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是一本由金庸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0元,页数:13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读后感(一):差点回复给别人的,杨郭50%

我读了50%了,也没感觉到杨郭一丝丝的爱情,不知道是不是我还没读完全本的关系。中间有一个评论说杨二婚和郭,这个我确实是被说服了,但是说到爱郭,我真的一点点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读后感(二):郭芙

我是真的没感觉出郭芙本质不坏,我觉得郭芙本质是像黄蓉,凡事没规没矩的,她是长大之后被社会毒打才逐渐成长起来的,小时候的跋扈对我这种曾受欺负的孩子来说就是天性中的坏,是受父母孕育之时与父母际遇和心境的一个“象”,童年的遭际和原生家庭中所给予的家庭教育是其性格定型的主要原因。等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涉及到和其他人的沟通,再通过一些自我教育反省,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

杨过的早年性格就像他父亲年轻的时候,浓缩在他童年的天性里

郭芙的早年性格就像她母亲年轻的时候,浓缩在她童年的天性里

杨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后拜在姑姑门下,几经历练,冲破业障,成了一代大侠

郭芙养尊处优,骄傲蛮横,凡事有人给兜底,闯下大祸,军中参战,成了一代女侠

确实,身边精力旺盛的好动孩子很多都是去当兵或者习武,不把精力发泄在敌人身上就肯定会发泄在身边人身上的,死宅养不了边牧和哈士奇,因为他们的运动量不够自然要拆家

所为大侠吗,就是要舍己为人,不要光顾着自己的事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读后感(三):粘我在他人处给的评论,关于郭黄教育

我对黄蓉的智计是很佩服的(当然这主要还是作者给她的人设),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敢恭维,整体评判不能说是邪,用她自己话说叫“淘气”我觉得合适,淘气自然是孩子所为,就是天性使然,就是能在不受管教时期不知对错却可以做出好坏的评判。要我说,坏的多过于好的,谁让她生在一个什么都不缺却只缺爱的家庭呢。她的智计异于常人是邪,智商压人一头这不服不行,但所作所为简直是大混混,黑社会。谈恋爱期间郭靖像她,捉弄人,会一言不合就在别人店里打架把店都砸了,就因为屏风上的诗惹到她和郭靖。对待欧阳锋父子时也十分残忍,虽然这俩人都不是什么好鸟,我的观念虽然也不是这社会的标准,但我觉得你死我活这种事确实是太极端了,用石头把人砸成瘸子这事,她对欧阳克干得出,杨过对大小武郭芙推大石还没发生啥却成了罪过。她自己知道自己邪,也不吹嘘自己人品好,怎么自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欧阳克被双腿碎大石她对自己的做法毫不内疚,杨过有个烂人老爹,却还知道自己做错事怕得躲起来。最觉得她邪得像她老爹的时候是她抓来两个金兵(好像是)抬柯镇恶的时候,在路上把那两个人虐得好不痛苦,很有她爹把奸恶之徒抓到岛上做哑仆的风范了——手段残忍,却合情合理。她爹邪,但她爹其实也不会教孩子,说起来黄蓉的父亲更像是师父,老公才是父亲。黄老邪崇尚魏晋之风,特立独行,却也说“忠孝仁义乃大节所在,并非礼法”,有所为有所不为,纵然任性,但他实际的行为要比他嘴说的清高。因为感情失意,又太魏晋了,老婆死了之后也不怎么管女儿,名义形式是纵容溺爱,实质是对孩子疏于管教,藐视礼法就和女儿近乎平辈论交,才导致黄蓉觉得自己缺乏父爱,常常思念母亲,家教不全,黄蓉才会因可怜而变得可恨,才会在离家出走的时候爱上一板一眼淳朴忠厚的郭靖,郭靖管一管她,多像爸爸对女儿的教诲啊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读后感(四):一见杨过终身误

一见杨过终身误,这是友人说过的一句话。其实我倒还好,并没有因为杨过就误了终身。但是想来,书中为他痴迷动心的人实在不在少数。陆无双,程瑛,公孙绿萼,郭襄,甚至金庸眼中的郭芙,无不为之动心。当然,还有天仙一般的小龙女。所有这些人中,我最喜欢郭襄。15、16岁的小丫头,只是听着神雕大侠的故事,就为之倾心了。我相信她的喜欢是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如若不是如此,她也绝不会随着杨过纵身下崖。

我在绝情谷底。金庸老先生真是狠心。竟想出这样一个残忍的名字。杨过在绝情谷底和小龙女终成眷属,郭襄却在绝情谷底要他好好活着。三枚金针。第三枚固然重要,杨过答应了她,要好好活着。但是第一枚呢,很多人眼中不值得的这枚金针,却显得十分可爱。杨过是她心中这样重要的一个人,所以她本能的想要见一见他。无论他是俊是丑。

郭襄终于认认真真的喜欢上了杨过,一袭黄衫,一匹骏马,踏上了寻找杨过的道路。可是呢,一个人一旦想要躲起来,往往可以躲得很远很远。杨过就是。华山脚下一别,郭襄竟再没见过他。终于,她在40岁看破红尘,创建了峨眉派。

其实她和杨过之间真是什么都没发生过。满打满算也就见过几面,一次在风陵渡,一次在丐帮武林大会,一次在绝情谷底,一次在烧着了的高架,一次在华山脚。一曰相识,一曰情定;一曰相见,一曰别离。就是这样了。从郭襄出生,杨过拼命救她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样悲剧的离别。

金老先生说,杨过和小龙女到最后仍能厮守,是两人的性格使然。如果杨过对小龙女用情不深,就不会在16年后仍纵身下崖;如果小龙女耐不得寂寞,就无法一人独居谷底16年。但是呢,我始终想着,如果杨过认识郭襄更早一些,如果郭襄不叫郭襄,或者他们才是更好的一对。西邪和小东邪,或者会有一个happy ending。

痴人说梦罢了。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吧。起码恶人们都死了,剩下的好人们都好好的活着。只是过得好或不好,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神雕侠侣(套装共4册)》读后感(五):伦理学不存在了,而爱情一直都在

二刷之后对杨过的人物形象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说过儿和姑姑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天生佳偶,杨过也对小龙女一往情深,但“一见杨过误终生”这句话的由来还是跟前期杨过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叫陆无双“媳妇”,亲完颜萍眼睛,和公孙绿萼说话不正经,这些玩世不恭的浪荡行径无疑成为了催化书中几位女性角色向杨过倾心的重要原因,也让杨过在武侠小说主人公群像中的性格显得独具特色。

令杨过更加特别的,是他性格中放浪形骸的一面。宋代理学兴盛,时人最重伦理纲常,礼教大防。不同今日,宋代师父与徒弟成婚乃有乖伦常的大逆不道,如此行径者必将受到世人唾弃咒骂。金庸先生借着杨过小龙女两个角色,对宋代纲常伦理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心心相印的眷侣,难道因为世俗的偏见便需永隔天涯吗?

人类的文明和认知千百年来不断发展。曾经,“地球是方的”,“我们生存的星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些论述一度成为世人口中天经地义的“常识”,质疑者还会被认为是异端,活活烧死。可是现如今呢?无“数理所当然”一次次被不断推翻,人类的认知水平跳上了疾驰的马车飞速前行。或许,人类今天的科学认识、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在千百年后便会如摧枯拉朽般倾颓坍塌,毫无意义。历史的车轮前后流转,或许,物理学不存在了,又或许,伦理学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价值意义上,《射雕》中,金庸先生借郭靖的内心对武功的“善恶”做了讨论;而在《神雕》里,先生又分别用靖哥哥和过儿探讨了“侠”的两种类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己为情”。杨过因为自身不幸的童年和奇特的遭遇形成了至情至性,离经叛道的性格,从早年的“为己为情”,历经世事,最后和郭伯伯一起“为国为民”。两种“侠”的模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对错之分,但境界上实有高低之别。经历越多,感受愈深,殊途同归。

第二次阅读,方始有觉小说最后几章的情节结构似乎有些过于牵强。杨过发现了“南海神尼”的谎言,由喜转悲之后放浪形骸,任自己漂流沿江而下。就是那么恰好,他来到了父亲的故地嘉兴,又是那么凑巧,碰上了引颈就戮的柯镇恶,揭开了数十年来始终在心底晦暗不清的父亲的身世之谜。

之后,周伯通,一灯大师,黄药师几位当世高手在襄阳聚首,摆开二十八星宿大阵大败蒙古铁骑的写桥段可谓是酣畅淋漓。可细细想来,周伯通“老顽童”的个性还好说,但黄药师落拓放诞,隐逸山林,一灯大师修身养性,灵台澄明。江湖隐士和有道高僧各率一万精兵厮杀博弈,一展大将之风的写法多少有些奇怪,金庸先生为了让诸位高人在小说结尾齐聚,还是牺牲了一丢丢情节合理性。

最后,我想把话题回归到那个在小说开头结尾交相呼应,行文中又不断提及的“情”字上。古今中外,多少英雄好汉,在这个字面前幽愁叹惋,肝肠寸断。情之哀思,是李莫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怨愤乖戾,是杨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黯然销魂,是小郭襄“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的愀怆忧怅。

这世间充盈了太多情伤,泪水淹没了欢笑,悲伤逆流成河。只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教两处销魂,相思相见更相亲,天为咱儿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