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是一本由[美]约瑟夫·萨洛西 / [美]西尔克·罗斯·韦斯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读后感(一):如何创作一个只属于在场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故事

本书的两位作者认为,给孩子讲故事不仅仅是娱乐和安抚,也是分享信息和教育的好机会,最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和听故事,双方关系更近更亲密了。

我们可以读本画册,或讲一个记忆中的老故事,但可能没有什么比即兴创作一个新故事效果更好。但如何创作一个只属于在场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故事呢?

本书作者西尔克目前经营着一家森林幼儿园,另一位作者约瑟夫曾在这家幼儿园与她共事,现从事教育事业,业余专注“父职”方面的写作。在二位作者看来,讲故事是人的本能,你需要自信、放松,了解你的听众你,选择合适方法并不断练习。

最重要的方法是“故事环”。从你们共同体验的日常中选取熟悉的细节,再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在一番天马行空的想象之后,把故事再带回现实。比如书中那个在塞车的高速公路上假想施工管道中的无数小矮人,以及飞行至目的地的故事。通过故事环,现实经由故事转变成了新的(更好的)现实。

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听故事或者讲故事,甚至梦也是我们创作的故事。有时候我们只是太严肃太拘谨了,如果想要讲好故事,我们要学习孩子们,有许多的好奇心、喜欢尝试、敢于猜想并参考梦境,去自由地想象。

在本书最后一个故事的最后,“仙子告诉毛毛虫辛苦变成的蝴蝶,你们的任务是守护孩子们。”孩子们听罢,半信半疑,跑去蝴蝶飞舞的田野中玩耍。这个结局一点也不科学一点也不真实,但人们或许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来写诗的。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读后感(二):人人都喜欢听故事,你真的会讲故事吗?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打到小松鼠”....相信大家对这些都不陌生,打小就听过,至今忘不了。以前觉得好玩,直到自己当爹了才发现,这些内容不仅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给小朋友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讲故事,是最入脑入心的方式。

人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悬念一波三折的故事,例如话本小说,或者是相声,以及现在在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脱口秀,笑过或闹过之后,还会有那么点对生活的反思。

我一直认为,会讲故事是一个人的必备技能之一,学会了讲故事更容易掌握一项社交技能。不过很遗憾的是,当我当爹了之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掌握这个技能,一是因为没有耐心,二还是没有耐心。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这本书是写给家长的,为的是鼓励家长们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故事,寓教于乐,同时也能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同样的,这本书也是一本照妖镜,能照出家长们的很多不堪。

例如书封上提到的,当孩子说“给我讲个故事吧”,其实他想要的不是故事,而是你的关注。这句话就狠狠戳了我一刀。因为太写实了。我这才后知后觉感受到,当孩子更小的时候,我辜负了她太多,等我想给她讲故事的时候,她可能就不需要我了。

这本书给人最大的震撼,就是警醒。孩子童年建立不了健康的依恋关系,对未来的成长影响极大。而对于父母来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悲剧,欲亲近孩子而孩子疏远父母,何尝不是一种心碎呢?更让人揪心的是,当你想承担教育责任,表达一些道理的时候,她已经听不进去了。

我觉得,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做父母的都要提升自己,拥有讲故事的能力是必要的,这是散发人格魅力、构建健康的依赖关系的第一步。

按照书上的指引,做父母的不如尝试一下,“我本来就很会讲故事,只是你还没意识到而已”,先树立自信。再从简单的故事开始,形成讲故事的习惯,帮孩子搭建现实与想象的桥梁,从而形成亲密关系。当孩子放下防备,沉浸在故事当中,这个时候父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更容易装进孩子的小脑袋瓜里。

用语言讲故事,就如同用音乐抒发情感,情之所至,人就很容易心软,从而接受更多的新事物。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不仅仅是亲密关系带来的安全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容易形成专注的好习惯。

讲好一个故事,不管是讲故事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并且这些知识或者技能,孩子会掌握得更牢固、更深。

所有的出发点,就是正如书中所说,“用故事和爱陪伴孩子仅有的一次童年”。当然,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位父母有一千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希望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能用童年治愈一生!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读后感(三):故事的魅力在哪里?相比这一点,情节都是次要的

即便是对成年人来讲,讲故事都比直接讲道理管用。因为道理显得空洞而玄妙,而故事或者案例则以实际案例进行解释说明。这种现象,对尚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小朋友而言,更是如此。

但是,讲故事仅仅是用自己的话将前人的故事重复一遍,甚至原文通读一遍吗?相比较《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而言,这其实称不上讲故事,或者说,这是一种“最懒”的讲故事方式。那么,作者推崇的讲故事又是怎么样讲得呢?

作为全美知名的教育工作者,西尔克·罗斯·韦斯特和约瑟夫·萨洛西对讲故事的理解可谓独树一帜。在他们看来,单纯复述别人的故事,其实算不上讲故事,充其量不过是“故事的搬运工”,通过自己从故事作者那里搬运到孩子脑子中,至于孩子听到了多少,不得而知。

那么,这两位教师如何理解讲故事?或者说,他们认为怎样才算真正的讲故事?一句话,用自己原创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才算是“讲故事”。这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可比对照故事书照本宣科难多了。毕竟,在你累了一天之后,“讲故事就像是工作,只会分散你有限的精力和消耗你的创意。”

但是,两位幼儿教师选择这种讲故事的模式及理由也很有道理,他们认为,“当孩子说‘给我讲个故事吧’,其实他想要的不是故事,而是你的关注。”这种讲故事的模式背后还有“依恋理论”支撑。

所谓依恋理论,就是孩子小时候和一位或几位家长建立健康的纽带,有利于他日后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又对我们这样的社会生物来说至关重要。而讲故事,则是培养依恋关系的不二法宝,从古至今莫不如此。所以,讲故事在培养孩子上十分重要,而且讲别人的故事和讲自己的故事截然不同。

这本书,就是一部教你如何“讲自己的故事”的书。它不是一本故事集,而是一本“能帮你创作自己故事的方法书”。一句话,这是一本如何原创故事并讲出来的工具书。

看似很玄妙,其实很简单。本书围绕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只提供了一种方法——直观型讲故事法,即从日常生活中选取1-3件具体事物,然后用它们编故事。概括来讲,就是现实情景加上想象的情节,创造新的现实。这就是一个古树的完整过程,即“故事环”。

理论很简单,方法也很简单,但开头讲起来并不一定简单,尤其是那些对文字不敏感的人,更是如此。所以,作者引导读者从简单开始,只要开始就行,可以不用想着如何结尾,只要讲起来就好,哪怕回不到自己最初想要的结局也无所谓。

因为只有开始讲,才有可能慢慢讲得好起来。在书中,作者还介绍了讲故事的基础工具,并区分安抚故事、教育故事和家庭故事三个类别逐一进行举例讲解。有方法解释,又有故事例证,相信只要认真读完这本书,开口讲一个自己原创的故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读后感(四):如何把道理放进故事中来讲

读这本书前我从未给孩子讲过故事,但我常想起小时候围着奶奶听故事的场景,津津有味全神贯注……所有的词都形容不了听故事的那种享受的氛围。

如今作为新手妈妈的我,面对育儿有诸多道理要给孩子讲,但不知道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接受这些道理,突然就有《讲故事不如讲道理》这本书钻入我的视线里,让我迫不及待想阅读。 . 本书一共有八章节分别从故事环,做自己,从简单开始,养成习惯,基础工具,安抚故事,教育故事,家庭故事来写如何在不同场景用不同的方法讲故事。

这不是一本故事集,而是能帮你创作自己故事的方法书。 . 本书告诉我们给孩子讲故事有非常多的好处: ✅讲故事是文化在亲子之间传承和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 ✅分享故事几乎比其他任何事情都能更好地建立这种亲密关系。 ✅成为会讲故事的人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故事是最有效的育儿工具之一,它可以安抚、逗乐和教育孩子。 ✅让三四岁的孩子养成定期听故事的习惯——因为这会让你和孩子的故事之旅走得更长久,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讲故事可以建立亲密关系,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大量争论或制定的时间。 ✅有时故事也是唯一能够了解坏脾气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方式。 …… 讲故事的好处数不胜数,那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讲好故事呢?

本书让我明白了:讲故事的关键不在于情节好坏,它是在任意两人之间建立依恋关系的有效工具,尤其是父母和孩子。 . 书中所有章节都是描述讲故事法的要点,每个章节读完有一个故事范例,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那一章给出的建议。每一章读完都有一个小练习来帮助我们练习讲故事。 . 之前我总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讲故事,总要酝酿很久,读完书我才明白,一个故事无关好坏最要紧的是开始! . 读完本书我给孩子讲了一个关于“电老虎”的故事,孩子从蹒跚学步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电插座,总喜欢把手放进插孔里,于是我就告诉孩子那是一个“电老虎”会咬掉手指,甚至会吃掉你,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可以就地取材,也可以是一两句话,总之,讲故事不在于讲的完美,而在于经常练习! .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父母能每天给孩子讲故事,忙碌一天的工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只想休息,哪还有心思给孩子讲故事呢,更有很多父母不知道从何讲故事,总觉得难以开口,那么或许这本书就能帮到我们! .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读后感(五):一个好故事,真的胜过讲千百遍道理

在我小时候关于“故事”有着非常珍贵的回忆,在那个年代,没有丰富的绘本和动画,我最喜欢的便是缠着姥姥给我讲故事。

每次住在姥姥家,睡前关灯后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讲一个故事嘛,再给我讲一个吧”。童年时的我总觉得姥姥的故事比任何的童话和电视都精彩。关于她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家族如何没落,怎么度过艰难岁月,怎么把一部部小说念给不识字的姥爷听,买了电视机后街坊邻居是怎样一到下午就搬着小板凳挤在院子里隔着窗户看电视剧······

她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但却又精彩传奇。我想,是那一段总有故事听的童年时光让我如今成为一个极富分享欲的有意思的姑娘。

轮到自己的小孩出生,在这个媒体爆炸的岁月,有那么多好看的动画片,丰富精美的绘本。他非常喜欢看书,常常抱着一本书过来说:“妈妈给我讲这个书嘛”,但我从没听过他说:“妈妈你给我讲一个故事吧”。

即使是再天使的宝宝,在两岁迈向三岁的时间里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管教难题,他会身体力行得用拒绝和抗争来表达自己已经是有主见的大孩子了。讲道理他不愿意听来,拿出绘本上出现过的凶猛角色吓唬他好像也无济于事,我意识到我需要去寻找新的方法了。

一看到《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这个书名,我身体里那个沉睡了许久的爱听故事的小人一下子苏醒了过来,是啊,我为什么不自己去讲故事呢!

“讲故事重在建立亲密关系,而不仅仅是讲述。”

那些精彩的迪士尼动画和大师绘本给了太多压力,谁能比他们更会讲故事呀。书里像是耐心地哄小孩子一样给足了我们大人信心,你只需要从简单的故事开始,就做你自己,讲述你想讲的故事,把几个简单的元素串联成一个故事环,就是这么简单。

于是我开始试着讲起了简单的故事,主人公就是他的玩具小坦克,这个故事很简单,我讲了小坦克是如何遇到了沙尘暴迷了路,然后靠着地图和指南针找回了自己的家。

他一下子就被这个故事迷住了,第二天一醒来便兴奋地说:“妈妈我醒来啦,现在可以再讲一遍小坦克迷路的故事了”,甚至兴致勃勃地要给小坦克取一个名字。

我尝到了一点讲故事的甜头,我开始继续往下读这本书。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讲故事,或是寻找一个固定的开头或结尾,只要一讲故事就能立刻进入状态。给故事加入丰富的元素,寻找适当的主题,一个进阶的故事也会起到安抚和教育的作用。

这些讲故事的小技巧和每一章后附上的小故事让我更有信心了,再次遇到小朋友抗拒睡前洗脸洗脚环节的时候,我像模像样地讲起了故事:“从前,有一只小乌龟······”

于是我讲了一个小乌龟不喜欢用泥土洗脸想要来借小脸盆的故事,这个故事又一次收到了神奇的效果,他不仅非常配合地洗完了脸,还在第二天主动要求洗脸的时候要听小乌龟的故事。

伴随着读这本书,我在家里现学现用讲了许多故事,小朋友似乎因为我会讲故事这件事与我更加亲密了。我讲的故事完全比不上动画片和大师绘本,可他却更期待听到来自妈妈的故事,这让我感到非常幸福。

一个好故事胜过讲十遍道理,不仅如此,它更是对亲密关系的塑造。每个家长都能成为讲故事的专家,如果你觉得自己不那么擅长讲故事,那可以从《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这本书里,找到开启自己讲故事大门的钥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