洋人,搞股份制,做员工持股,坚持金融控股,尝试海外上市的路程。不得不让人惊叹:“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1992年7月,马明哲行走台湾,发现国泰保险和富邦保险同时创立,但是他们30年后却不是同一个等级。于是便向国泰请教,国泰言之是因为寿险的蛋糕远远要大于产险。于是平安开始了大刀阔斧的产,寿分家。马明哲此举改变了平安的公司制度,方便了将来的考核以及核算。并且马明哲多次引入外援诸如“黄宜庚,汤美娟,张子欣,潘宏源等人。但是人才进入必定有其人才挤出。在中国保险行业的所有挖角大战中,平安遭受的打击最大。三次的拍照颁发给平安造成了巨大人才流失,但是也铸就了平安保险行业“黄埔军校”的人才地位。平安的三位核心创始人之一的孙兵离开平安保险,担任了新华人寿的公司总经理。而另一位李钢在1999年作别平安,出任了生命人寿的董事长。二人出走带走了许多的人才以及高管,也兴起了一股离职潮。为了弥补本土人才流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