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预约死亡》读后感摘抄

《预约死亡》读后感摘抄

《预约死亡》是一本由毕淑敏著作,文联出版的177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预约死亡》读后感(一):生死之间

从红处方改编成电视剧的那一年,知道了毕淑敏。有些年了。 这次在图书馆看到《预约死亡》的书名,无法抗拒。

此版是作品合集,没有序言,没有尾,一翻开来就是笔者和丈夫的对话,从一张病危通知单开始。。。 临终医院的故事中,被那个老爷爷写给大脾气志愿者姑娘的纸条戳中。

去看看这个故事吧,里面的人物和他们的情感其实离我们都不遥远。

最后用书里“生命的借记卡”一文的句子结尾,“我们的一切都是借来的,总归有要还的那一天。”

《预约死亡》读后感(二):《预约死亡》

挺喜欢毕淑敏的书,一连气看了好几本,从《女心理师》到《心理小组》到现在正在读的《血玲珑》,这个顺序正好和她的写作顺序相反,感觉她的小说是早期的不如晚期的精彩。至于这本《预约死亡》读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个集子,前一半是“预约死亡”这部小说,后面的都是散文,很多我都读过,但是我不太喜欢她的散文,感觉这样把一个中篇和散文弄到一起,变成一本书,不太舒服。《预约死亡》小说中也有很多散文化的倾向,很多情节的设计都很硬,都是为了展示几个观念,是观念在先,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观念可能都已经不那么前卫了,于是就觉得小说本身也不那么吸引人了。

《预约死亡》读后感(三):未来抉择,生者永无宁日。

这种写实小说中,相较而言,我喜欢年长者的文字,两鬓微白,流云缓步,岁月仍清晰可见。 比如毕淑敏,比如周国平。 我们一直讲中国是个大国,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实力雄厚。 可平摊到人均的幸福感却是不够高的。 人文关怀一直是个大洞。 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问题只会越发突出吧。 不记得是谁说过,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让他们去参观三个地方:医院、殡仪馆,和监狱。 生死和法理。 对于这些的学习与理解贯彻了我们的人生始终。 而临终关怀医院,有多少人知晓? 人到暮年,鼻尖愈能嗅到死亡的味道。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比起两眼一黑的长眠。 不得解脱的肉体疼痛更让人无法忍受。 逝者是安宁的,唯有生者才能感受到痛苦。 这是现目前无法调和的无奈。 我常常会想,待我年迈,一身病痛,我是否可以选择——我是否有得选择。 这也是我们未来会面临的选择。

《预约死亡》读后感(四):死亡=幸福

偶然读到毕淑敏的书,想不到自己是那么喜欢。另类的没有接触过的视角与题材,却在其中蕴涵着平常人真实。

她是一个医生,也是一位作家,所以故事也是发生在医院,而且是以一个写手的角度去观察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家属,给我们展示出更真实的医院。而这本小说的医院更是特殊的,临终关怀,在国内这实在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话题。但却是人人都会面临的,因为每个生命都会结束,都会有面对死亡的那一天。

故事通过采访与观察甚至亲身体验的形式表现了不同人对待死亡的感受。其中齐大夫的一番言论很是激烈,但却也更真实地表现了一部分的思想。设想一下如果是我自己到了那个年纪,不能再创造生命的价值,什么都要依赖别人甚至还要忍受疾病的煎熬,那真是没有了生活的意义,那时候死亡会是一种解脱与幸福。我是主张安乐死的,生来便是痛苦,连死前还要忍受加倍的痛,实在是难受。当然安老天年是每个人的梦想,可惜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的病痛实在太多,我们不得不面对事实。我希望如果我到那一天,可以让我安静地离去。

看穿猴脸T裇的老人的故事时,我居然哭了,不知为什么就想起了我的爷爷。爷爷是最疼我的人,可惜实在去得太早,但值得为他高兴的是并未受到病魔的缠绕。

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再也见不到他。

《预约死亡》读后感(五):由死到生

滴答 滴答 滴答 滴答

生命一刻不停向前行进,灵魂附着在身体中一刻不停想要飞升,也许死亡是对录魂的解放,如此,我们是否能更平静、欣然的接受它的到来。

生命的过程中会面对很多死亡,猫啊狗啊、亲人啊朋友啊、陌生人啊,死亡的本质是所有的可能都变得不再可能,当它发生在我们周围时,就像被扼住了咽喉,窒息、恐惧、悲伤、发不出声音。

曾经我认为我已经失去了生命中最不能失去的,再也不怕失去任何了,现在仍然是。只有生命本身。

我也没有办法预想当面对自己死亡的一刻时,会是什么情景,下一秒的突发,还是若干年后的病痛,还是垂垂老矣的油尽灯枯,时常想到这些,问自己,我有什么放不下,我有什么不甘心,我有什么未完成?好像有很多不舍,又好像没什么放不下。

书里说,人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有关人生理想、目标、意义,从我高考之后便开始思索的问题,小学的目标是考第一,初中的目标是考公费高中,高中的目标是考好大学,上了大学,目标又是什么呢?突然迷茫。现在仍然是,每一天,都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生活好意味着喜欢的东西就可以得到。但是在心里仍然每时每刻都有一个声音问自己,这样是否就够了,这样是否就可以作为一个人的意义,生命是否还有更“高尚”的目标?

无解,仍将求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