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是一本由[美] 唐娜·巴尔巴·伊格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3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读后感(一):请永远记住自己是谁

我发现最近几年面向儿童的书籍总是会给我带来惊喜,孩子们脑子里装的东西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深刻得多,尤其是喜欢看书的孩子,只有理解了这一点的作家,才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 翻译是马爱农老师,对于哈迷来说可是个老熟人了。我还记得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她拼乐高霍格沃兹大城堡时的快乐,能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童心。 收到书的时候,第一个惊喜是书里带的一封信,编辑老师很贴心地手写了我的名字上去,于是身临其境的感觉瞬间翻倍。 一开头的背景是沉重的,彗星马上就要撞地球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坐宇宙飞船离开,简直是灾难片的场景。 科幻小说似乎总是自带哀愁感,宇宙太空类型则是一种悲壮感。因为宇宙的尺度实在太大,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人类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在地球的故事里,人类总是绝对的主角,而放在整个宇宙中,人类却渺小得可怜。 但故事毕竟是由人类书写的,如此渺小的人类往往会在故事中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或许是爱的力量,或许是生命的力量,或许是牺牲的力量。 艾普西隆五号是哈维尔这个点给了我不小的惊喜,我可太喜欢科幻小说里这种利用时间错位带来的情感升华了。 故事的尽头是充满希望的,人类凭借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彼得拉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就连曾经毁灭地球的彗星也成为了新家园的守护神。 因为彼得拉是个讲故事的人,所以书里穿插了很多民间传说或者神话故事,书里没有明确写到,不过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主角一家应该是墨西哥人,这些故事里都带着墨西哥的故事里特有的元素,会有恐怖、黑暗甚至死亡,同时又勇敢、坚韧并且热情。 这种故事与现实交错的梦幻感很奇妙,我对墨西哥了解得不多,只知道《寻梦环游记》里光怪陆离的视觉呈现,很适合代入这本书的故事中。 我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删减,但是集团和人类的冲突背后明显暗藏着种族问题的影子。再联想到主角墨西哥血统的背景,很多事情就多了一层不言而喻的理解。 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本,虽然他在彼得拉半梦半醒之间已经变成了一个设定好的程序,但是图书管理员果然是终极boss一样的角色。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读后感(二):如果有一天收到登船启航的通知,你要不要带上一本故事书?

人类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是关于起源的,有些是关于历史的。“故事”顾名思义,是过去的事。

人为什么要记着过去的事呢?一种理论认为,遗忘是一种保护机制。要不然人的大脑会不堪负载。因此人天然习惯于遗忘,而记忆是一种培养和训练的结果,是需要努力才能保持、但也未必能完全复原当时情境的心理活动。记忆力不单有限,而且会辜负我们。于是我们有了故事,如参天大树一样枝枝蔓蔓的过去,在曼妙的光影中扭转、变形、模糊又重归清晰,真真假假融汇在一起,编织成一段有始有末的故事。

亚历山大•蒲柏说,只有人这种动物才会瞻前顾后。我们往前看的同时,也会时不时往后看。故事让我们知道很久以前的足迹,让我们懂得去预测和提防前方可能出现的危险。

好了,言归正传。这本《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把时间之钟往后拨了几十年后,接着通过时空穿梭,一下子快进到了六七百年后。不过不用担心,这里并没有量子物理学,也没有关于时空穿梭以及星际穿越的理论探讨,它只是在讲述故事,而故事里的人在通过编织故事唤醒其他人的记忆。虽然有异星球上的探险考察,也有变异的人种,但总体而言,它只是在科幻的背景下谈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以及人类个体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宝贵的情感。

我们可以视之为知识精英对集权统治的反抗、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抗;一方在为恢复过去的(对现在的我们老说,是当下的)丰富性而努力回想和重构记忆中的故事,另一方在冷酷无情地推行一刀切的消除和抹杀:只留下有用的,其他多余的、可能引起纷争的一概不予留用。

休眠舱中苏醒过来的泽塔一号、泽塔二号……,都是一些经过系统重装的小孩,服从机械化管理,包括知识储备在内,他们的一切都是靠程序注入的,经过了集团的审查和监控。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希特勒第三帝国的优生学,以及以乔治•奥威尔作品为代表的黑暗乌托邦。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机器改造人的可能性。这也体现了作者对AI时代的某种担忧。未来人类的知识会以何种形态记录和传承?有多少专属于人类而不适合机械编程的知识会湮灭无踪?

古老的故事记载着人类混乱而丰富的过往、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感交流。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变化,即便人类最终会消失无踪,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也终将以某种方式神奇地传承下去。

确定了这一点,在某一天收到一份登上太空舱前往未来星球的通知函时,大概会更安心,就像听完妈妈的晚安故事,知道可以安心合眼去等待新的一天到来了吧?

这本书是系列分级读物中的一册,大概涉及阴谋和历险,所以虽然同样是在讲故事,却比之前的《小狐狸不,不,不害怕》高出了好几级。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读后感(三):成年人也适合读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最近两年看了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但大多数都是温暖治愈系,这部《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风格倒是有些偏黑暗系了,虽然结局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但过程有些许残忍。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它的背景设置在世界末日之前,一颗彗星即将要撞上地球了,有关部门造了三艘飞船,在人群中挑选了一些人,让他们登上飞船到另一个星球生活,重建人类社会。

小主人公彼得拉和弟弟、爸爸妈妈一同被选中登船,为了保证飞行顺利,每个登上飞船的人都要进入沉睡状态,以便于到达星球之后能更顺利地醒来并生活工作。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其实是一个阴谋,所谓的休眠仓其实是人类思想消除器,等到了目的地,所有的人都会失去在地球上的记忆,从而变成余生只能听命于集团的“傀儡”。

由于“操作失误”,彼得拉在到达星球之后还保留了自己的记忆,在飞船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个集团其实是想利用人类的大脑智慧来检测出哪个星球更宜居,然后再消灭人类。所以她决心一边假装听命于集团做事,一边找到自己的家人并逃离这里。

读完故事的开头时,我以为它会是在讲人类离开地球之后在另一个星球成功生存下来的温馨故事,但读完全书之后,我发觉这是一个在教我们要做自己的故事。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阐述了集团产生的理由:“大家结成一个集团,就能避免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战争。没有战争付出的代价,就没有饥荒。没有文化、外貌、知识的差异……”

在飞船上,彼得拉发现飞船上的其他人都是一个模子画出来的,面貌、发型、衣着、举手投足,全都像是同一个人,他们没有自主意识,吃的喝的也都是统一调配的复合剂。虽然确实减少了冲突,但人生也变得毫无意义。

不随波逐流成为飞船上的一员,而是保留自己的思想重新寻找新的家园,这是彼得拉的决定,也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信念: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世间万物各不相同。”

《最后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本书其实也很适合成年人看,因为做自己这件事,很多成年人也没有做到。

最后还想说一句:故事里还埋藏了好些彩蛋,类似于幕后大boss这样的设定,我读到最后才恍然大悟,真正做到了和开头呼应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