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灼人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灼人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灼人的秘密》是一本由[奥]茨威格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5,页数:19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灼人的秘密》读后感(一):体察人心

茨威格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掌握和表述能力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感同身受因为即使经历不同,你也产生过类似的情感,类似于小男孩的,母亲的,茨威格准确的用词,设身处地的住进人物体内,使得读者融入故事。至于故事情节,合理而节奏恰当。

《灼人的秘密》读后感(二):人物心理侧写大师

看“心里神探”,让人深入了解了犯罪心理侧写;而将此推至文学作品上,那茨威格绝对可称得上是人物心理侧写的大师级No 1。从孩子幼稚、天真甚至是笨拙的小计谋小心思的视角下展现成人间不能言说、心照不宣又尴尬卑劣的灼人的秘密,茨威格一定是人心里的虫子,可以清晰地听到人心里最隐蔽的声音并将其一一细述。文学史上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取胜的文学大师比比皆是,托翁、莎翁是翘楚,但也幸有只用几个人物就构建出庞杂内心世界的茨威格。那激烈隐秘的内心斗争、变幻莫测的情感起伏、复杂细腻的心绪纠结,其壮阔和繁杂程度,完全可媲美外部世界。

世界很大,而人心其实更大!

《灼人的秘密》读后感(三):旧书商门德尔

旧书商门德尔写在这儿。

旧书商门德尔

来自俄罗斯的旧书商门德尔,在奥地利维也纳的格鲁克咖啡馆的一张桌子旁,度过了30年时光。做什么?读书。真正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仿佛这三十年整个世界发生的任何事都与他无关。除了向他咨询书目的人可以使他兴奋外,任何人和事都不能使其视线挪离书。他的脑袋是一台记忆神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也是图书界的传奇人物,当然,举凡传奇,都是有点脾气而且执拗的。正因他不闻世事,一战开战了他不知,他一再催促寄书刊的信是写给敌国的他也不知,自己是俄罗斯人在战争中是不被允许的他亦不知,反而在书信被查获时发了脾气吼给了调查官听。之后的两年,他被关押在了平民集中营,度过了两年没有书籍被粗鲁文盲包围的日子。两年后因为以前因书结识的达官显贵作保终于走出那个囚笼时,格鲁克咖啡馆已经换了新的主人,新主人没有对门德尔的爱护,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连门德尔自己,也不是他自己了,仿佛是具空壳,每日坐在那张桌子旁,再也不是对那一个个符号如饥似渴,而是眼神空洞时常发呆一天。门德尔再也不像原来说起书时像发着光,不仅不能为咖啡馆带来效益,饿时还偷咖啡馆的面包,新主人终于受不了将他驱逐出去不许再进入。又是一个悲剧。门德尔在离开人世的那天,已经失去意识的他再次走进了格鲁克咖啡馆,这个曾装着他精神世界36年的现实世界。

《灼人的秘密》读后感(四):“艳情”———陌生成熟男人与女人之间最激情的渴望

每次读“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我都是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不可断绝,必一气呵成,方才痛快淋漓。被文中文字搅沸了的血液,如不能酣畅淋漓一蹴而就,思想疖子必形成“血栓”至我于“脑梗”。

茨威格,奥地利犹太作家。激情与情欲是他创作的主题,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最完美的应用,文中人物的心理描述精准、细腻、敏锐、犀利,多样的人性特征将人物饱满圆润,其中人物已不再是单薄的名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读他的作品我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所有感知,没有表述出来的角落是因我词穷所至。

他的短篇《灼人的秘密》讲述的是陌生男人与成熟女人所燃烧出来的“艳情”。作者把男人欲擒故纵,女人欲拒还迎 ,最后到欲罢不能的思想历程、及心理斗争描绘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他们之间还夹杂着女人的儿子:一个十二岁,最危险年龄段的叛逆小男孩。作者将他们放在一起,围绕着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开来讲述,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情节呢?请跟随着我去做一次“危险激情”的探险,书中文字最后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一种人生体验呢?

书中男主角是一个奥地利官僚贵族 ;是一个即年轻又有标志面孔的男爵;是一个喜欢社交、只有在人群中———特别是女人堆里才能展现“才华”的激情充沛男子;是一个随时都准备着有一次次新的艳遇,不管对方是朋友的妻子、还是给他开门的女仆;是一个寻花问柳、只追求官能享受的追逐女人的能手。

书中女主角是一个生活安逸的快步入中年的犹太富足女人;是一个有多年婚姻,十二岁小男孩的母亲;是一个爱情已褪色 ,家庭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而情感充沛又富有幻想的女人;是一个还渴望着、憧憬着在即将逝去的青春里获得一段美好爱情的、爱慕虚荣的姿色出众的女人。

小男孩:女主角的儿子,是一个处在十二岁神经质年龄段的小男孩;是一个因体质弱,长期与同龄孩子接触少,与大人相处时间多而情感早熟的小男孩;是一个缺少关爱、渴望得到友谊的孤独小男孩。

作者将他们安排在风景秀丽的度假圣地相遇。

小说开篇就切入主题,没有多余的废话。男爵一步入酒店,就急切搜索“猎物”,目的明确。当目所及之处没有发现“猎物”时的沮丧和百无聊赖,以及后面“猎物”出现后的亢奋、狂热、激越等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都描述的精准、犀利、透彻。

书中内容把男人与女人之间那种被欲望点燃后的心痒难耐、欲罢不能、六神无主、灼热、新奇、斗争等所有不能自持的情感和言行举止都细腻、深刻的以文字形式呈现给读者。

随着他们情欲的一步步推进,神经质小男孩成为了他们之间最大的障碍。为满足情欲,成人使尽了各种卑劣、无耻、下流的手段;小男孩在他们一次次的谎言中感情受到背叛,性格变得更加怪张、叛逆。这种心煎火燎、炙热难熬,而又得不到宣泄的情绪描述得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但人心魄。

“激情”燃烧下的火焰,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它所到之处只有灰烬!

小男孩“出逃”后的经历,让他体验到他太多的第一次:钱不是常有的东西,需要想办法去挣;他以往理所当然的舒适气氛,在他人处确实有苦有累的辛劳。让他知道生活是多么丰富,也多么艰苦。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中痛苦和欢乐是随处可以相互转换的,理解了大人的本质,化解了恨,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小说的最后孩子替母亲保守了秘密,母亲与孩子和解,彼此感激,他们之间的爱更加深厚、牢固。

小说中最后一句话:“随后孩子沉入睡乡,他生活中更为深沉的梦开始了。”留给读者细嚼余味,何为人生,何为梦!

我们不是法律工作者,没有必要去谴责和制裁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相互信任和理解是亲人及朋友间的根基!这就是这部小说带给我的启发。

《灼人的秘密》读后感(五):病态的时代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者。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瑞士,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他亲眼目睹战后那些失落的国度,目睹那些国家的人民悲惨的生活和人性的堕落,作品针砭时弊,疾呼人性,包含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批判和担忧,充满人道主义关怀。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

内容简介

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母亲和男爵之间暧昧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这个孩子冷眼旁观着母亲和男爵之间的暗涌。

他的敏感让他洞悉母亲和男爵之间的微妙变化,他的天真无知又把他挡在秘密大门之外。

正是他的敏感又无知的矛盾性格,让母亲和男爵之间的龌龊无所遁形,让他们暴躁难安,展露人性丑恶的一面。

简评

他不喜欢独处,也尽量避免一个人待着,因为他根本不愿意静下心来审视自己。他知道他需要人性的摩擦,来点燃他所有的才华,内心的热情和恣意。他孤身一人时是冰冷的,没有用处的,就好像躺在盒子里的火柴一样。

小说一开始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躁动不安的环境:火车或嘶哑或撕心裂肺的鸣叫声,黑色的车身,拖着黑色的链子,冲向黑色的隧道。不安浮动的风,云,飒飒作响的树木,落下的水珠,带着寒气的雪。一切都是躁动不安的。

这个环境映射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平静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物质及精神上的荒废,血腥和混乱。

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即使物质生活上不愁温饱、生存不受威胁的有产者阶层也不能逃避精神上的困扰。

他们缺乏正常且平庸日子的充实,内心积累负荷越多,压抑就愈大,只要有一个合适的契机,它爆发时就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这也是为什么男爵轻易就看穿了掩藏在那中年贵妇高雅的忧郁之后的激情。

他只要忘记自己是谁,谈话就能变得很自然。

显然,男爵是个处事高手,明白如何一步步搭建桥梁,接近他的猎物。

他就快成功了,只是他忽略了这个特殊的桥梁。

男孩长期与成人在一起,阅读的书籍也让他较同龄孩子更成熟,他敏感,内向。对一切人和事不是陶醉就是仇恨,这样极端的个性注定不能让人忽视。

男孩的心理描述紧扣故事情节发展,男爵为引起其母亲的注意假装和他做朋友,男孩因为有了一个认同他的人而变得自信,甚至自负起来。

男爵成功引起男孩母亲的注意之后,就对其弃之不理。

男孩变得沮丧,仇恨,到最后识破男爵的诡计时变得愤怒。

他恨自己的母亲抢走了自己的新朋友,恨男爵只是为了接近他母亲才和他做了朋友,恨他们对他的欺骗。

他沉默应对他们的一切表情上,语言上,行为上的攻击,这种沉默的回应更让对方狂躁不安,无计可施。

他追踪他们,只为揭开秘密。

直到最后,在楼道里看到母亲和男爵在一起"推拉"时,以为母亲被男爵欺负,而和男爵打起来,导致母亲的婚外情以及男爵的阴谋破灭。

他极力追寻真相而不得,其实,他早已寻得真相,只是他不明白而已。

小说最后,男孩在褪去乖张后,又变成一个天真无知的孩童。

他看到母亲祈求的眼神,选择了保守秘密。只是这样,就不仅保住了父母的婚姻,也从灵魂上拯救了母亲。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在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读《灼人的秘密》,我们并不能从中得出一个主题。唯有立据于时代背景,通过作者展现给我们的人物性格及心理,来感受二战后欧洲的社会状态,不仅仅是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