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名作细读的读后感大全

名作细读的读后感大全

《名作细读》是一本由孙绍振著作,48.00元出版的2009-6图书,本书定价:39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名作细读》读后感(一):读后感/自用

摘抄很多,适合反复看,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思路值得借鉴。非常适合师范生、语文教师的教学读物,对于教材经典篇目的分析很是深刻,也指出了现在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从表面滑向表面”、机械唯物主义、狭隘功利主义等等),但其实里面很多的文本分析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如果我能高中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的话,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对《琵琶行》音乐性赏析和《蜀道难》的感情色彩分析,郁达夫的“雅/俗趣”大雅大俗的结合、分析朱自清《荷塘月色》常见的社会学方法,而是去回到文本“因为觉得自由,便感到一种独处的妙处,”而妙就妙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外部的寂静和内部的安宁达到了一种和谐,这就使散文构成了一种诗化的意境,这种境界是自由的,因而是美好的。安娜与卡列宁的目光交织就是以错位情感为过程…… 还有些点作者分析的非常细致,比如杜甫的“沉郁”很好理解,但“顿挫”呢?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文学评论中的专业术语每一个字都有其意义,只是干记字眼是不行的。关于朱自清的《背影》这一篇,作者的解读是很能引人深思的,在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作者其实也反复提到,学生们对这篇文章有误解,是由于缺乏美学修养,而教好这篇课文,不仅是对教师美学观念的考验,还是对教师思想方法的考验。如何解读出亲子之爱之间那爱的隔膜,如何将经典摆脱样板模式,是每一个教师从业者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作者说自己这本书的分析工具是采用发展了的有别于新批评的“细读法”(即注意文章省略弱化割舍了什么)和“还原”法(有别于现象学的“还原”,即将未经作者加工的原始状态想象出来,具有更形而下的实践意义),在后面每一篇的分析中,也能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不是以既定的流行的狭隘功利论理念为前置立场,而是忠实于文本,不是笼统盲目地歌颂艺术价值,而是在抽丝剥茧层层分析的过程中展现其审美个性。虽然这本书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在启发更多的思考这个层面上,还是非常成功的。

《名作细读》读后感(二):语文新“教义”的“布道者”——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

孙绍振先生在书中时时以建立在“机械唯物论”“线性思维模式”“实用功利价值”基础上的庸俗社会学文学批评方法为靶子,对之进行不厌其烦的笔伐,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因而很有必要的。我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由于某些阶段“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为时不算太短的一个阶段里笼罩在这种“庸俗社会学”的统治之下,强调机械的反映论,强调文艺工具论,产生了很多很狭隘甚至谬误的理论和批评观念,这些观念实际上是反辩证法的。这种“庸俗社会学”式的文艺理论和批评观念在“新时期”之后的学术界,早已随着“左”倾错误思潮一起被清算了,但基础教育界由于其工作特有的谨慎而带来的“保守性”,在这方面至今仍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基础教育界的这种谨慎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必要的,因而也是可以理解的。基础教育不必追逐“前卫”,它要传授给学生的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应该是有定论的东西,而新的定论要确立是困难的,旧的“定论”要打破也并不容易。孙绍振先生作为一位八十年代即富盛名的文学批评大家,愿意走出象牙高塔来到基础教育的园地“布道”,传播文艺的新“教义”,使之在更广大的师生中普及,这是可贵可嘉可敬可佩的。

孙先生要传播的文学新教义是什么呢?这挺难三言两语说清的,不过,也许可以将其美学基础概括为“审美非功利论”和“审美情感论”。这种文艺思想在本书第231页至233页的“《背影》背后的美学问题”一文中有着比较集中的论述。孙先生写到:“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情感丰富独特的叫作美,情感贫乏的叫作抽。……情感太强烈往往超越实用理性,不实用,是不善的,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不但不是丑的,反而是很美的”“审美价值往往是超越实用功利的。”“情感的审美和实用价值,二者并不是成正比的,有时,恰恰是成反比的。越是没有实用价值,越是有情感价值。反差越大,越是动人。”这种文艺思想相较起过去流行的“庸俗社会学”观念当然有了显而易见的进步,它也是世界主流的一种美学思想,它是“纯文学”“纯艺术”观念的理论基础,它在八十年代曾是文艺界巨大的解放性力量。但是,这种源于康德的“鉴赏判断力批判”的美学思想本身是有一定问题的,那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在这里无法展开详谈。在此,我只想说孙先生运用这种理论去解读、诠释具体文本的实践在我看来并不十分成功,许多地方显得有点生搬硬套、强为之说。

孙先生的风格是八十年代式的,与李泽厚、刘再复、童庆炳等学者有相似的局限性,他们的文字有点像缠过足又放足的脚,走起路来还是有点不大自然,有点缠足的痕迹,他们反对一些东西,这居功厥伟,但他们自己的学说、思维模式、论述方式里仍多多少少残存着他们反对的东西的痕迹。

《名作细读》读后感(三):莓苔见履痕,过雨看松色——读《名作细读》,重新认识语文课本

工作几年以来,没有真正研究语文教学,只是停留在日常的工作上,语文教学的论文偶尔看一些,但都是零散的,也读过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著作,但那一本更多的是讨论教学的技巧和授课方法,而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则是对文本的细读。

我感觉,如果教学技巧和方法是溪水清流的话,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则是源头活水,没有对文本的解读,而只谈技巧和方法,就像无源之水了。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常常陷入这样本末倒置的境地,比如在讲解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时,往往反复讲解什么答题模板、规范答题等,而忽略对文本的挖掘。

《名作细读》中对很多文本的解读都让我有所收获,比如对《荷塘月色》的解读《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比如《杜十娘和陈奂生走向高潮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这种收获首先来自知识层面的,读过之后,吸收了很多知识,可择其合适的融入自己的课堂;其次是观念层面的,看似平常、平淡,习惯沿袭教参讲解的很多课文,竟然可以挖掘出这么多东西,竟然如此内涵丰富。而我以前,甚至将文学与语文课本割裂开来看,眼高手低的对待语文课本。那如何展开自己对语文课文的细读分析呢?《名作细读》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方法值得借鉴。

一、巧妙整合

巧妙整合是我在看本书时最突出的印象。本书前半部分的文章是对单个文本进行分析的,但是却像语文课本的“主题单元”一样,进行了整合,组成五章:“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这样的整合不仅让思路更清晰,还提升了语文的趣味,比如“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已为教师的我会很感兴趣,想通过这些课文找找失去的童心,甚至课文本身也会勾起我对学生时代的怀念。

整合方式上,“在大自然面前的审美心灵变幻”“童心、童趣和心灵宝库”“亲子之爱的诗意和卑微”较为简单,让人一目了然。而“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艺术家心灵奥秘的多维透视”,就比较有深度了,需要作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深入的思考,发现这些文章中蕴含的共同点。

我想每个人都有一种完形意识,将分散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并使这种整合打上自己的烙印。孙绍振先生的这种整合正可以满足读者的完形意识,单是看这些章节的组织,就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满足感。

本书的后半部分是第七章,“进入小说艺术的审美世界的程序”。这一章可说是更巧妙的整合。首先每篇文章的主题是有深度的,而且各篇文章之间似乎是符合某种逻辑顺序的。比如《巴尔扎克为什么那样残忍地折磨于洛夫妇——把人物打入非常轨道》《为什么中国古典小说强调一波三折——将人物打入“第二环境”》,两篇文章是对同一个问题的递进分析。而单篇文章也是将多个文本整合在这篇文章的主题之下的。比如《薛宝钗、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是坏人吗?——真善美的统一和错位》,有点像大学论文。

另外,后半部分的整合方式让我想到,我们可以从文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出发,从中学语文课本中寻找证据,这样就有很多写论文的角度了。

二、矛盾辩证法

当我说分析文本时,我到底在说什么?孙绍振先生认为主要是分析矛盾。

机械反映论的特点,是满足于客观对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统一性。因而,虽然文章的题目叫做“赏析”,却没有任何分析。本来所谓分析,起码应该分析矛盾,如果拘泥于统一性,就谈不上矛盾。号称分析,却为什么连矛盾的边都沾不上呢?

以上文字是孙绍振先生在分析贺知章的《咏柳》时提到的,可见其对矛盾的重视程度。本书中很多文章都可以看到矛盾分析的影子,比如《两种不同的冬天的美》、《超出平产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在政治幻想和艺术幻想之间的挣扎》《愚公还是智公,智叟还是愚叟》等等。

矛盾在马克斯哲学中又叫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分析文本就是要挖掘出其中的矛盾是如何对立又统一的。比如《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解读》,是文本语言层面的对立统一。比如从作家创作层面要注意分析“情节和心理”的对立统一、“外部的临界点和内心的临界点”的对立统一、“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之间的对立统一。比如从读者接受的角度,需要注意阅读文本时“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这种分析方法获得了舒婷的赞同,她说:“辩证法在孙绍振手中是自由的鸟。”

那如何找到文本中的这些矛盾呢?通过我自己的思考和对本书的阅读,我想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综合运用各种批评方法。比如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对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是文本分析必须要有的,在本书的前言答读者问部分,孙绍振先生分析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好在何处,就突出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比如社会历史批评,对于一个文本,我们不能单从社会历史层面分析,但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因此这种分析还是必要的,比如在解读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时,这种方法就必不可少。比如知人论世,分析杜甫的《登高》,离不开对杜甫和其当时境遇的了解。比如还原法,书中对此有所解释:“也就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当然这些方法应该综合运用于文本分析中。

掌握一些比较范畴。纵向比较,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和《荷塘月色》。横向比较,比如描写春的不同诗词。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内在与外在、现实与超现实、常态与超常规、偶然与必然等等。这些范畴就像数学中的公式和原理,分析者应该掌握一定量的比较范畴在心里,这样在实际分析时才有工具可用。

巧妙整合和矛盾分析法是最大的两个收获。除此之外,以前我认为文本的解读只限于语文课本,但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将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结合了起来,比如《祥林嫂死亡的原因是穷因吗?——情节的理性因果和情感因果》,阐释的作品包括《芦花荡》《祝福》《家》,这也启示我不仅在论文中,甚至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定的课外补充和整合,既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何乐而不为呢?另外,本书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在表面滑行”类似的语句在不同文章中出现多次。这固然跟本书的编排有关,应该有很多是单独的论文,后来集合成书,但仍能多少看出本书的语言不够精彩。不过,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这本书,就像走近了孙绍振先生,或像他给我上了一学期的课。我以前没有读过这类书,所以读这本书,还让我打开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一点不一样的世界,就像我读第一本科幻作品,读第一本金庸,读一直望而生畏的托尔斯泰,读《罪与罚》。我想,这是这本书,这次作业,更大的意义,也许,这会成为一个好的起点。

《名作细读》读后感(四):我们被毁的阅读兴趣,可能因这本书而复活

本书豆瓣评分8.9分,在2018年12月,就已经是第16次印刷了,是很多语文老师的备案神器,也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的经典读物。

这本书里都是作者对中学语文教材经典篇目的赏读分析文章。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找出文本中的矛盾,得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解读,而不是根据固有观念去切割课文。所以很多文章很有启发性,不但适合中学老师做教学参考,也很适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算当做休闲读物也同样让人受益匪浅。

我挑一些篇目和大家分享。

比如《木兰诗》。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花木兰似乎是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可英雄是保家卫国的,会打仗,很勇敢。可作者通过对《木兰诗》的细读发现,描写打仗的诗句,只有“将军百战死”这区区一行。如此看来,诗里的战争真是太轻松了。

作者是在追求一种惜字如金的风格吗?显然不是。写木兰为父亲担心,从“唧唧复唧唧”到“从此替爷征”,16行;凯旋之后回家的状态,就从“爷娘闻女来”到“对镜贴花黄”写了12句,甚至是光备马就绕了东西南北四市写了4行。

对此,作者说:花木兰参加战争,战斗的英勇却不是本文立意的重点……这个经典文本最起码的特点是: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如果仅仅限于家庭,她不过是个一般意义上的假小子、铁姑娘,撑持家业的顶梁柱而已。但是,木兰主动承担的重任,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她作为女性承担起了本该由男性承担的重担。这个重担,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投入战争,不仅是为家而战,而且更光彩的是,她是为国而战。但是,为国而战,立了大功(“策勋十二转”),作出了卓绝的奉献,她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光宗耀祖、富贵还乡的炫耀恰恰相反。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除了一匹快马以外,她别无他求,回到故乡,去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了。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这是个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是英雄与非英雄的统一。

真的,这是我见过对《木兰诗》最精彩的解读。各种关于花木兰眼花缭乱的电影,都没达到这个水平。

再比如,作者也解读过《项链》。

我记得我们学《项链》时,老师让我们续写。可这个故事是可以续写的吗?当然不可以。作者区别了“实用价值”和“情感的审美价值”:假项链的实用价值是低的,如果项链是真货,那小说里的情感价值(女主人公受的那些罪)就相对降低了。

小说之所以戛然而止,不能再继续往下写,是因为再写下去,就完全是实用价值了:把真项链拿回来卖钱,在情感上也得到了某种安慰,这两种价值的距离就缩小了。在女主人公发现项链是假货时,十年的青春和一条假项链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反差已达到极限,接下去就是对女主人公的补偿了,再往下写就煞风景了。

一针见血!

作者说: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反差越大,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

鲁迅的《药》中,如果华小栓的肺病在吃了染了夏瑜的鲜血的馒头以后,奇迹般地好转了,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的距离缩短了,小说就会失去悲剧的力量。

契诃夫的《凡卡》中,如果凡卡的那封写给乡下爷爷的信被顺利地收到,实用价值提高了,情感的价值就降低了。

都德的《最后一刻》中,正因为那是最后一堂课,小弗朗士才发现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是多么珍贵。如果他觉得以后永远不用上发育课了十分开心,这一堂课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价值了,这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完全丧失了。

举一反三,你可以用这样的视角,再去审视别的作品。

再比如,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盘中之餐,粒粒皆来自农民辛苦,李绅明明知道,为何要说“谁知”?

作者仔细考察,发现第三或第四句这种“谁知”疑问句式,还有很多。“谁知尽日卧,非病亦非眠”“谁知古石上,不染世人迹”。所以绝非偶然,应该是一种必然的追求。

作者在另一篇文章里说得更透彻一些:精彩的唐诗绝句,往往在第一二句是陈述的肯定语气,第三四句,如果再用陈述语气,就会显得呆板,情绪节奏也嫌单调不够丰富。“有了这个‘谁知’引起的疑问句式,在统一的陈述语气中,就有了一点变化,韵味就比较丰富了。”

否则,这首诗就变成了这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整个句子就变成教训式的了,韵味就差远了。

作者说,绝句中的上品,往往在第三局变换为祈使、否定、疑问或感叹。我用这个方法读了很多诗,发现果然如此。这么简单又实用的方法,中学时怎么就没人告诉我们呢?

类似的洞见,书里还有很多,比如: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其中,并没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之所以看起来很荒谬,不是因为抢劫者的快乐,而是被劫者的快乐。如果只有抢劫者的快乐,那就没有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探索,也就没有荒谬感了。

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他的问题不在于虚假,而在于真实。他真真实实地认为,那张给鲁侍萍的支票足够补偿三十年前他欠下的情债,他的问题在于他诚实地认为,这些金钱大大高于鲁侍萍所付出的情感价值。

在豆瓣上,有网友这样评价这本书:

能把耳熟能详的这点儿课文清楚透彻得讲明白,这才叫真本事!

清晰、透彻,真的能指出一线教学中的痛点,然后从理论层面讲清其背后的原理,并给出实践指导,给大佬鞠躬。

这正是我觉得这本书珍贵的地方,也是我想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我们的语文课上有着大量的经典之作,但我们能领略到妙处的,又有几篇?应试教育把经典糟蹋成垃圾,那我们至少有这样的书,可以揭开语言的奥秘,展现经典的魅力,让我们重新爱上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