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坏种》读后感1000字

《坏种》读后感1000字

《坏种》是一本由[美] 威廉·马奇 / William March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坏种》读后感(一):原罪与生俱来

13万字的完美小说。刚看开头时并不觉得有多好,越往下越精彩!其实我非常不喜欢那种给恶人安装一个凄惨破碎童年的写法,好像非要替恶辩解一样。恶就是恶,原罪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才要在现世慢慢修行呢。我最喜欢本书的情节就是有人问那小坏种的妈妈是个什么人时,女主人公那种恐慌与无辜……那块描写的太好了。本书作者是个精神分裂者,难怪写的真这么好!超五星。

《坏种》读后感(二):恐怖

冲着姚向辉的翻译去的。事先不知道是什么题材什么内容。

这书的阅读过程恰恰契合了我这一过程的心路,高潮和起伏,时间吻合的正正好好。真是讽刺。

Anyway,本来以为是什么感人的故事。看着看着,觉得不对了,怎么事情越来越恐怖了。倒也没有多少具体露骨的描写杀人的场面,但是一想到那么天使可爱的八岁女孩竟然可以冷血到这种程度,背后就一阵阵发凉,看到马路上的小天使们也会忍不住想她们脑子里有没有撒旦。

我一直是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之说的。这点来讲,我更赞同基督教的原罪论。人皆带着恶根而来。我们跟动物的区别,是我们用文明来掩饰恶,来抑制恶。比如男人看见漂亮的女人,本能都想得到,但是大多数男人不会像动物一样无所顾忌,因为他们无法面对社会家庭的批判,或者是自己道貌岸然的批判。再比如,看见路上躺着一张百元大钞,大多数人都会有那么一瞬间想占为己有,最后有人战胜了私欲,有人遵从了本性。所以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我们始终在赎罪、度化自己。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能理解、包容那些恶念。我们无法要求人人都高度文明化,只能从自己做起,不强求别人不作恶,只要求自己多为善。

罗旦那从容镇定的恶,虽然发指,却也可以理解。她只是特别遵从自己内心的欲求而已。

《坏种》读后感(三):人性本恶,还是本善

是不是有的人一出生就象征着恶意,就如同小说中的理论,也许他们天生缺乏某一种基因,而导致变得失去情感,无法理解,无法同情,所有的一切都只出于自己想要,自己想要得到。

很大程度上,我认可人性本恶,也认可人性本善,人一出生在一定程度上面就界定了他的原生性格,有的孩子无论怎么纠正,她都自私自利,无法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如同小说里的可爱的小姑娘和她的外祖母一般,都拥有着恶劣的难以更改的基因。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甚至没有理解他人的观念,人生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场让自己过得更好的博弈,人命于他们而言不过是更好达到成功的垫脚石。曾经看过的纪录片里,有过对这类人群的描述,他们是天生的犯罪天才,他们的冷血和自私,甚至他们的伪装都让他们很大程度上可以实施他们的计划。真正犯罪天才不会是一个面目可憎的人,而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甚至他们看上去比任何人都像个好人。

但是有的人即便出生在极其恶劣的家庭,拥有无比苦痛的身世,甚至遭受被伤害的命运,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善良和真挚,他们没有对不起世界,是世界对不起他们。他们很大一部分唯一伤害的就是自己。

也有人认为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后天的培育更胜过先天,但是很大程度上,人的个性就决定了白纸理论的不合理性,就个人观点而言,人的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人生来的性格结合人的成长环境。有的人性格灵魂里的倔强胜过后天的磨难,甚至更加璀璨。然而有的人灵魂的力量太过软弱,被环境所改变,彻底颠覆自己的人生观念。

《坏种》读后感(四):天已注定的恶魔

看完这本书,马奇比书中的任何一个角色都令我好奇。

马奇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精神崩溃,可以说这是一本疯子描写疯子的精湛小说。

书中出现了大量精神分析流派的观点和术语,同性恋、阉割焦虑、自由联想、笔记分析的影子无处不在,甚至书中的人物亲密接触过精神分析流派的大师佛洛依德,书中的莫妮卡深深为精神动力学着迷,她喜欢分析人们的潜意识、人们的拒绝以及每一次口误。作者创作本书的主要思想确实也是围绕着佛洛依德的本能论,特别是攻击本能。他认为攻击、犯罪是整个人类的原始驱力,他把他所在的时代描述为“焦虑且暴力”的时代,“暴力大概是人类心灵中最无法祛除的因子,甚至是最重要的因子——仿佛一粒坏种子,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仁慈背后,存在于怜悯背后,存在于爱本身的怀抱背后。有时候,它深藏不露,有时候,又若隐若现;但无论如何,它都存在于某处,只要条件成熟,它就将以其无数的非理性的可怖形态现身世上。”说到底,暴力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是必将世代相传的基因。一切善良、天真、仁慈,不过是暴力的遮羞布罢了。

从这一点出发,所有的教养都显得软弱无力。甚至有时,越是彬彬有礼的人越有可能做出匪夷所思、惊世骇俗的罪行。因为“恶人通常要比普通男女看起来更加像普通人,他们扮演出的美德化身比真正贯彻美德的人更显真实——自然生出的玫瑰花苞和蜜桃始终比不上蜡浇的玫瑰花苞和塑料蜜桃赏心悦目,真品总是不及倒模的赝品那般完美。”人类是否应该就此绝望呢?因为此书已经在某种意义上义正严词地回答了环境和遗传在影响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上较量的结局——遗传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即使罗妲从小就不缺乏关爱和照顾,没有受到过重大挫折和打击,她还是发展成世界上最娴熟的杀人犯,冰冷、缺乏爱的能力,而且顺从地让贪婪摆布着她的全部生活。

可是,这个杜撰的故事,出自于一位有着惨痛童年经历的人,这一点耐人寻味。马奇世界观的架构,以及“非显性”的同性恋特征,尚不敢肯定他是不是“坏种”,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定与他的童年经历脱不开关系。将马奇囊括进来,通过故事看故事,包括马奇对罗妲又爱又恨的情感,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对“遗传和环境”这个话题进行进一步的推敲。

《坏种》读后感(五):一个坏人。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一个七八岁的小孩,连杀3人,在没人教学的情况能做到完全没有直接证据的犯罪,真可以说近乎天才的本能了。这种遗传“天赋”塑造了一朵美丽却致命的恶之花。遗传因素是人发展的物质条件,为人的成长奠定了基础。而一个孩子从几乎灭自己家族满门的外婆那里完美的继承了最为恐怖的那一条基因。

仿佛杀人对于罗妲来说只是饭后娱乐的,仅凭“我给你一篮子吻,你拿什么来换?”就可以终结。“她的精明、成熟和好算计的特质极为突出;她完全没有负罪心和童年焦虑;她欠缺情感能力,唯一关心的只有她自己。她身上最与常人不同的,或许是那无休止的占有欲了。仿佛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从未受过训练,不知该如何融入世间俗例……”她第一位校长在让罗妲退学时给出的评语句句见血!从猫眼石的水晶球到书法奖章,只要是罗妲想要的她都能凭借她的算计,一意孤行,能言善辩所得到。这些沾着血的物件是罗妲贪婪的占有欲的呐喊。“自己跳楼死的小狗”可能哪怕死了这么久都不知道当初为何“自己”选择了从窗口跳下。对待老太太的不小心一撞,对待男孩还没见面时恩铁掌鞋,甚至于买冰激凌时的两根火柴,一切的一切,罗妲都在有条不紊的筹划着。

看着一个八岁小女孩有条不紊的杀人,虽然遍体生寒,不过在她杀死莱洛依时却又有种为民除害,大快人心的即视感!一个猥琐,却没种的恶人是最让人厌恶,最让人瞧不起的,整天除了意淫潘马克夫人跟罗妲,就是找各种人的麻烦……当他被罗妲烧死时我内心真是长长舒了一口这棺材瓤子终于死了的愉悦~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虽然荀子一直在说人性本恶,不过却也在肯定后天教育与环境的重要影响,反观罗妲的父母,我认为他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在开始发现罗妲有问题时他们选择的是放纵罗妲的本性视而不见,不止如此,罗妲的父亲还经常出长差与潘马克母女分隔两地。而罗妲的妈妈每次发现了问题在自己担心的同时还不断想尽方法帮罗妲隐瞒,在自己承受不了时才会给丈夫写信,但却从不寄出,并且自杀前完全把记录罗妲问题的信件烧毁……可以看出夫妻两个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真的不能是再失败了,也许在罗妲某个可以成为好孩子的时刻就这样跟她擦肩而过了。

最后,太喜欢作者的结尾,在我脑洞大开时,就会突然好奇,罗妲有没有可能成为超越她外婆的犯罪艺术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