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会学的邀请》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学的邀请》经典读后感有感

《社会学的邀请》是一本由(美)威特(WittJ. )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一):同游社会学

社会学入门非常好的书籍,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命题。看完全书,我也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即书末尾提到的“怨恨”:“社会学视角下个体自由的明显缺失,为结构力量的强势所压倒”。对此,作者给出的宽慰是:如果我们经历了这样的觉醒,我们就会找到柳暗花明的出路。至于这出路是什么,感谢作者让我产生了兴趣去探索。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二):社会学通识入门读物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社会学中的几个基本议题和一些生活化的专有名词,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处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如何适应环境,更好地了解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处境,能够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激发读者对于怎么做的想象力。能够调动初学者的学习积极性,推荐作为入门书籍和通识书籍。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三):等级差异的3个原因

等级差异的3个原因

分为三种差异:物质资源差异、社会资源差异、文化资源差异。

物质资源是指个体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包括金钱、财产和土地。

社会资源包括社会网络(即“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认识什么人”)。这可以使人们利用社会关系来提升达到目标的成功率。

最后,文化资源是指你所知道的一切。它们反映了你在实现目标时可以利用的关于文化的认知、规范和物质要素的知识。

上层阶层、中层阶层、下层阶层的人们,都会在物质资源差异、社会资源差异、文化资源差异方面,有所体现。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四):社会学小白想问的几个问题

好书,但是我是来问问题的,在读完每一章之后我都去尝试回答课后题目,但是有几个问题真是想破天也理解不了。。。请大神赐教。

第一个问题是第三章寻求答案的课后题:为什么有些研究适用调查法,有些研究则更适合参与观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这种选择?

第二个问题是第四章汉堡是一个奇迹的课后题: 集体意识在何种程度上仍然存在?我们的选择以何种方式受到把我们的社会结合在一起的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第三个问题是第六章我思故我在的课后题:在什么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国内到处可见的强迫劳动看作韦伯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个完全没头绪啊,因为首先我不了解美国社会,不明白这里的强迫劳动有什么深意。其次,如果这里的强迫劳动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么这种强迫劳动就产生了非自由劳动者,这与资本主义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第四个问题是第十章教育的课后题:相对于其他制度,为什么说学院与大学是文化创新的安全场所?

《社会学的邀请》读后感(五):摘抄

这本书讲了我们所有个体的行动促成社会的形成。

地位对于个体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介绍了我们人的三种文化:

物质文化:填充我们周围世界的材料。

认知文化:语言、思想、信仰、知识、概念。它是文化中的精神或思维部分,它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世界。

规范文化:我们应该做什么与不应该做什么。

“社会静力学”研究的是社会的稳定、秩序与和谐。主导问题是社会如何以及为何会凝聚在一起并持续下去。

“社会动力学”是社会的变迁问题。主要问题是,“什么因素使社会发生变迁”及“什么因素会影响变迁的性质与方向”。

人类是高度互相依赖的动物,假设我想吃一个汉堡,没有别的帮忙,那么我先要去杀死一头野牛,制作肉饼。然后找到小麦,播种,收割,磨成面粉。再接着制作烤箱等等。换言之,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是现代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学三巨头(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的基本论点。等等吧

我有点不喜欢社会学,它讲的都是,地位、阶级。而我是一个互联网的信徒,喜欢自由和平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