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The Giver读后感100字

The Giver读后感100字

《The Giver》是一本由Lois Lowry著作,HarperCollins Children's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9.5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iver》读后感(一):写作的典范

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主题, The Giver简直就是写作的典范。

看似平淡的描述,底下却暗流涌动!

怪不得有那么多成年人都会去看,甚至一度被列为禁书。

今年的电影有点期待啊!

不过Taylor Swift 似乎年纪有点大啊,不管怎么样,还是要看看电影才知道。。。期待中。。。

《The Giver》读后感(二):Seeing Beyond的痛苦

這是一個平靜、安全而有秩序的世界,沒有疾病、寒冷和酷暑,也不會被人譏笑、排擠和冒犯。每個人的生活都相似、平等,而有規律,每個人得到的物品,居住的環境,身上的穿著也都完全一樣。這裡沒有比較,差異和紛爭,每個人都相敬如賓,每一處都井井有條。直到有一天,你看見了顏色,感受到了溫暖,遭受到了痛苦,目睹了戰爭,也體驗到了「愛」,一切都不同了。你的感官超越了他人,你的智慧超越了他人,你的孤獨也隨之而來。

沒人看得見你能看見的顏色,沒人在意那讓你徹夜難眠的困惑,沒人體會過你所經歷過的種種複雜感受,你擁有了異於常人的智慧,也擁有了異於常人的孤獨和痛苦。

我也曾經歷過這樣的痛苦,我也曾體會過這樣的孤獨,在凌晨四點的書桌前,凌晨五點的跑道上,在友人酩酊大醉時,在親人念念叨叨中,還好我現在懂得,這孤獨的根基不是錯誤而是超越。

《The Giver》读后感(三):所谓的乌托邦就是把人都变成机器

说实话不喜欢这样的故事。想起了之前没有看懂的电影《云图》。都说这是一本反乌托邦的书,但一个看起来一切都完美的社会其实是靠牺牲人性来维持的。没有颜色,没有高山,没有阳光、雨、雪、风。配偶是申请的,孩子是分配的(前提是孩子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能长到合格的重量,晚上睡觉还不能哭闹)。一日三餐是社区分配的,工作等孩子年龄够了自然有人给你,连穿衣都是规定好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穿不同的衣服。人年纪大了之后就会被送到类似养老院的地方得到好的照顾,从此和自己曾经的子女再无交集。违法行为规则三次的人要被release,没长合格的婴儿要被release,老年人到一定年龄也会被release。人没有痛苦,没有悲伤,因为他们压根没有回忆。总之,Sameness是社区运转的最高准则,一切能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都要消除。这样的社区里,人们不用担心选择错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说这样的社会就是乌托邦的话,我倒觉得“乌托邦”是一个不那么美好的存在,充满三教九流烟火气息没有那么“文明”的生活更为我所欲。什么release,不过就是把可能制造麻烦的人给注射杀死,还要用什么词汇去粉饰这个事实!什么不说谎,大人每天都在说谎-或者说他们根本就对被执行注射的人没有任何感觉!小说主人公刻画的比较单薄,他如何与众不同能被选中当receiver没有太多铺垫,他后来决定逃离也显得有点突然。结局是开放式的,有些草率。可能是童书的缘故吧。词汇不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