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的读后感大全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是一本由[英]亚历山德拉·拉玛(Alessandra Lemma )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读后感(一):一些关键概念

潜意识和记忆是理解心理治疗的基础。促成心理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挖掘过去,修通移情;叙述的疗愈力量;修正性情感体验;使隐性关系模型显现。

精神分析的设置和态度。“保持性的环境”这个概念很棒,这是一个安全空间,在不被指责和评判的氛围里体验到放心,感觉自己被倾听被理解,治疗师用专业中立的语气说话,温暖关心但不热络;呈现患者的冲突,但不能给予建议。

评估与个案概念化。自我功能这个概念不错,一个人完成内在活动的工具,帮助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降低或消除外在刺激的强度;处理内部环境,让内心平静和稳定。

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精神上的皮肤,使我们能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精神打击,维持自尊;但防御过于僵化或单一会造成困扰。适应性较低的防御方式有:分裂、投射、投射性认同、理想化和贬低;适应性较高的防御方式有:压抑思想情感、目的性遗忘、幽默、升华、利他等。如何处理防御:1)识别隐藏的感觉/冲动;2)识别隐藏的焦虑以及核心痛苦;3)识别防御;4)识别移情中采取的防御;5)作出诠释。

移情是患者对治疗师的各种情感的总和,有的针对治疗师的真实特征;有的是患者对治疗师的体验,重复了与生活中其他人的关系;很多时候呈现了早年紊乱的情感和关系,“强迫性重复”。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读后感(二):终于读完了

有一位书友说自己断续看了一个月,那么我就是断断续续看了半年(看记录是25天)。记得我在看对弗洛伊德及其后人研究的综述那天,还坐在前往硕士学校的高铁上,而转眼间,当我翻阅到移情与反移情已经到了第二年的春节。现在偶得一个月没有精神分析师的间隙,所以自主了解更多与精神分析相关的知识。比较幸运的是,在阅读的时候,我看到了非常多与个人体验吻合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我知道目前我还未曾体验过,但是期待着未来某天能够与他泛舟湖上。

作为一名分析者,我没有必要特意读献给精神分析师的礼物,但是我也想从更多维度,譬如从学理性视角审视与精神分析师的交涉也好、博弈也罢,其中所体现出的那些人类心灵不为人知的动态活动。

阅读本书收获有三。其一是综述里对各学派的介绍,印象深刻的是克莱因客体心理学,还有距今时间最近的主体间学派。我比较喜欢有来有往的对话,可能这就是我片面理解下的主体间吧;其二是屏蔽记忆(screen memories),以后我分享生活片段,会注意觉察是不是在向精神分析师释放攻击性和表达不满,当然这也不是意味着我要藏着掖着,只是为了理解移情;其三是关于治疗结束。尽管我知道,从一开始我和他就在往分别前行,但是情感上依旧很难接受终会到来的一天。不过我相信未来我能在哀悼和告别中踏上新旅程,而他会一直留在我的联系人列表里,不知未来某天我是否会再次叩响橡树林的大门。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读后感(三):充满干货的入门书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的作者,Alessandra Lemma教授,是英国资深精神分析师。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作为一部精神分析的入门作品,这本书有几个特点:

01. 理论内容中克莱因思想比较多,和其它入门作品相比起来,作者在精神分析流派上有一定的倾向性,偏向客体关系流派。

在我阅读过的属于精神分析的入门作品里,包括:《心理动力学疗法》、《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基础读本》、《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明指南》、《精神分析与精神分析疗法》。这些作品相比起《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来说,要么不介绍各流派的理论,要么侧重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而像这一本入门作品,以克莱因理论为主,还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这本书中克莱因的理论介绍并不成体系,其围绕着精神分析的基本设置展开。因此,如果读者要深入理解本书,除了要学习本书中的精神分析框架以外,还需要学习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的相关知识。

克莱因的知识中,潜意识幻想、偏执-分裂与抑郁心位、儿童精神分析等,都是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阅读足够多的材料才能掌握。

02. 相比于很多入门书籍,这本书的经验性更强。

这本书里,对精神分析的许多设置,除去理论的剖析,里面参杂了相当多的精神分析师个人感悟和经验。

从这一点来说,这本书不能算作入门书,应该算作进阶作品。

就如同南希.威廉姆斯的作品一样,虽然以精神分析的框架展开论述,但是,充斥大量的个人经验与感受。

这样的写作风格,对于已经有精神分析实践的读者非常有意义,但是对入门阶段的新手来说,反而容易陷入迷惘,或者因对精神分析体系的把握不足,而被书中的内容“带偏”。

原因在于,作为大量充斥经验的书籍,很容易造成共鸣的地方容易记忆、回响;而不共鸣的地方,又容易被忽视。这样的阅读方式,对新人来说,不合适。

我个人的建议,新人还是从《心理动力学疗法》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这两本书入手。

上面说的这两点,既是这本书的亮点,但是作为入门书,也对新人读者构成挑战。

从我个人来说,我喜欢这本书,原因除了以上亮点以外,还有:

03. 书中对某些知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这也是这本书为什么能称为入门书,在于其系统性。相比之下,南希.威廉姆斯的精神分析三部曲略逊一筹,南希的作品除了标题和小标题以外,系统性不够。

同样是一本资深精神分析师个人经验的总结,这本书更注重框架性。在我摘录的下文中,可以看到作者文风严谨,充分考虑了内容的可学习性。

04. 在入门书中,作者提到的精神分析流派算是多的

除了我说到的克莱因以外(当然有弗洛伊德),作者提到了安娜.弗洛伊德、比昂、费尔贝恩、温尼科特、科胡特、桑德勒、赖克、主体间流派、依恋理论、和心智化理论。而且,还提到了基于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精神分析理论。

相比于其它入门书籍,这本书在理论广度方面是一个亮点。

如果读者学习了精神分析,或者说有了一定的概念,那么这本书会非常有益。

推荐阅读!

个人认可豆瓣评分。。。

以下是书中部分干货:

心理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不是洞见,而是达成自我分裂部分的更大程度的整合。就此任务而言,在治疗中有很大帮助的是细致的探索移情现象,以帮助患者理解他是如何管理难以忍受的内心状态的。相信解释移情能促进患者改变与他的内在客体的关系,为患者更现实的评价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铺平道路,使患者能在更大程度上区分内在和外在世界。

精神分析帮助患者的途径使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创造或重写有关生活的叙事。

治疗师成立患者从未有过的“好客体”,这个位置意味着患者从一个新的客体关系中获益,也从内化一些新观点和反应方式中获益。

治疗的目标是觉知目前的关系模型,并赋予可能存在的意义。

治疗是通过让患者的自我与治疗师结盟来帮助患者对抗其它压力源,特别是与治疗师的关系使患者可以内化一个更仁慈的超我。

指出偏离框架的事件是什么(比如说,我今天迟到了)。

指出由此引发的潜意识幻想是什么(比如说,我想当我没有按时到的时候,你感觉我心里想的是别人而不是你)。

命名伴随这一潜意识幻想产生的情绪(比如说,当你相信我没把你放在心上的时候,你觉得我抛弃了你,我更喜欢一个比你有趣的病人,而不是你)。

命名这一幻想产生的后果(比如说,你觉得你被抛弃,你对我生气,决定要离开我)。

如果考虑短程精神分析疗法,还要考虑以下问题:

内容层次:患者有意识地说了些什么(例如谁对谁做了些什么,谁是怎么感觉的?)

叙事结构层次:叙述在逻辑上是连贯的还是语无伦次的?

功能层次:患者的叙述对你有什么影响?它又是怎样让患者觉得是和你有关的 (例如,这是为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用来乞求、忽视或是保持距离)。

01. 不要局限于患者叙事中的表面内容。聆听故事中的关系模式,例如,谁对谁做了什么;注意角色的转换。例如,在不同的情境下,患者的描述可能会从主动到被动。

02. 观察语言的韵律元素(例如节奏和音调) -- 它可以是一种显性的形式,通过它可以看到很多被排除在意识之外的关键材料。

03. 无论患者告诉你什么,都要抵制住诱惑,不要跳进去并做解释。请她进行自由联想(比如:“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什么?”)是非常有帮助的,无论这些联想和梦中的元素或患者提到的事件是否相关 (例如,“你对于和X发生的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

04. 与患者一起·探索在叙事中的主要情感体验。例如,当他谈论同事的成就的时候,患者是感到焦虑、羞耻、敌意还是嫉妒?

05. 记下当你听患者说话时你的感觉 (即你自己的反移情)。比如当患者告诉你他去相亲的时候,你有感觉到好奇、焦虑或是兴奋吗?

06. 要考虑患者的描述中所隐含的可能的移情。有时候患者可能在做了一个梦,一周后和你讲这个,或者在事情发生好几个月后告诉你在工作中发生的争执。你脑海里应该闪过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现在带来这个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