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读后感100字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读后感100字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是一本由侯钧生 编著作,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5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读后感(一):社会学良心教材

作为一个大一的本科生,读起来比较困难,相关学者把理论的发展与内容介绍得非常全面详实而专业。但是作为入门课的社会学导论上,老师教的要比书上讲的简化许多,建议入门的时候先听课,经过原著阅读等过程再读吧!因为一个个经典时期,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的大师们用了十几年研究出来的东西,是很难一接触就完全明白的,需要有很深的功底积淀。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读后感(二):《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的区别

http://imts.blog.163.com/blog/static/27545426201112791824832/

有天逛交大的学人书店,忽见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而且就一本,我是又气又喜。买回来一直不情愿看这样一本全新的书,于是稍微比较一下,发现绝大部分还是一样的。

全书最大的改动当属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那章,即第十一章。几乎完全重写。我猜原因之一是不是因为第二版中的内容与李猛在杨善华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内容有太多重复。

第二版

《再版前言》

第三版

《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每章的章名下面有一段空白

第三版空白处填上了若干幅社会学家的肖像。1-267页内容完全相同。

一到十章,十二章到十九章内容相同

第十一章

(二)现象学社会学

第一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第二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观点

第三节 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

(三)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第一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

第二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第三节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应用理论的构成

第四节 舒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五节 舒茨的贡献

第二十章

(二)当代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

第一节 女性主义问题

第二节 社会行动中的情感问题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第四节 社会网络研究

(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

第一节 女性主义问题

第二节 社会行动中的情感问题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

第四节 社会网络研究

第五节 "身体"的社会学研究——身体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读后感(三):部分摘抄

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

孔德的实证主义:

实证的含义有五:1真实/非虚幻神秘;2有用;3肯定;4精确;5相对(人类对现象的研究受到内在和外在状况的限制)。

人类智力的三阶段:神学阶段(人类解释各种现象,都归因于生命体或与人类相似的力量)、形而上学阶段(以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代替了超自然的神力)、实证阶段(观察各现象,寻找各现象之间的联系)。

生物学这门学科产生后,人类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从解析性的科学走向综合性的科学。“整体先于局部”的思想——只有研究整体的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部分。

实证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秩序与进步的一般法则的科学,与数学和天文学一样“没有意识的自由”。

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背景:孔德生活在法国大革命之后,面临的是社会政治和道德的巨大危机和思想、精神的无政府状态。

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横断面、结构和制度。人性结构(人性具有双重或三重性质,人类行为是受情感支配和决定的,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无私精神)/社会性质结构

社会动力学:综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社会变迁与进化。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主要包括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1社会与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

2进化定义为:由于外力作用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直线的运行、转化的过程。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的定义:普遍存在并固定存在的,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

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 1外在的客观性 2对个人的约束力 3普遍性/集体性

?涂尔干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社会事实:一是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二是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或解剖学)事实。如,社会基本要素的数量和性质,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和联结程度,人口的地区分布,住房和交通道路的格局等。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

他强调事实先于观念、存在先于本质。1必须摆脱一切预判2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定义

(二)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三)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与孔德、摩尔根按人类文明程度所作的社会划分不同,涂尔干的社会分类标准是社会结构的简单或复杂程度。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的个性淹没在群体意识中。惩罚是为了规范集体意志。

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构成。

社会分工分为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自杀论

涂尔干研究自杀现象的意图:一是通过具体分析自杀现象来贯彻和验证他的方法论原则;二是因为自杀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社会团结状态的变化。

他通过对家庭状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职业种类、文化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自杀形成的实际社会原因。

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动乱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低度的社会整合及由此而来的个人主义膨胀/个人疏离感。宗教、家庭

利他型自杀的原因: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状态下产生的,是个人对集体的牺牲。军队

动乱型自杀/失范型自杀:社会失序,使得个人无法实现自我/个人生活失序

宿命型自杀: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致个人无法忍受。

社会整合度低时,利己型和失范型自杀率就高;社会整合度高,利他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就高。

自杀现象和稳定的自杀率是社会的正常状态,只有迅速多变的自杀率才是社会反常的反映

宗教

神圣性是宗教的根本属性,宗教的主要成分不是其教义部分,而是它的集体仪式活动。

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自孔德提出社会学概念以来,斯宾塞和涂尔干在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上都视社会学为一门关于社会学的一般科学,是各门社会科学之王。内容上无所不包,从伦理学、人口学、历史学、政治学到民族学,都应该归入社会学之中。

在齐美尔看来,不能因为一切人类行为都发生在社会之中,并受到社会影响,就将所有社会科学都纳入社会学之中。这种做法,只会导致一切在其他学科中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和解决的问题,都挤入到社会学之中,从而使社会学边界不清。

当时,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一直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真实客观存在,而社会唯名论则认为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社会学”,用他自己的话说,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将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

什么是理解?从确定性角度看,一是理性的方法,二是重新体验的方法。

从操作类型看,一是对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二是解释性理解,即根据动机来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提倡因果多元论

提倡价值中立: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要分清讲课与演说。

理想类型

区分人的行动与动物的刺激反应行为,韦伯根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类:

1目的合理性行动 2价值合理性行动 3情感行动 4传统行动

/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

实质合理性是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的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以及被提供产品的人群的范围有关。

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是价值中立的。

社会行动指具有主观意义且涉及他人的行动,指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科层制:韦伯同时也认识到其存在的弊端,例如,科层制所实现的效率是以忽视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为代价的,容易导致人们的创造力和责任心缺失,而且容易滋生官员专断独行。

他认为,分析近代资本主义必须把握两方面:1经济形态 2观念形态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力量如何产生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

富兰克林告诫人们:时间就是金钱。

功能主义理论

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孔德的有机体类比观点

涂尔干突出的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的贡献

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主义学派创始人之一:存在是对需要的满足

帕森斯 唯意志行动理论是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三种方法论的批判和综合

手段—目的/单元行动:行动者,情景,目的,规范限定

《社会系统》:元社会学

五对模式变项:(都由对立的二分法表示)/最初用来划分角色类型,后扩展到对行动系统类型的分析

1情感中立性—情感性

2自我取向—集体取向 3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4成就性—先赋性 5专一性—分散性

AGIL模型:

他把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行为有机体系统(适应)。又将社会子系统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化和社区四个子系统。

A适应:行为有机体系统(能量高控制)

G目标获取:人格系统

I整合:社会系统

L模式维持:文化系统

默顿

中层理论: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有如下特点:1用于指导经验研究 2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 3可以发展成普遍的理论体系 4区分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5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6指明研究方向

默顿主张,不去发展综合性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是指一套严格的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主要作用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及命题,提供简练、准确和规范化的语言。

默顿在“显在功能和潜在功能”一文中,提出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

默顿是第一个明确地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科学制度的社会学家,因此被尊为“科学社会学之父”。

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乃至全球大动荡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思想渊源:马克思、齐美尔、韦伯(权力、财富、声望)、米尔斯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吸取马克思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结合韦伯的权威和社会分层理论,构建了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辩证冲突论,对当代西方工业社会阶级斗争作分析。

刘易斯·科塞的冲突理论

科塞的社会冲突类型分析:

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现实性冲突就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非现实性冲突是指至少冲突中的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区别在于,对于后者,冲突本身即是目的。

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

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次级关系中,敌对情感往往能更自由地表达。而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感情产生威胁。.

3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内群体冲突是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激烈程度与成员的人格投入程度相关。积极参与的成员对叛徒会有更暴烈的举动。3群体对异端分子的反应有事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

外群体冲突:成员参与度高、规模小的群体,外部冲突更为激烈。

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

科塞认为,以集体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比以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

社会冲突的功能:

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若成员全部人格投入,且压制冲突,那么爆发冲突使群体有解散的可能;如果群体只需要成员部分人格参与,并允许冲突的存在,则爆发冲突能消除成员间对抗紧张的状态,对社会结构具有稳定和整合的功能。

2外群体冲突:1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2促进社会融合及扩展

3安全阀制度/但科塞认为安全阀并不能完全消除紧张和敌意

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现实性冲突是社会变迁的主要促进因素,因为现实性冲突是指向特定对象,是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能消除冲突;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有积极作用。/抗议等黑人行为

科塞的冲突论是对功能主义的扬弃和补充——他认为,一味地将冲突视为病态和有反功能的社会现象,会使社会忽视对个人的关注,僵化,会招致更严重的冲突。

社会交换论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奠基人是乔治·霍曼斯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之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称之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爱默森把网络分析技术应用于交换理论,一般称为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三大特征:

1直接借用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交换概念并将其扩展到更大范围中

2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合体

3把社会交换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表达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

一、对功能主义的批评:1功能主义缺乏解释力,只对客观现实进行描述,却不能对结构发展作出充分的解释。如对于规范丛的角色和角色丛的制度,功能主义者从不问人们为何要遵守规范,只是说,这些规范已将人“内化”。但“内化”并不是一种解释。

在霍曼斯看来,任何科学要有发现和解释的能力。通过前者我们判断其是否是一门学科,通过后者我们判断这门科学成功的程度如何。

二、基本概念

行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互动:通过互动,将行为变成追求报酬、避免惩罚的行动

情感: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内部兴趣。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

刺激:环境引起的个体反应

报酬

成本:1实际成本,指在进行活动时所蒙受的痛苦 2机会成本,获得某种报酬而失去其他可能的报酬。

投资:指一个人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种族,性别,专长等

利润:一项活动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基本命题

1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得到的报酬越经常,其就越愿意从事这个行动

2 刺激命题——若过去一个刺激使得个人行动因其得到报酬,则现在的刺激若是与过去的相同,人就越可能产生这种行动。

3 价值命题——对于个人,行动对其越有价值,其越可能去执行这个行动。

4 剥夺—满足命题:在近期内获得报酬的次数越多,获得此报酬的时间间隔越短,则价值越小,剥夺感小,满足感越小。

5 攻击—赞同命题:一个人的行动没有获得预期报酬,则可能产生攻击行为。

6理性命题:在选择行动时,人倾向于选择根据他的认识,具有大获利可能性的行为。

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1过去经验 2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霍曼斯理论的不足

1 心理还原主义 2 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3 把人的行为看做是理性行为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不公平交换恰恰是社会分化、权力产生的原因)

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研究重点不在于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

权力

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基本交换概念:行动者、强化、行为、交换、报酬、选择性、代价、交换关系、依赖、均衡、权力、资源。

交换网:1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2分工式交换关系 3社交圈 4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

5中心网络交换关系

符号互动论

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60-70年代

理论特征:1重视人主观因素 2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注重个人之间的互动性 3重视对实际生活和互动的过程即所谓的经验世界的考察。

其构建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因此其有局限性。对社会结构的宏观特征不加注意,无力处理权力,冲突,分层,变迁等问题。

米德:《心智、自我与社会》是符号互动论的经典之作。起源于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库利的“镜中我”,杜威的实用主义等概念。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印象管理:理想化表演、神秘化表演、补救表演)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沟通行动理论的出发点:韦伯关于现代西方社会的理性化困境

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论中对此困境加以展开论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初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霍克海默是第二任所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