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精选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精选

《怀旧的乌托邦》是一本由[英]齐格蒙特·鲍曼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8-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一):怀旧的乌托邦

未来是不确定的,没人知道下一刻是像往常一样还是发生突发情况,而长时段的未来更是深不可测。曾几何时,思想家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在没有到来的时间段里寄托各种美好想象,认为那是历史的终结之处、幸福的乌托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想象不再美好,过去反而成了幸福的代名词,人们在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同时,把希望寄托在曾经的过往,沉湎于怀旧的乌托邦之中。

向前或者向后,无论哪一种幸福想象,都体现了人对不确定的恐惧和对确定性的向往。为了逃避不确定,乌托邦想象是恒长的,而怀旧的乌托邦则追求已经确知的历史,因其确知而必然确定。

然而,如果要回到过去的话,应该回到哪种过去?齐格蒙特·鲍曼剖析了几种怀旧的乌托邦想象:霍布斯的丛林社会,互相隔绝的族群时代,不平等的情形,还是干脆返回母体拉倒?他指出,这些逆动早已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相反,他认为我们不能继续扮演历史的缩头乌龟,而是应该转过身,展望未来,携手共进,这样才能避免共同的毁灭。

怀旧的乌托邦 齐格蒙·鲍曼/姚伟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15

子扉我 2018年春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4月13日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二):书摘自省

周日看了一本《怀旧的乌托邦》,跳着看的,挑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许有点断章取义,也许还是没有汲取到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但是找到共鸣正是我看书的意义所在啊!

弗洛伊德预感自恋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今自恋确实已成为一种心理常态,其后果则是很明显的,正如布雷格曼所指出,“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做你自己的事情”。因此,“自由——我们表面上最高的理想——已经变得空洞无物”。

读到这里,一度让我觉得,现在的各种商业都在消费自我,什么爱上自我,坚持自我,对自己好一点,等等,自我的极其表面,从而慢慢失去自我,在天天标榜自我的大环境下面压力山大,开始自我怀疑,“我真的了解自己吗?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去哪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好吧,只有上帝最知道。

继续,书中说,让我们最痛苦的,就是缺失“早晨起床的一个理由”。是的,要不是要上班,不想迟到扣钱,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一个早起的理由,可是很奇怪,休息日反而睡不着要早起,大概是身体很诚实的告诉自己休息日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不要浪费,去做想做的事情吧,不要浪费愉悦。

书中一直时不时提到心理咨询,感觉通篇都有在强调心理医生的重要性,而在我看来,唯有交托上帝,心理咨询实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唯有祷告,唯有交托,事情也许就有转机,不是逃避,而是学会等待,学会面对,拜托上帝帮助自己寻找那个迷失的自己,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又充满力量的事情啊,一想到这个,我感到像是看到日出一般的激动。感谢上帝,我又重新充满了去看世界的力量。

说到日出,也许是跟曾经的爱人看了太多的日落,情感渐渐哀伤而脆弱,唯一一次的日出还是在吵架中看到的,曾经想起日出,倍感遗憾。而现在,无所谓日出日落,只要跟爱人在一起做想做的事情便是愉悦便是满满的仪式感。

“孤独在人类中犹如贝壳在海滩上一样常见。”幸运的是,孤独只是一种情感,并且,如果各种情感可以极大地影响你,那么这种孤独感也可以被转变。值得高兴的是孤独真的不可怕,就像身体的一部分,跟它好好相处,竟也会开出花来。后面,书中又提到爱自己这件事,它说“只有你爱你自己,别人才会来爱你……你不能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种你自己对自己都没有的情感。如果你自己都无法接纳自己,那么不管别人如何赞扬你,也不会消除你不能接纳自己这个问题。这与你在内心珍视的或者责备的周围其他人都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你必须学会勇敢!”所以,爱自己也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不是谁天生就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爱自己不仅仅意味着自私,爱自己的前提是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所谓的三观吧,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爱自己的前提就是不要做让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尽管有时候无法用是非衡量辨别,那么就最大限度的靠近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吧。

我仍然坚信,人性本善。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三):未来不应是臭名昭著的,而因是精彩绝伦的

齐格蒙特·鮑曼用一副生动的画卷假设展开了本文的论证:历史的天使从面朝过去调转了头而面向未来,他的双翅被风暴向后撕扯,而这次的风暴是从人们预期的个忧惧的未来的“地狱”刮向过去的“天堂”——在失落的伊甸园沦为废墟之后,人们通过会议想象出来的天堂。齐格蒙特·鮑曼认为关于过去的天堂是人们想象出的,对比于过去的天堂,未来成了地狱般的存在,这与《历史的天使》刚好相反,人们对未来的恐惧代替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而当下这一趋势似乎在愈演愈烈,一种“怀旧病”在全球兴起。 “历史的创伤似乎可以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抹平,最终人们再回忆过往时也似乎只剩下了美好。”早在500年前,托马斯·莫尔就把人类回到天堂伊甸园或在地球建立人间天堂之千年美梦,冠以“乌托邦”之名,而今天这一乌托邦似乎成了人们心中美好的代名词,今天乌托邦以其特有的未知美好呼唤着对未来感到深不可测的人们。 回到霍布斯:“我们正在回到霍布斯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世界吗?”这是第二章开头作者的设问。人类为何会觉得正在回到一种相互博弈的零和状态呢?在资本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性中那霍布斯式的兽性,于是我们小心翼翼,以避免自己“人性中存在的兽性”被尴尬地公开。而更让我们恐惧不已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国家这种利维坦的功能似乎在逐渐丧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魔鬼地带,很多国家崩溃瓦解了,成了一片废墟,居住在哪里的人们,身心备受新自由主义注入的恐怖和暴力的摧残和煎熬,表情呆板目光呆滞。”权力在不断地去疆界化,权力从地域中被解放出来,而曾经霍布斯式的国家建构对于现代国家似乎也正在失去意义。我们每天都被受利维坦保护伞失去的恐惧及其他地区人民侵入的恐惧,而信息渲染的不断被放大化又在不断地加深我们这种恐惧。最终我们对那些因失去政治庇护而寻求人道主义救助的难民也不再怀揣好意, 回到部落:我们对“他们”“我们”这样的群体划分并不陌生,早在人类还是部落社会时期,便开始了小心翼翼的维护这我们的利益以防他者的入侵。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使空间的距离不断地缩短,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以秒的速度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地球村”曾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豪之处。但信息技术似乎将人类带入一种“用户友好性”自我部落,我只热爱我所感兴趣的,而跟我有同样兴趣所在的即是志趣相投的,这种“用户友好性”让我们正在变得愈加狭隘,于是我们公然反对侵入的“古怪”之人,政治似乎被剥夺了影响和建构未来的权力。 回到不平等:记得有句无比戏谑话“你以为你可以过你想象中的有钱人的生化,其实有钱人的生活你根本想象不到。”《西比尔,或两个民族》中描写到:世界上有两个民族。他们之间不存在交流,也不存在同情……他们有诸多不同,甚至遵循着不同的命令和秩序。事实上这两个民族一个是富人,一个是穷人。事实上随意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化这一不平等在不断加深,不同于小说所描绘的那种相安无事,信息的传播似乎给了穷人窥探富人生活的可能。窥探到富人生活的穷人就像《理想国》中那个最先走出洞穴的人一样,要么带领大家走出洞穴,要么回到洞穴继续适应黑暗,前者回造成社会的动荡,后者便是怀旧的乌托邦,于是人们开始想念在子宫中的温暖舒适。 回到子宫:“希望正在被私人化”,如果说在回到部落时期我们是群体之间的对立化,那么在回到子宫阶段则成了个人之间的对立化。我们发现在资本时代,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于未来,于是便把头埋进了沙子干脆做一只鸵鸟,成了顾影自怜的纳喀索斯。孤独者、自恋者进而导致更加深刻的自闭、抑郁,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者,却忘却了是自己先把自己忘却在了纳喀索斯的湖边。 为了改变,请向前看。齐格蒙特·鮑曼一层层设问将人类推入一个悲观的深渊,但他同时又一步步的将人类推向未来的程曦中。他不否认人类今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同时相信人类总会找到进步的途径,未来不仅因为其不可预测而臭名昭著,未来更因为因为其不可预测而精彩绝伦。对话是齐格蒙特·鮑曼给出的答案,是人类走向未来康庄大道的不二选择。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四):扫雷

1.(页5行1)“真正的或公认的”费解,据原文作“真正的或假定的”。

2.(页15行14)“首先必须明确其间的顺序”费解,据原文作“还必须强调一点”。

3.(页15行17)据原文,“一种解脱感”应为“一种封闭感”。

4.(页16行11)据原文,“概念”应为“谬误”。

5.(页17行7)据原文,这句话应为“真理部”为了赶上快速变动的国家政策不断地“刷新”(改写)历史记录,多亏了乔治奥威尔对这种做法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活体解剖,它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6.(页17行12)据上文,“选择和声音”应为“发现和声音”。

7.(页17行14)“最悦耳的”不准确,据原文作“最听得见的”。

8.(页18行3)“迎来了黎明”费解,据原文作“走向了日暮”。

9(页25行3)据上文,“贱民”应为“下层阶级”。

10.(页26行15)据文意,“更容易受到”应为“更不容易受到”。

11.(页27行11)“正在设定”即be settling for,据原文作“正满足于”。

12.(页28行4)“那么难以转变”重出,应删去。

13.(页28行10)据上文,“这座城墙”应为“这些城墙”。

14.(页28行16)据文意,“二者”应为“划分二者的界线”。

15.(页30行14)“创新性的看法”不准确,据原文作“开创性的看法”。

16.(页31行12)“发表的《美国沉迷于恐怖主义》一文”不准确,据原文作“出版的《美国沉迷于恐怖主义》一书”。

17.(页31行15)“所有公共产品和民主感”费解,据原文作“所有关于公益和民主的理念”。

18.(页32行5)据文意,“其他民族”应为“其他人”。

19.(页37行13)这里意思不准确,据原文作“在十年后,并且出现严重的经济崩溃后”。

20.(页40行15)“执着于评级”即ratings-greedy,据原文作“执着于收视率”。

21.(页42行9)这里意思不准确,据原文作“正是塔尔德在这种模式成熟之前,在它的出现被社会科学明确地认识到之前很久就指出了它”。

22.(页43行12)“不被看到和欣赏”不准确,据原文作“不被看到和意识到”。

23.(页49行6)据文意,“上述”应删去。

24.(页56行5)“石匠”即Masons,据原文作“共济会”。

25.(页56行8)“那些知道这世界还有多少其他的人”费解,应为“谁知道这世界还有多少其他的人”。

26.(页59行7)据文意,“反抗”应删去。

27.(页61行7)“购物或为了购物”费解,据原文作“购物或不购物”。

28.(页72行6)这句话重出,应删去。

29.(页78行2)“原则标准”即principal criteria,据原文作“首要原则”。

30.(页80行7)“或一直穿着的”费解,据原文作“或据说穿着的”。

31.(页82行15)“防止其不要让人那么害怕”应为“防止其让人那么害怕”。

32.(页85行12)据文意,“一个由陌生人构成的居民区”应为“一个充满陌生人的居民区”。

33.(页88行16)“统治者的宗教乃人民的宗教”一般作“教随国定”。

34.(页91行15)“faits accomplish”应为“faits accomplis”。

35.(页92行4)“querelle”应为“querelles”。

36.(页97行6)“《欧洲社会》”应为“《社会欧洲》”。

37.(页101行17)这句话费解,据原文作“史密斯也仅是认为,这是因为巴斯相信‘族群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在的’”。

38.(页103行3)“2006年第13版”应为“2006年第13印”。

39.(页127行12)“《纽约客》”应为“《纽约》”。

40.(页128行16)这句话费解,据原文作“发达国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没有遭遇到的相似形式”。

41.(页147行11)“巴塞罗那”应为“巴塞罗那大学”。

42.(页149行8)“托利党劳工同盟政府”费解,据原文作“保守党工党联合政府”。

43.(页151行8)“1.4亿的知识分子”不准确,据原文作“1.4亿的脑力劳动者”。

44.(页154行18)这句话费解。

45.(页168行14)据上文,“用奴役偷换解放”应为“用解放偷换奴役”。

46.(页172行13)“并执着地祈求上帝赋予她生命,且非她不娶”为原文所无,应删去。

《怀旧的乌托邦》读后感(五):怀旧是人的通病,只是今天更严重。

乌托邦,大概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具有美好想象的词语之一。它来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Utopia)一书,指代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

托马斯.莫尔是是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于是你会发现,乌托邦的最初构想,和社会主义主张非常相像:财产公有,人民平等,按需分配,官员由公共选举产生。

在今天,乌托邦的最初构想仍然极难实现,全球的物质生产速度,完全达不到74亿人按需索取的要求。而在文学世界里,作家们更构造出种种乌托邦的例子,对其加以讽刺。比如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讽刺科学主义的乌托邦;奥威尔的《1984》,矛头指向极权主义的乌托邦;奥威尔还有一本《动物庄园》,借乌托邦的例子,讽刺成功后总会变质的革命;最后是扎克米京的《我们》,针对乌托邦的思想控制,进行鞭笞。

作家们的意思很明白:虽然构想是美好的,但任何走向极端的意识,都要不得。

不过无论如何,你质疑不了“乌托邦的构想”是美好的,而这也正是《怀旧的乌托邦》一书中,“怀旧乌托邦”的指代。

怀旧,是人的通病,谁又不怀念一下过去那些美好的事情?特别当现状潦倒时,人就特别容易怀旧。一个例子是茨威格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在茨威格人生的最后几年,他被纳粹驱逐出欧洲,因这远离故园的悲伤,他写下《昨日的世界》,书中弥漫着浓厚的对一战前世界的怀旧,并借以抗诉强权的野蛮。

《怀旧的乌托邦》指出,面对今天的的时代乱象,人们看不见未来的希望,于是,集体坠入对昨日的怀旧。

这种怀旧,造成极端民族主义的重新崛起,其代表正是日益严重的恐怖袭击;这种怀旧,更诞生出违背全球化的民粹主义,其代表是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特朗普的上台。

人们简单的认为,过去是美好的,于是,对过去的幻想成为“怀旧的乌托邦”。

在《怀旧的乌托邦》里,齐格蒙特.鲍曼详细分析了“想回到过去”的原因和现象,并在最后,提出面对当今乱象的正确方法。

齐格蒙特.鲍曼是一位研究现代性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版了一系列探讨现代性、科层制、理性以及社会排斥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一本《流动的现代性》,被视作研究现代性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必读书籍。

因此,当齐格蒙特.鲍曼从现代性入手,讨论“怀旧的乌托邦”时,他说的话还是让人信服的。再者说,《怀旧的乌托邦》是齐格蒙特.鲍曼去世前才完成的著作,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书中,齐格蒙特.鲍曼分析了四种“想回到的过去状态”,分别是霍布斯、部落、不平等和子宫:

回到霍布斯。英国政治哲学家在《利维坦》一书中提出利维坦的概念,意指一个可以维护个人利益的强势国家,在没有“利维坦”之前,社会处于“一切人面对一切人”、各自为战的状态。所谓回到霍布斯,指的正是回到“一切人面对一切人”。

因为强势国家逐渐丧失维护个人利益的功能,导致人们丧失安全感,于是人们不再相信国家,选择回到过去,各自为战。

回到部落。在社会之下,人们根据自我的兴趣、认知形成小的意识团体,为部落而生,排斥其他的群体。回到部落,指的就是回到这种民族主义意识。

人们幻想过去“部落时代”的安定、快乐,于是,一当号召“民族主义”的声音出现,意料之中会得到热烈拥护。这形成了今天的恐怖主义,以及对移民、难民的排斥。

回到不平等。简单的说,齐格蒙特.鲍曼认为,最本质的不平等就是富人与穷人。一方面,信息的发达,让不平等的双方认识到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世界的贫富差距在显著加大。最终,形成了“回到不平等”。

回到子宫。子宫是人诞生之初所处最温暖、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齐格蒙特.鲍曼用它来指代人们想回到以自我舒适为主要目标的状态。

如果一本书单指出了缺点,却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就会堕入近似谩骂的境地,只有当它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才显得中肯。这就是《丑陋的中国人》和《怀旧的乌托邦》之间的境界差距。

在最后一章,齐格蒙特.鲍曼引用教皇方济各2016年的获奖发言,说出了应对“怀旧病”的终极解决办法——对话:

总的说来,这本书可以加深个人对现代社会的总体认识,让人不至于落入“阴谋论”这样的狭隘视角,更让人能够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有机会,一定要再读读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