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温文尔雅读后感1000字

温文尔雅读后感1000字

《温文尔雅》是一本由沐斋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温文尔雅》读后感(一):温的文,雅不雅?

还是去年五月,在对三毛狂热了一段时间后,在学校图书馆偶然看到的这本《温文尔雅》。直到一年多以后的今天,我在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依然有种亲切和宁静的感觉。不华丽,热情,就是那么不温不火,白绿搭配,自然,凉快,要知道,彼时,是快到夏天了呀。

后来,每天走到哪里,包里总是带着他,不管有没有时间看上一眼,只是带着。上课看,在寝室看,睡觉的时候放在枕边。爱里面的插画,简单,朴实。爱里面的文字,简单,温暖。很多我从来不知道的词语,很多我没有接触过的植物,用我看得懂并且看到就会笑的文字表达出来,不甚欢哉,挖到宝了。

我说过,我一直喜欢的文字正是木斋先生这样的,简单,平实,不浮夸,那样的文字,离我很近。

我还记得最在这本书里,我知道艾草可以驱蚊,知道苹果怎么就叫苹果,知道覆盆子就是树莓。

《温文尔雅》读后感(二):《温文尔雅》各家评语如下

在喧嚣的世风里行文做事,笔静已属不易,何况心静如此!沐斋在古文中淡淡地搜寻趣味,骨子里却是对现实的纠缠与凝视。所谓“温文”,或许意味了文字的温和。然而在假面之后,我看见他正悄悄地走向老辣——我期待着他的笔了。

(刘恒作家,《集结号》、《云水谣》等编剧)

“尔雅”在“温文尔雅”这个词里,或许只是表示着“雅”的意涵。不过,沐斋别具心裁,竟真由《尔雅》发展出一篇篇散文来,令人眼睛一亮……

(龚鹏程学者,台湾南华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

风子(沐斋)作文,没有太多的雕琢,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文风意象清新空灵,散淡的笔致中透着悠悠的清隽之美;风子习书,师魏碑,学苏黄,临八大,结体中收外放,用笔率性流畅,笔势生动而有爽爽风气;风子绘画,纯然文士自娱一路,了无功利挂碍,任凭书法用笔随意写来,画里尽是一己恬淡而活泼的生活,充满盎然现代情趣。

(吕品田 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

我所见的对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得最好、最优雅的作品之一。文本展现出的作者的天赋、学识和洞见深抵人心。阅读其作品的过程,如同倾听一位才华横溢的导师的精彩讲座,雅致从容,让人受益匪浅。

(Zhenbin Sun 美国Fairleigh Dickinson大学传播学副教授,中国哲学学会会员)

《温文尔雅》读后感(三):几点不严谨的地方

首先要夸奖一下这本书,质量是远远超过安某某和白某某的。 具体怎么好其他的长评都有说,我在这就不赘述了,主要说一下不太好的地方。里面有较多不严谨的地方,我在这指出,也希望其他人批评指正:

1.《烟》中提到,“但是唐朝,时代的主流是高歌猛进的……诗歌虽有太白的风流超迈,但还有个无比沉郁的老杜铁着脸在那挺着。一句话,颜、吴、杜才是主旋律”。这段有一处很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杜甫在唐朝的时候是不被重视的,等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因此在唐朝,杜甫并不是主旋律。

2.《艾》中,“端午日祭奠屈原本无错,然而,屈大夫平生最厌恶的,正是艾草”。这观点我认为有点偏颇。首先,古人认为,端午节是毒日,而艾草有着相当高的药用价值和驱赶虫蛇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那天,门上挂着菖蒲和艾草则可以辟邪。其次,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多达十种,而纪念屈原只是其中一种,并不能说屈原不喜欢就不能在门口挂艾草了。

3.《覆盆子》中,用了三大段来介绍“季常先生”,我认为是毫无必要的,用几句话概括即可,毕竟文章的主题是写覆盆子,而不是写“季常先生”。

4.《栩》中最后一句“因为我们和栩先生的友谊平淡天真,跨越时空,五湖四海,天长地久”,首先“五湖四海”运用在这里有着语法错误,其次,倒数第二句本是一个极佳的结尾句,带给人一种言之不尽、回味悠长的感觉,而这句则像是画蛇添足,毫无用处,反倒减少了文章的韵味。

5.《杨柳》中,“中国文士欣赏阴柔胜于阳刚,就像男人都喜欢美女”。首先,男人喜欢美女不代表中国文士欣赏阴柔多于阳刚,这是一个伪命题。其次,“文士欣赏阴柔胜于阳刚”这句话从何理解,让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情何以堪?作者不要为了能引出下文而以偏概全。

6.《杨柳》中最后两段,“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哀而不伤,观而不作,满腔的豪迈,潜翔于若有若无的脉脉温情”。其中这首词引用的是贺铸的《青玉案》,这首词有着无限的感伤,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苦不得志的感想,而“豪迈”在哪,词中并没体现出来,这样写似乎有些牵强附会了。

7.《蒲柳》中“怪不得这些糙人们——因为他们是在从不关注文人在说什么。这句话,将文人和将士分的一清二楚,毫无关联,那么同时以将士和文人身份自居的辛弃疾、谢安、文天祥、范仲淹等人该如何是好,作者这样写有点片面了。

8.后来太多事要做,看书速度加快,就此潦潦翻完,没有仔细挑其中的错误,要是哪一天兴致再起,会继续慢慢挑错。

《温文尔雅》读后感(四):《温文尔雅》拓宽你的知识面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温文尔雅自出现以来就是用形容有君子之风的文人雅士——气质彬彬有礼,行为典雅端正,处事温和谦恭。

然却很少人知晓中国浩渺的古典文化中有这么一部名列十三经的古籍叫做《尔雅》。这是一部收集古代大量词汇的辞书,是我国辞书之祖,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是疏通包括五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甚至有人评价其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而作者沐斋,也即宁风子,从《尔雅》草木虫鱼鸟兽中摘取三五个典型的经常为我们所误解的词语或意象撰写成文,文风清秀空灵,文字清新简洁,言语中带着点点调侃的幽默,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个学者,一个画家独有的清逸的气质。

摘录片段如下:

睿智而隽永的:

“轮扁斫轮的故事指出了信息传播过程及其效果的限度问题,告诉我们最精微的术与道,实在是只会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蔡中郎见 垩帚‘飞白;张长史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乃得书神;雷太简闻江声而书艺精进;文与可遇蛇斗而笔法心明;怀素望夏云奇峰才知书象万千;黄庭坚看三峡荡桨始悟用笔三昧;所以,纵然有洪七、全真七子等众多顶级高手教导,郭靖也只有在危难关头和仰望北斗之际,才领略到降龙十八掌和天罡阵的精妙。”

——《啄木》

幽默的:

“同样是睡觉,睡的结和价值却大不相同。

诸葛亮茅庐一睡,睡出千秋宰相;王羲之之东床一睡,睡得百代美名。要睡出新意,睡出气势,睡出品格,睡出水平,并不容易——前提是你千万别真睡,孔明若真睡哪能作出隆中对?”-——《睡》

从此书中,我第一次知道翠微原来不是指草木青翠的颜色,而是指山腰。《尔雅·释山》:“山脊,冈。未及上,翠微。”如作者解释般,山的脊梁骨,叫作山冈。没到山冈的地方,叫做翠微。即山腰。

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李白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前四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为什么要将“苍苍”和“翠微”这看似两种颜色一起讲呢?如果说“翠微”是指山腰的话,那就很好理解了。这四句诗的意思大致是:傍晚从碧绿苍翠的终南山上走下来,那依依不舍的山月一路伴随着我,似乎也要和我一同归乡。走着走着,我回头望去,看到刚刚走过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郁郁青青横亘在整个山腰间。

原来,很多古代词汇跟我们现在的理解真的不一样呀。

我想凡是爱好古典文学的人应该也会喜欢上这本书,为其别出心裁,增长见识的内容,为其清秀隽永、简洁空灵的文字,为其装帧别致,绿白相间的封面。

不过此书只适合慢慢细读,慢慢消化,如想几个小时看完的,我想你也许是欣赏不到阅读此书感受到的那种岁月悠悠,轻缓舒畅的宁静之感。

《温文尔雅》读后感(五):逍遥游于艺(转)

逍遥游于艺——读《温文尔雅》

文/祝志宏

《尔雅》似乎是文化传统中的一个路数,它应该是民间的而非官方的,乡土的而非都市的,写真的而非抒情的。所以捧读《温文尔雅》,看着文采风流的风子独坐在钢筋水泥的方阵中,作瓜棚柳巷语,不由得一阵阵恍惚。

然而随着阅读的“进入”,我也释然了。这种对文化传统的解读,本就是勾连古今,晤对前贤事,属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逍遥游。

风子是个有趣的人。引用“给我一年”的话说,如今有趣的人比大熊猫还珍稀。风子属于珍稀一族无疑。他自称写作过程不很轻松,然而因为对“所写的画的物事”是“真的喜欢”,所以“着实有趣”,加之沐斋学养深厚,精于艺事,旁征博引,涉笔成趣,读来文字竟有异常自在处。

当年非主流的写真的《尔雅》,早像一根陈年老山参,被供奉为经典,嗅上一嗅也可治病。沐斋自有沐斋的“尔雅”。沐斋的“尔雅”是生活的、是童年的、是回忆的;沐斋的“尔雅”是端午节的艾蒿、是山野间的“火盆儿”、是河池里的“咕咚”、是起居饮食,是行走坐卧……沐斋的尔雅和典籍的《尔雅》亦揖亦让亦分亦合,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像是高明的造园师,一水一石,既成景,又得景。

《温文尔雅》笔涉草木虫鱼花鸟,这位爱生活爱美女的新士人,下笔才气纵逸横流,有时不免不择地而出,但笔调中那出自本性的一腔热爱,倒也真像中国园林中的水,是景非景是空非空,使得篇篇文章生动空灵,生机勃勃。

文中引经据典,亦庄亦谐。对于不熟《尔雅》如我者,读来情趣盎然,如《舂锄》、《花荣》、《翠微》、《活东》等篇——读到“崴物”、“欧蟆仔仔”时不免停下来一想,会心一笑;而当读到“同样是玩枪的,枪乌贼却没有环眼贼张翼德的风采”、“可惜了扈三娘,一坨好粪,养了朵狗尾花”这样的句子,则不免掷卷捧腹了。然而,更多细节处,需要读者屏息凝神才能体察出那份私下的愉悦,用沐斋所喜爱的诗人米沃什的话说,阅读该书的过程必须“用深心”。比如《栩》篇,文中貌似不经意的一笔其实充满狡黠与机智:“在我的家乡,栩除了栎树之外,柞木还有一个名称,人们管橡树叫波罗树……”

沐斋能书善画,字出入碑帖,及至钟鼎甲骨,而对“八大”(朱耷)始终情有独钟,不离其左右;而画倒是最合“新士人”称谓——既有传统文人画之笔墨气韵,又多了极其鲜活的时代元素,最难得的是,这些时代元素并非刻意勉强的,而是自然熨帖的。《温文尔雅》每篇文章配画一幅,有些画作上有自题诗,诗文书画相得益彰,这份才情,倒也是羡慕不来的。

风子画中多人物。人物几乎都以今人写真,衣服饰品行头神采,无一不是今人气象。为《蟢子》配的一幅画,画面经营是现成的仕女格局,只是画中仕女着时装,手中甚至拿着一只翻盖手机(摩托罗拉?),令人忍俊不禁。一个有趣的现象——沐斋画中人物多着格子上衣,且多为红格子。翻到《钟馗休闲图》时,我真怕沐斋让这位老兄也穿上红格子上衣。还好还好,红则红矣,却无格子。充满现代意味的红格子上衣和灰蓝色牛仔裤,俨然成为沐斋笔下点景人物的一记标志性符号,莫非是缘于某一份特殊的偏爱?

淡泊大气,洒脱有趣,雅致从容——读文怀想其人。举杯欲邀对饮,未知风子是否也身着格子衬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