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七个铜板》经典读后感有感

《七个铜板》经典读后感有感

《七个铜板》是一本由[匈]莫里茲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13页图书,本书定价:0.18元,页数:1958年,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个铜板》读后感(一):到底有什么可笑的

小时候其实没看懂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可笑的?

今天看到下面这段话,我才突然懂了。

> 昨晚不是有十三亿匹夫之怒吗。

> 别说十三亿,三千万都没有,大多数人还不是得过且过?立马各种梗各种段子满天飞,反正过两天又会来新的料,然后又会有新段子新梗。

> 这样的人民也就配这样的xx。

想反驳的时候,突然懂了。

小说的主角母亲要笑,不是因为有什么可笑的,而是因为,除了笑,她已经一无所有了。

不是她想要得过且过,而是因为,她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当你深陷在如此无力的境地之中,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的时候,至少还可以找找新段子新梗,让自己在无边的黑暗之中,至少还可以发出大笑。

笑声,是穷人仅剩的武器。

《七个铜板》读后感(二):生活已然如此艰难

我想我是懂的,这种想哭反而笑了的感觉。那句“生活已然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已被人们拿来调侃,将生活的沉重故作轻松地讲出来,然而我们都清楚,这话背后有着难言的心酸。人类是这样的存在,降生伊始就在哭泣,之后才学会展露笑容。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抛”的世界,无论降生的时刻还是生长的环境,都不是个人所能选择的,这似乎有些悲剧的意味了。所以我们还能做什么呢,除了接受然后适应。我们是如此脆弱,在自然和宇宙面前,在人世种种未知的苦难面前。于是我们学着幽默,学着乐观,学着苦中作乐,学会默默饮下生活的苦酒,擦干眼泪,笑着来活。 而母亲是更为强大的存在。母亲是一个至柔的称呼,所有民族所有语言中,“mama”几乎都代表一种原始的温柔的呼唤。同时她又是至刚的代表,当一个女人成为母亲,你会发现她似乎什么磨难都可以忍受,什么苦痛都可以抵挡。家是贫穷的,生活是难以为继的,为了七个铜板,母亲几乎无计可施,只得无望地在本就空荡破落的房子里四处寻找,等待着或许哪里会出现奇迹。这行为本身有一种困兽犹斗的绝望和无奈,有一种隐忍不露的无尽的悲哀。可她是一位母亲,她还有未尝艰辛的幼小的孩子,她不能倒下,她不能脆弱,她必须振作。于是她捂住滴血的抽泣的心,依旧对着孩子展露笑颜,痛越深,就笑得越大声。于是在孩子的眼里,这就像一次游戏,陪母亲寻找七个铜板的游戏,母亲用笑掩盖住生活的残酷真相,给了年幼的孩子一个温情的面纱,虽然薄弱,却足够抵抗某些深渊。这个孩子在长大以后回望这个下午,当他看过了生活的真相,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想起母亲那含泪的笑,会在心里滋生出怎样温柔的感恩的涟漪啊。 我也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想或许我们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温柔又坚强。也曾有过一阵子,我家的光景特别暗淡,而我也处在学业的关键期,母亲一面要承担家庭的烦忧,一面要为我的生活学习操劳,而她当时并未表露分毫,以致年纪尚小的我并没有觉得处境多么艰辛,依旧可以不问世事地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有一次,非常相似的情境,妈妈在她的一件衣服口袋里翻出五十块钱。她兴奋地告诉我这个“重大发现”,然后像过节日似的盘算着我们可以用它来买些什么,给我做一顿大餐,又可以维持到她拿到工资了之类的。我当时对钱其实不太有概念,我只关心自己的欲望,需要什么参考书,什么零食,什么款式的衣服,对于生活,我是疏远的,我并不了解维持一个家庭的种种精打细算,因此也并不了解妈妈的苦心。我只是被妈妈兴奋的情绪感染了,同她一起兴高采烈,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什么辛酸,不觉得我们的生活是贫困的,仿佛只要妈妈在身边,日子再艰难,总会有办法。后来多次的闲聊中,妈妈云淡风轻地提起,那段日子是真的难挨,好几次多亏了舅舅的接济才勉强度过。听到这些的我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故事,而不是我曾经历过的生活,有人在身后为我撑起保护伞,故而我从未直面过生活的真相。

这样的时刻,仔细想来还有许多。 电动车没电了,屋顶有老鼠。

《七个铜板》读后感(三):这是神明注定的

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来是神明注定的。这是我在《七个铜板》里看到的第一句话。老实说并不怎么懂,却无端觉得非常有感觉。“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来是神明注定的。”咀嚼了两遍,继续读下去……

这是匈牙利小说家莫里兹写的短篇小说,讲的故事很明了:经济拮据的一家人,母亲为了买半磅肥皂来替家人洗衣服,翻箱倒柜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了六个铜板,可是——还差一个。最终一个乞丐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了她,或者说是,他们。然而肥皂没买成,母亲却咯了血。

文章的脉络也非常清晰,全文以“母亲的笑”为线索,以母亲的孩子“我”的角度来叙述。母亲一共有六次笑。第一次笑,是无奈的笑,生活窘迫不得不为半磅肥皂费尽心思但又不想表现出来让孩子们担心。第二次笑是欣慰的笑,孩子被她的话逗笑,她忍不住放下心中的沉重为她可爱的孩子们笑。第三次则是苦笑,在为铜板辛苦奋斗的时候有笑声总是好的。如果要把这六次笑分为两个部分的话,那么前面三次就可以同后面的区分开来。显然,前面三次笑都表现了这位母亲的开朗、乐观却又隐隐表达出她内心的辛酸悲苦。后面的三次笑,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次胜过一次。这位母亲像是把压在心底的苦一点一点爆发出来。原本应该有的大哭此刻变成了笑声,这中带泪的笑,竟是可以让身为读者的我心一分一分沉下去,苦闷难当。

最吸引我的是母亲和乞丐之间的交流。当她们找遍了家中所有能找的地方后再也无法发现除这六个铜板之外的另外一枚,文中说“到了晚上,我们有了六个铜板,可是我们真好像一个也没有一样”。精明的犹太人丝毫不肯退让这一个铜板的利润,而同样贫穷的邻居也使她们无法腆着脸去借钱,哪怕是一个铜板。“除了打心坎上笑我们自己的不幸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这种时候,乞丐出现了。他哼的曲子似是带着悠长的哀叹,母亲笑得几乎要昏过去了。母亲告诉乞丐她白白糟蹋了一个下午,而乞丐听完后慷慨地提议由他来出这一个铜板。母亲自然是拒绝。乞丐坚持,他告诉母亲“我不会短少这一个铜板的。我短少的是一铲子土,有了这,就万事大吉了。”“他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里,然后满怀着感恩的心情蹒跚地走开去了”。这是颇有意味的。萍水相逢的老乞丐不但帮助了母亲,居然还是心怀感恩的。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乞丐保留着自己的良善之心,他很乐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感激,感激别人没有因为自己卑贱的身份而嫌恶自己不接受帮助。这使他感受到了尊严,即便是大多数人所瞧不起的乞丐也是可以帮助别人的!这更使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但他们却可以互相帮助!真是个可爱的老头!

其次,不容忽视的是母亲对孩子们说的话。一看之下是十分有趣的。比如,母亲告诉他们铜板是躲起来了,让他们在找的时候不要惊动所谓的铜板叔叔否则他们会生气。她还说“钱是很敏感的,你得很巧妙地对付它,要毕恭毕敬地”。非常可爱的说辞,以至于孩子们都高兴地甚至是兴奋地帮助他们的母亲完成“凑齐七个铜板”的任务。善良的母亲小心谨慎地避免着孩子接触到令人心酸的真相,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着孩子们快乐地长大不至于变得刻薄尖锐。她可以做的或许很多,但在此时她所能做的只是笑着告诉他们铜板叔叔们的脾性,让他们愉快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伟大的母爱完全可以体现在只言片语中,不是么?

作者独具匠心,凭借母亲和孩子的几句对话可以表露出深深的母爱,同时也用找到七个铜板买肥皂这件事披露了社会的黑暗。以小见大,精巧非常。并且,以“我”这个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胜在自然真实。又佐以多种修辞,使全文生动起来,愈发吸引人往下探究。在我看来,最珍贵的是“以藏为露,以隐为显”。纵观全文,文章并未直叙穷人的悲苦,可这种情感却是让人很自然地感觉得到的。

穷人也可以笑,这本来是神明注定的。这多么讽刺啊。神明赋予了每个人笑的权力,包括了穷人。可穷人的笑容后面又带了多少的辛酸……18岁的莫里兹告诉我们:茅屋里不但可以听到呜咽和嚎哭,也可以听到由衷的笑声,甚至可以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穷人也可以拥有真诚的友情,暖人的亲情,这是茅屋里的由衷的笑声。可“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常常是笑的”,这句话足可见那种对自己的自嘲,对社会的控诉以及对命运的抗争。

母亲在得到七个铜板之后咳了血……

在孩子眼中,那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在孩子眼中,这是一个连穷人中也鲜少有像她那般会笑的母亲。

神明究竟注定了什么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