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幸存者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幸存者回忆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幸存者回忆录》是一本由多丽丝·莱辛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230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存者回忆录》读后感(一):自我意识的自然流动

不用太集中精力弄懂每一个字在说什么,让自己的意识自然地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慢慢流动,思维空间逐渐被打开,彷佛旁边的白墙也能够瞬间变成时空转换的窗口,带领着你看到不同的梦幻场景。

细细想一下,真的到了那一天,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心才能像“我”一样淡定地活下去,抑或是像艾米莉一样充满着活力与激情,无意识的延续“旧时代”的各种习惯。

《幸存者回忆录》读后感(二):无感

致 幸存者回忆录 不想写评论,继瓦尔登湖之后逼自己读完的第二本书,读到后面发现那些读不下来的书都是第一人称写的书,后来读的时候注意了下自己是什么感受,原来是焦躁(一直在赶,焦虑,就是不愿意静下来看看那乱麻麻的东西更别说理清一下了),可能现在我就处在这种情况,像与ajaaxi之间的问题一样escape sth,还好意识到了(其实那次就意识到了),接下来不知道慢慢的能不能打开……来吧

《幸存者回忆录》读后感(三):读出西方没落的没落

每每想到那只又像猫又像狗的东西,幽幽生出一股凉意。

写过《白牙》《论美》等作品的扎迪·史密斯也对末世有一种先生的愤怒,但她往往过于表达愤怒而忘记了笔下。

从这个意义上,在对文化和生命的理解上,莱辛的名气自然比许多人,比包括奈保尔在内的许多大牌作家要小,但更精准。

真正对莱辛表达敬意。

关于西方的没落,一百多年来,从上上个世纪末开始,许多人,包括斯宾格勒。

但有多少人真正懂得?

从经济、政治、植物、天文的意味上?

没落真正悬挂的,其实只是一个名字。

莱辛以文学预言的方式作了这次描绘。

荒凉,绝望。

一直希望读到这本书。

许多年。

《幸存者回忆录》读后感(四):人生正是一场拯救

一个很难复述的故事,也是一本无法重复的书。莱辛老人对现代社会的深刻透视,通过这样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故事展现出来。

书中的世界似乎离我们很远,那天马行空的想象,甚至令人有些跟不上她的节奏,但是,那世界其实很近,近得我们正身处其中,但浑然不觉。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那时候。或许,就太晚。

生活安稳地继续,其实已经危机四伏,而自以为是的目盲,仍旧让我们沉沦于那些毫无意义的纠缠。物质、名目,浮华的虚荣,以及井底蛙的执念。

大灾难,终有一天会降临。即便这只是一种假设。世界的灾难,人心的灾难。

有没有幸存者?如何幸存?

女人居室的那面虚幻的墙壁,也许是一种启迪。幻想以及往昔,能否是我们逃脱的终所?

再或许,是那些街头社会行动者的责任和爱?

人生正是一场拯救。

《幸存者回忆录》读后感(五):没有读懂的隐喻……

我必须承认,这部小说我基本没有看懂。它的主题是什么?我说不上来。一点头绪也没有。是男女之爱?是女性的独立和解放?是忠诚?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不对,不对,不是这些…… 非常独特的末世氛围,和我以往看过的末世小说或电影很不一样,是那种时光流逝,缓慢衰败、归于死寂的感觉,非常迷人。 文字上是写实风格,骨子里是荒诞的,隐喻的。节奏缓慢,优雅。虽然只有两百多页,但给人的感觉像是做了一个冗长的,没有尽头的,灰白色的梦。 “墙后世界”……那些如同呓语的部分,如同梦魇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是隐喻着什么?精彩无比的篇章。画面,色彩,温度,扑朔迷离。“个人的”又是什么意思? 虽然是轻量级的,但是读起来并不轻松。叙述冷静克制,甚至有些过于追求平静(也许是翻译者的风格?)。 虽然随着情节发展,故事越来越吸引人,但整体上仍觉得,属于那种“理念大于内容”的小说,讲述者(“我”)个人的思考、评论的篇幅过多,而且发散的过远,有点脱离整体结构。人物虽然不多,面目却不是很清晰。 结尾部分非常有力,完成整体的升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