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拉康派论情感》读后感1000字

《拉康派论情感》是一本由[法]克莱特·索莱尔 (Colette Soler)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48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康派论情感》读后感(一):精神分析新书|拉康派真的不谈情感吗?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研究梅洛-庞蒂中期的精神分析课程讲稿的原因,开始走进精神分析,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理论领域,虽然是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但是之后它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完全大范围地超出弗洛伊德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了!

并且精神分析内部也分裂出了各种倾向的学派,拉康派就是其中的一支,并且至今影响仍然非常大!在当下的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领域都有交叉学科的研究。

而拉康派的临床工作一直以来受到批判,因为其被认为“不重视情感”。而这本《拉康派论情感》是由法国著名精神分析专家克莱特.索莱尔执笔,她是拉康领域国际论坛及其精神分析学派的发起人与创始成员。而且也是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2019年在广州成立的“精神分析行知学派”,他们对于推动精神分析的工作和翻译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本书中,索莱尔以各种情感为坐标,描绘了精神分析实践的逻辑过程,有力回击了“拉康派不谈情感”这一批判声音;重新定位了拉康中后期能指理论之外的“第二重心”——情感和冲动。

我也能理解为什么学界会对拉康派如此批评,因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十分强调语言和能指,语言一般都被视为主体的非常主动的行为,而情感(affect)则总是和受动性/被动性(être affecté)联系在一起,也难怪会被误解了。

这本书中,索莱尔探讨了拉康在讨论班中研究的重要概念——“焦虑”,这个概念从弗洛伊德开始就有了(主要就是阉割焦虑),但是拉康的焦虑并不一样,它是一种“不会欺骗”的情感,是一种可体验到的模糊威胁,一种未知事物的临近。焦虑并不是一种论证或推论,它在怀疑之外,不需要证明。

焦虑并不是没有客体(对象),而是又一种古怪的“客体a”,焦虑就是客体a的所指,或“信号”,因为焦虑并不是一种对完成事物的情感,而是对即将来临的事物的情感。

作者还讨论了情感和身体的关系,还有其他的情感,比如享乐、哀伤、狂躁兴奋、沉闷、抑郁等等。我相信读了这本书,你再也不会被“拉康派不谈情感”这种泛泛而谈的偏见束缚了!

《拉康派论情感》读后感(二):拉康分析|情感缘何出现?

本书,从弗洛伊德开始却又将其对情感的分析进一步拓展思考。

书中着重分析了“焦虑”,认为这是一个例外的、“不会欺骗的”情感,是带有指示性的情感。焦虑应从实在来把握因为其有确定的焦虑客体,同时焦虑来源于未知,当这种未知的维度不存在时,就会有一些其他情感来回应与大他者的的相遇。例如:在一只彪悍的母螳螂面前,如果我知道自己戴的是母螳螂将会吃掉的公螳螂的面具,那这不是焦虑,而是恐慌、恐惧;而当我不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面具时所感到的则是焦虑。

对于弗洛伊德,也是对于拉康而言,情感( affect )是一种结果( effet ),拉康会故意创造这么一个词﹣﹣结感( effect )。然而,如果不理解是什么创造了情感,又如何理解情感呢?力比多,无意识欲望,还是冲动?弗洛伊德竭力列出衍生出人类激情的各种冲动,并详述冲动通过压抑/重复的衍生路径,那么这两个启动物(冲动和压抑/重复)也就是主体所构造的症状的来源。弗洛伊德甚至有一种直觉,这两者的转化也是像一门语言一样被结构的,这是因为他在毫不犹豫地讨论冲动的"语法"。拉康紧随后,也在不停地再次质询冲动的本质,冲动与生命需要的区别,尤其是它们在言说者身上的特定起源。简而言之,拉康重述了弗洛伊德在元心理学中定位的两个术语:它我( Ca )和无意识就是情感的创造者。我们知道了拉康的起点:倘若只能以言语和语言作为媒介的精神分析,对症状和情感产生效果,那么我们必须假设,后者必然与其工具(言语和语言)有着某些联系。这就是语言原因的线索。

文中同时提出了“啦啦语”这一概念,啦啦语来自辞说的声音媒介,这种辞说也就是婴儿周遭的人们对他说的话。母亲的闲谈(母性啦啦语)伴随着母亲最初对孩子身体的照顾,这些闲谈会影响孩子,甚至在孩子能够理解这些声音的意义之前。在此,最基本的差异性元素并不是词,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这种啦啦语的存在构成了无意识的核心,铭刻在血肉之上并对个体产生影响。

精神分析的实在是给予每一个言在主体其独特性的实在,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精神分析更是让我们通透的去生活。

《拉康派论情感》读后感(三):拉康分析|情感缘何出现?

本书,从弗洛伊德开始却又将其对情感的分析进一步拓展思考。

书中着重分析了“焦虑”,认为这是一个例外的、“不会欺骗的”情感,是带有指示性的情感。焦虑应从实在来把握因为其有确定的焦虑客体,同时焦虑来源于未知,当这种未知的维度不存在时,就会有一些其他情感来回应与大他者的的相遇。例如:在一只彪悍的母螳螂面前,如果我知道自己戴的是母螳螂将会吃掉的公螳螂的面具,那这不是焦虑,而是恐慌、恐惧;而当我不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面具时所感到的则是焦虑。

对于弗洛伊德,也是对于拉康而言,情感( affect )是一种结果( effet ),拉康会故意创造这么一个词﹣﹣结感( effect )。然而,如果不理解是什么创造了情感,又如何理解情感呢?力比多,无意识欲望,还是冲动?弗洛伊德竭力列出衍生出人类激情的各种冲动,并详述冲动通过压抑/重复的衍生路径,那么这两个启动物(冲动和压抑/重复)也就是主体所构造的症状的来源。弗洛伊德甚至有一种直觉,这两者的转化也是像一门语言一样被结构的,这是因为他在毫不犹豫地讨论冲动的"语法"。拉康紧随后,也在不停地再次质询冲动的本质,冲动与生命需要的区别,尤其是它们在言说者身上的特定起源。简而言之,拉康重述了弗洛伊德在元心理学中定位的两个术语:它我( Ca )和无意识就是情感的创造者。我们知道了拉康的起点:倘若只能以言语和语言作为媒介的精神分析,对症状和情感产生效果,那么我们必须假设,后者必然与其工具(言语和语言)有着某些联系。这就是语言原因的线索。

文中同时提出了“啦啦语”这一概念,啦啦语来自辞说的声音媒介,这种辞说也就是婴儿周遭的人们对他说的话。母亲的闲谈(母性啦啦语)伴随着母亲最初对孩子身体的照顾,这些闲谈会影响孩子,甚至在孩子能够理解这些声音的意义之前。在此,最基本的差异性元素并不是词,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这种啦啦语的存在构成了无意识的核心,铭刻在血肉之上并对个体产生影响。

精神分析的实在是给予每一个言在主体其独特性的实在,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精神分析更是让我们通透的去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