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学精要》读后感锦集

《社会学精要》读后感锦集

《社会学精要》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精要》读后感(一):你在,或者你不在,他都在那里。。。

前几部不错,9和10就是故事例子的集合了,说明了问题,道出了现象却没有辨明起原因!总之对国人敏感的话题进行了纠正,无论接受不接受,毕竟存在着,是一枚硬币的不同面而已!鄙视或者无事都是不对的!

套用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

你在,或者你不在,他都在那里。。。不卑不亢

你说,或者你不说,他都在那里。。。不声不吭

所以,正确看到性,看待同性恋类似的少数,

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我是很相信这样一句话的:

存在即是合理的!

是在,存在即是合理,因为不合理的就被自然法则淘汰了,

就说性,我记得当我上中学时,我们生物老师降到了

雌雄的问题,雌雄的结合产生后代(当然无性繁殖暂时不说)

生生不息,在大自然选择的开始,肯定出现过,三性,乃至四性,

只是发现繁殖后代的成本增加了,不利于生存,也就渐渐被淘汰了,

而无性繁殖,则,缺少基因的交流,不利于进化,也渐渐成了少数,

在植物里,多是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结合,达到,繁衍的目的!

可见,存在即合理性!

这里不是在谈论生物的进化,只是借由此,

来说,性的问题,同性恋、双性恋等等的问题,

作者给我们去发现这些,帮助我们思考这种现象,

我们自己也要去从表现看本质,合理看待事情!

《社会学精要》读后感(二):社会学的功用

社会学SOCIOLOGY来源于拉丁文“社会”和希腊文“言论、学说”的结合,简而言之,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规范社会的功能。

初次接触社会学是和老本行有瓜葛的“城市社会学”,遇到了韦伯和他的社会分层理论,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兴之未尽,随便乱翻书,遇到了这本《社会学精要》。

不可否认这是一本科普读物,作者将自19世纪30年代社会学创始后卷帙浩繁的相关著作进行梳理,提炼了基本内涵和核心观点,同时将理论和社会现实尤其是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现实两相对照,饶有深意。阅读后虽不乏走马观花之感,却也对经典作家和特色名著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它既适合爱好者,也适合行业内想要迅速梳理知识框架的人(虽然成书于80年代)。

作者关于社会学经典导师的介绍主要着重于他们的原创性发现。这些导师里有天真浪漫的思想者孔德——尊崇实证主义,主张走向科学的同时却创立了“人道教”,主张利他主义,爱和女性崇拜,同时靠教徒接济他贫困拮据的生活。同样持浪漫理想的还有库利——虽然承认社会有以同情和感情的纽带为联系的“首属群体”和以利益为联系的“次属群体”之分,依然相信“首属理想”可以从小团体扩大到全世界。这里有激进的个人主义者斯宾塞——最早提出了“适者生存”的理论,认为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比一切社会集合体更为重要。相应也有强调用社会规范来限制个人欲望的涂尔干——他以自杀论出名,并且详尽探讨了机械结合和有机结合社会的区别。微观社会学的创始人西麦尔——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经历了从单一参与到多重参与的模式,人性会变丰富,并获得较多的个人自由,但同时分工的发展带来的异化使得人成为分工的奴隶。冲突论的始祖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首创者,注意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异化,将阶级斗争铭刻在历史上。伟大的经典作家韦伯——提出了权威类型、社会分层标准和科层制,强调了科层制对人的物化和囚禁。怀疑一切的循环论者帕累托——怀疑一切观念宗教和道德体系,将理论和思想文献视为客观存在的“哈哈镜”,认为进步和发展全是梦呓,人类历史一向是由狮子和狐狸轮流统治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循环。

然而个人对全书的第二部分更感兴趣,这些经典著作中很多观点现仍然发人深醒,毫不过时,可以想见当他们第一次被提出时是多么的惊世骇俗。

有闲阶级通过炫耀式的闲暇和消费展示炫耀式的浪费,“下层阶级的人只有一种竞争即工作效率的竞争,而上层阶级的竞争是看谁能更彻底地摆脱生产性的工作”(《有闲阶级论》,P110)。

习俗可以制造法律和政策规定,一个社会却从来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除非它接触到一个具有不同规范的社会,其可怕之处在于习俗能够使任何事情变成正确的事情,又能够使任何事情不成其为罪恶(《习俗》)。

意识形态是指在政治冲突中统治阶级的一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回避不利于它的统治的事实时形成的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乌托邦则是被压迫群体看到的被现实秩序所否定的东西(《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由于人生而具有的寻找归属的本能,在面对自由带来的孤独感、无力感、无意义感时,人会归向权威主义,或按照他人的期望做人,也即逃避自由,而真正的自由由完整的个性的自发活动组成,人的自身成为他的生命的中心和目的,生命的目的是个性的成长和实现,而不是那些假定是更加高尚的目标(《逃避自由》,P265)。

家庭背景同时决定了教育水平和事业成功,但这里家庭背景是自变量,教育水平和事业成功都是其因变量,两者之间是虚假的正相关关系。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政治性劳动,人民花钱上学并不是为了学什么,而是为了买一个更好的社会地位,一个闲散职业(《证书社会》)。

第三部分宏观罗列了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整本书固然偏向宏观理论介绍,但理论本身饶有趣味,且作者行文顺畅,举例、评论、联系中国实际,还时不时的旁征博引,讲些有趣的例子,可看性很强。

具体的例子如"这使我想起一位美国教授讲过的他在波兰调查异化程度的趣事。开始他说要在工厂调查工人劳动异化的程度,波兰人对他说:我们这里没有异化。于是他说:那我调查工人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可以么,答曰:可以。。。。看来有时概念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容"(P105)。这时我想起在英国读书时遇到的一篇文献,一位丹麦社会学学者在田野调查中对工厂的工人进行深度访谈,自己事先拟定的研究框架称工人工作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学习,而将该概念告知工人时,工人很不愉快,声称自己只是在工作没有在学习。学者事后反思,自己是否强加了概念。

社会学工作者们加诸在社会现象上的纷繁的理论、概念、思想是否如帕累托所说,是歪曲现实的哈哈镜呢。然而透过这些形色各异的哈哈镜,这不同的角度,我们才得以窥见整个世界的面貌,愈加理解这个世界,这也许是社会学的功用吧。

像为艺术而艺术一样,这本书适合为知识而知识的人。

《社会学精要》读后感(三):《社会学精要》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在大连回声书店看到,在孔网买的。未标明的是我的概括/思考而不是书中原文。

理论应该有两层,第一层是描述,第二层是解释。只有一个漂亮、实用的描述才可以称之为解释(包含有因果关系的概括性叙述),因此这第二层是困难的。如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可以称之为解释。而韦伯等说经济、政治、文化互相影响则只能称为描述,因为不够简洁实用。

孔德认为社会学家是他的新秩序的指导者,类似于“哲学王”,可以称之为是“社会学王”了。

在斯宾塞的全部社会学思想中,将社会比拟为有机体的思想占了很特殊的地位。他把世间万物分为三类:(1)无机体;(2)有机体;(3)超有机体(super organic),其中包括昆虫社会与人类社会。斯宾塞之所以将有机体与社会相互比拟是因为二者确有许多相似之处:第一,与无机体不同,有机体和超有机体都能够生长和发展;第二,二者都具有规模越大、内部差异越大和复杂性越高的特点;第三,二者都具有结构的差异增长、功能的差异亦增长的特点;第四,二者都具有整体中各个部分相依存、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部分的特点;第五,二者都具有整体中每个部分本身又是一个微观社会或微观有机体的特点;第六,二者都具有在整体生命被毁之后、部分仍能继续存活一段时间的特点。有人批评斯宾塞用有机体来比拟社会的做法,认为他忽略了二者的差异。其实他亦曾论述到有机体与社会的差异,认为二者主要有三点不同处:第一,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程度十分不同。有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物质联系紧密;超有机体因素之间是离散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物质关系不确定。第二,各因素间的交流的性质也很不同。有机体各因素间通过分子级的反应进行交流;超有机体因素间通过语言等工具交流思想和感情。第三,自我意识问题。有机体中只有部分因素、部分物种有自我意识的能力,而社会中所有的个人都表现出自我意识和思想的能力。

社会学的两位开山鼻祖孔德和斯宾塞都曾将社会与有机体相比拟,而后代社会学者却很少有继续持这种观点的,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比拟最终只有比喻的意义而不是对事物的科学描述,例如将决策机构比喻为人的大脑、用血液循环系统来比喻交通等做法不能说对了解社会事物毫无帮助,但其科学性确实不高。二是一些现代理论如系统论、结构功能分析等已经提供了将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的更有效手段,简单比拟的方法被搁置是很自然的,虽然它在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这一思想上对后世不无启发。第三,莫顿(Merton)的中型理论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许多现代社会学者以为,社会学尚未成熟到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用一个总体理论解释研究领域内的一切现象的水平,即提供关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在目前可以做的只是在中等规模上建立模式,发展中型理论,如关于犯罪的理论,关于家庭的理论,等等。社会学发展的水平受到社会现象的极大复杂性的限制,社会现象比起自然科学领域的现象存在着更多难以计量的因素。(以上两段 1.2. 斯宾塞 原文摘抄)

关于“有机体”、“有机的”。库利:个人是自由的,但他所拥有的自由是有机的自由,是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自由,而不是可以独立于社会之外做任何事情的自由。另外:究竟什么是社会的organic change?

循环论/发展论?形式/内容的循环/发展?

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体系的比较?研究方法?

形式社会学。形式/内容的关系/区别/分离?例:研究自杀时自杀的方法是形式还是内容?

西麦尔(齐美尔)的群体参与理论(单一参与与多重参与)。

三个大问题: 社会阶级间的差异与冲突是否会消亡?社会的发展对个人来说究竟是个解放的过程还是压抑的过程?人的异化现象是否会归于消亡?

帕累托的“狮子与狐狸”比喻。

库利:镜中自由、首属群体、首属理想(李银河的中文概括)和中国古典伦理学家的思想(儒家、墨家等,“家国”思想)。 “What else can human nature be than a trait of primary groups?”

新中国(及其他社会)的疑问:无产阶级有没有解放?社会有没有摆脱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和李银河的鸡汤(还有在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处)。

弗洛姆(《逃避自由》):being himself。曼海姆:超时空的人类冲动;狂喜(ecstasy)。赫尔岑:fullness。

瑞斯曼的人的三种类型和羞耻感、罪恶感、焦虑感的叙述。

一般知识分子形成了一个共同态度:接受福利国家,倾向于权力分散、混合经济和政治多元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形态时代结束了(第402~403页)。(2.8. 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 原文摘抄)

李银河关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概括和分类。

五种研究方法:调查;实验;内容(文献)分析;深入个案研究;观察(包括参与式)与民族学方法(去掉环境的体验,新奇感)。

看完第一部分后的内容整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