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禅心剑气相思骨读后感100字

禅心剑气相思骨读后感100字

《禅心剑气相思骨》是一本由徐晋如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7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心剑气相思骨》读后感(一):自视过高

徐君才大,但有立论率易的毛病。如在《缀石轩诗话》中曾说以禅宗入诗则诗亡,而此书讲诗词作法,却首标“禅心”二字,即自相矛盾之一例。书中多引文献,依傍前人而自负不减,自陈学诗取道龚定庵、陈寅恪,而能“卓然自成一家”,未免自视过高。徐君旧体诗诚不愧为当世第一流,但“卓然自成一家”这样的评价龚自珍或者当得起,近百年来,已未见其人,以徐君今日成就,恐尚不足以副此。

《禅心剑气相思骨》读后感(二):禅心剑气相思骨

《禅心剑气相思骨》(徐晋如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十年前,与胡马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相识。十年后,得徐晋如大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快读之下,感慨殊深。此书虽是谈论诗词的具体写法,但写来堂堂正正,隐含“作诗先做人”的理想情怀。故《禅心剑气相思骨》一书的副标题为“中国诗词的道与法”,道重虚,强调的是不同流俗的风骨。法重实,强调的是技艺的打磨。晋如论诗,推重“器识与胸襟”,技巧反而只是手段而已。不过说到具体的某些观点,倒是有可议之处。譬如晋如谈词就认为:“盖以清词中兴,无论艺术成就还是思想内容,均远过宋词。”此说,余不敢苟同。清词中兴是事实,但毕竟气势、格调已经衰落,与宋词壮年相比,尚有差距,无论“远过”也。

《禅心剑气相思骨》读后感(三):有个人叫徐晋如

http://0318.wordpress.com/2012/10/31/%E6%9C%89%E4%B8%AA%E4%BA%BA%E5%8F%AB%E5%BE%90%E6%99%8B%E5%A6%82/

2012年10月31日

有个人叫徐晋如

Filed under: 言论 — 0318 @ 01:04

前不久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却引出了一场关于“以貌取人”的闹剧,青年诗人徐晋如博士说,莫言的相貌猥琐,一副村支书的模样,就可见这个人的心肠一定不好,所以他的作品也必然不足观。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一场关于以貌取人的口水大战就此展开

以貌取人这个说法吧,好像从小我听说的都是,这样做是错的,人不可貌相,之类之类的。不过现在我对徐博士的这个说法本身并不怎么感兴趣,因为关于这个问题,我老早就向这位徐博士领教过了。现在我暂时也懒得翻看当时的对话记录,大概记得就是,在微博上看到徐博士此类的说法,相貌好的人品性必然也好,相貌不好人也必然品性不好,于是半调侃的逗趣说,潘岳相貌好,人可不怎么样,徐博士思维机敏,立刻回应,兔宝宝模样不是什么好长相——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因为看到兔宝宝这个词,脑袋里立刻出现了那个形象,觉得很有笑点,于是又和他逗,孔子长相酷似某恶棍,还差点被打,徐博士则说,那是俗人肉眼凡胎看不出来,之后又有一些往来,总之大致就是这么个过程,让我觉得其实徐博士不是在看相貌猜人品,而是看人品评相貌,就像当初许悦说赵字无骨的时候,我问她是先学了赵字还是先读了赵传一样

其实我很早就知道这位徐博士。那是个很偶然的机会。当初季羡林老先生去世,央视的《我们》栏目录制专辑以纪念和缅怀,恰好神哥约我到现场参加了这次录像。当时那期节目除了包括钱文忠唐师曾等现场的嘉宾以外,还邀请到了两位远程的嘉宾做视频对话访问,其中就有徐博士,主持人请两位远程嘉宾谈谈季羡林先生的学问人品,而徐博士却趁机讨论起了关于季羡林先生到底是国学大师还是现代学者的话题,并且似乎打算从所谓的五四新文化以来由胡适等人所代表的民粹开始讲起。这当然让我很有兴趣,结果,果不其然,主持人打断了他,最后拿话引着徐博士说了几句不疼不痒的废话了账,而那一段不曾说完的不合时宜的谈话也果然不出我所料的没有公开播出,不过从那时起,我知道了这么一位能不分场合敢于讲话而且臧否人物声音独特的怪人,也因为他的独特,便刻意的去查找了他的作品,试图多了解一些。后来看徐博士的文章越来越多,他的精神形象也渐渐的比以前稍微清晰明朗了一些,虽然依然也还是个略带模糊的影子,但是起码轮廓都有了

徐博士的身份很多,博士,诗人,儒者,教师,我猜想可能他最合适的身份应该是诗人,所以无论治学教书还是思考,都本着诗人的那种丰沛的个性和自由的情怀,这是他其他所有身份的前提,所以他能干出挑头批于丹这种大快人心的事情,能写出禅心剑气相思骨这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教材,而徐博士也确实自称自己是个激情洋溢的人,以满胸浩然之气为修身目标,这就注定了其人性情的基调,就是这样,很坚持,很极端,也很苛刻,这一切都让他很独特,无论坊间流传的他的语录,还是正式发表的诗文著作,乃至青年负笈时候在校园里穿长衫唱京剧,都是如此,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徐博士会在面向一般大众的纪念季羡林的节目里去讨论如何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地位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徐博士也自称,经常是不合时宜的,自己属于百多年前的那个早已被断绝了的传统

我曾专门花时间去浏览徐博士当时博客上的所有帖子,对于徐博士推崇的鄙视的人和事,有些我很同意,甚至觉得他做的还不够,比如对民粹的鄙视,有些不甚赞成,觉得虽然大方向没错,但是有些过分了,比如前面提到过的以貌取人,还有些则无法同意,比如忘记岳飞。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重点在于,通过读徐博士的帖子,了解这个人,以至于,现在看到徐博士帖子的标题,或者开头,知道这是关于什么问题的帖子后,大致也就能猜到徐博士将会说些什么,具体的词句当然经常超出我的想象,但是大致的价值取向,是褒是贬,总是不会错的,而且屡试不爽。这不是说我心明眼亮,而是说明,徐博士的爱憎分明的态度,以及一以贯之的原则,不骑墙,不迂曲,不妥协,不违心,无论别人怎么看,都是在坦白的表达自己心底所认可和坚持的原则,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在当下这个不要是非只问时务的俊杰时代,是非常难得而且可贵的

我曾与徐博士的某位故人在背地里不慎光彩的谈论过几句徐博士其人其行,徐博士的这位故人比他可能略微年长,所以言谈话语之间,显得更加沉稳,具体的内容我印象不太清楚了,只是记得这位徐博士的故人的大致意思是说,徐博士的有些想法确实极端,不能全部同意,但是一个青年人想要对抗这个偏斜的时代,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对,这个人很透亮,犹如赤子,喜了就笑,怒了就喊,悲了就哭,绝不会为了迎合谁而故作姿态,虽不容于世,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人,毕竟还是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才算是活着。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独特,所以徐博士必须存在

大部分人一定不理解徐博士,也无法容忍徐博士,因为徐博士从不会取悦谁,不会讨好谁,不会为了让谁看着顺眼而描眉打扮故作姿态,算得上是个读书人。我曾说过,不是每个识字的人都是读书人,读书也不是让字在眼前过去就算读过。俗语说,读孔孟书,达周公理,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名利。为了明理,则道理只在自己的心里,为了自己而读书,若是为了名利,那就是为了别人而读书了,为了从别人那里争名夺利。所以先贤感叹,古之学者为己,是因为想读书而读书,今之学者为人,则是为了有用,为了读给别人看,读书成为了一种手段,其目的并不在于书和书中的道理。因此真正的读书人应该是,无论旁人怎么看,只要自己坚信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虽千万人无往矣,没有这个勇气,最好不要读书,浪费自己的时间,也糟蹋人类的资源

当然了,这不是说读书人就不接受批评,就要一条道跑到黑,不见棺材不落泪,当然不是这样,如果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理有据,自己确实错了,凭什么不改呢?这说的是,不能为了哄个谁高兴而放弃原则,不问是非甚至明知错了却也还要去做,见义不为,见恶不阻,只因为有所顾忌,没有赤子般纯粹的内心,名利面前忘记了是非,只要有钱一切全是假的,为了取悦观众的眼球,什么都豁得出去。这种人就不配被叫做读书人,充其量只能算是识字的倡优而已

是的,倡优,也就是演员,糙话叫戏子。当然这不是以职业来划分,比如梅兰芳先生,虽然是个演员,但是不仅是在专业领域内登峰造极,而且是非分明,性格刚正,于大义面前骨头不软,当之无愧是个读书人,而有些人虽然读书,甚至以读书为谋生的手段,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我在老帖里提到过,所谓戏子无情,至少有三重的含义,不能仅仅认为是对这个人群的道德水平的判断,还应当理解到,戏子在台上的表现,其实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可能并不相干,就如同在台上表演着哭灵吊孝,听到台下观众的喝彩,心里其实一点也不悲痛,而且还很兴奋一样。也就是说,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心底真实的,只是给观众看看而已。中国的文人很早就有这种传统,至少汉武帝身边的著名帮闲作家司马相如,以及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那群笔杆子,就都是典型的这种倡优作家,而且史料也明确说了“俳优畜之”——也就是说,被汉武帝当成演员养起来。我看这么说这些人,不但是说这些笔杆子的待遇地位以及和皇帝的关系,就像皇帝身边的优伶一样,其实还在说,就像演员展示的不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这些笔杆子所写的,也不是他们想写的(其实具体到司马相如,可能这么说也有点不准确,司马相如很可能是真的愿意唱红歌,发自内心的爱戴伟大领袖的,长门赋也可以被解释成是美人香草的套路,在用怨妇来说自己确实很希望被皇帝临幸),而是皇帝需要什么就写什么,写给皇帝看的。是的,这些人就是一群戏子,一群演员笔杆子,讲话写文章都只是一种表演活动,刀笔竹帛也不过就是一件道具而已

既然有演员,也就必然会有观众,否则演给谁看?那么,观众到底是谁呢?是买票捧角的人们,也就是那些能够给演员带来名利的人,可能是君王,也许就是民众,这取决于演出的场所,是在畅音阁,还是在广德楼。取悦君王的是溜须奉承的弄臣,取悦民众的是哗众取宠的公知,所以这种人其实也不好区分,难道只有严嵩这种通过陪皇帝求仙来巩固地位的才是演员?难道抬着棺材骂皇帝只等着被打被杀换名声的海瑞就不是?其实一回事,取悦谁,谁就高兴,所以取悦皇帝的,皇帝喜欢,取悦民众的,民众喜欢,所以皇帝是很烦海瑞的,但是考虑到民间的影响,也只能留着他,而民众也一样痛恨严嵩,所以严嵩虽然一辈子也没干什么祸国殃民的大坏事而被儿子连带着丢了官,落得个晚景凄凉贫病致死,人们却还嫌他死的晚了

一言以蔽之,反正都是作秀,只不过区别在于,有些人作秀是给领导看的,有些人作秀则是给草根看的,说穿了本质都是一回事,说的是别人爱听的话,做的是别人想看的事,这种言不由衷的人古今中外都屡见不鲜,而且在可以想见的将来,也一定是前赴后继,只不过可能越来越多的都是取悦民众,因为相比起来,后者还比较容易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毕竟官方的宣传敌不过民间的有口皆碑,即使得罪了衙门被秘密逮捕关进监狱,也算是趁机出名,以后就可以靠写回忆录过日子了,而且没准还能顺手捞个诺贝尔和平奖什么的。尤其经历了建国初期那几十年的动荡,演员们也已经普遍的意识到,领导靠不住,随时可能会变心,到时候万一没有及时跟进形势与时俱进而掉了队,轻则进冷宫牛棚,重则丧命甚至灭门,而民众这个群体,因为人多,所以稳定,不会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变化,而且智力水平远远低于那些身在金字塔顶尖的领导们,比较好玩弄,和领导的那种随时改变方向的旋风相比,民众这种徐徐的微风下更容易见风使舵及时跟进。因此,凡事都先想想民众会怎么说,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言,永远不会错。同样的,民众也最希望看到能够代表自己的公知,说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做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被领导接受了,自己还可以分一杯羹,就算是得罪了领导惹下塌天大祸,反正也是这群公知们自己挺着,死方丈不死沙弥,自己只要跟着呐喊助威就算是圆满的完成任务了。正所谓是杀君马者道旁儿,道旁儿是没有马的,就算有马也舍不得骑,但是又想看马跑,玩命的跑,那自然是要架秧子起哄的忽悠出一个志愿者。慷他人之慨,何乐而不为——唉,话说到此,不由得觉得滑稽,民众们也太幼稚了,公知可没那么愚蠢,观众想看演员嬉笑怒骂都没问题,但是绝不会有演员在台上真的自杀,有抹脖子的也是魔术,用了障眼法,根本没有伤到演员的一点皮毛。当然了,也有个别智商低的真往肚子上捅花枪插宝剑,民众看的那当让是就更开心咯,咱哥们看耍猴都不用花银子

不凑巧的是,徐博士的精神世界是属于精英和贵族的,是追求高尚高贵高雅,不取悦任何人,无论是民众还是领导,并且徐博士还对民众这样那样的各种短处看的很清楚,更说的很明白,这就让民众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的存在了。其实也对,本来是民众想看知识分子的好戏,结果却来了个不配合的,不但不按观众希望看到的剧情来演,而且还很实事求是的说观众根本就不懂什么叫艺术。被人揭了短,能不跳吗?换了谁也都会是这样的反应,这不是民众的问题,而是人类的本性。在这个傻子太多骗子太忙的时代,出了这么一个明知民众愚蠢而不利用这一点谋私的人,居然还不招人待见,这事也挺滑稽的

我曾和朋友说起这些现象,朋友问我如此肯定这位徐博士,是否和其人有什么私交。呵呵,说来有趣,微博上第一个把我列入黑名单的,就是这位徐博士。不过,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我怎么看别人,和别人怎么看我,本来也就是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当然了,很多人无法理解这样的事,因为太多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别人就是自己的镜子,别人对自己的方式,应该是折射出自己对别人的态度。也恰就是这样的教育,让人际关系变成了一种交易,也造就了前面所谓的那种不敢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真实想法的“表演”,而且这种欺骗和表演,还被某些人认为是成熟的标志,就像正在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其实通观历届美国大选和总统,从来没有谁会真的在上台以后努力尝试去尽量兑现自己竞选承诺。无它,因为根本就没打算兑现,当初那么说,那就是逗你玩,哄你个高兴而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你手里的那张选票也。这就像热恋当中的情侣之间的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婚礼牧师面前的我愿意的海誓山盟,谁要是拿这个承诺当真,那才是真的不成熟,不懂事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