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雁过藻溪》读后感锦集

《雁过藻溪》读后感锦集

《雁过藻溪》是一本由张翎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雁过藻溪》读后感(一):温婉的老式味道

接触张翎的作品,是几年前的事,在2012年第四期的《收获》上,刊有她的中篇小说《何处藏诗》,这篇小说读起来很舒服,于是我按捺不住,上网搜索她的书,找到了这本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便买来读。

大凡惊艳而来,多会因期望过高而有所落差,但这本书让我很欣慰,依旧是水准之上,依旧是很舒服的阅读感受。

我一直说张翎的作品读起来舒服,那究竟什么是所谓的舒服呢?我想上点年纪的朋友,都应该听过磁带和CD吧,对比起现在MP3干冷硬的解析,老式的声音湿润,细腻,温暖,张翎的文字,就给人这种感觉。

张翎的文字,有着老式的味道,娓娓道来,轻轻的染色似不着痕迹一般。举一例,如《空巢》中“何淳安见不得众人那躲躲闪闪半是怜悯半是猜测的目光,那些目光如春日挂在树梢上的一抹飞丝,拿手指头轻轻一挑就断了。断在手上,看是看不见了,却缠缠绕绕总也感觉不甚清爽。”这大概就是所说的“温婉”,既温和,又婉约,读起来不甚华丽,却有种回味悠长的韵味儿。

张翎作品的温暖,还体现在她的主题,不那么有试验性和颠覆性,而是回归久违了的真善美,读惯了新派作家作品中的机锋、尖锐、争斗,再遇见张翎,真让人有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平静之感。

这也许和张翎的经历有关,“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个温州女子原来是一名机床工人,恢复高考后她考上了负担大学,1986年远赴加拿大留学,后来定居多伦多。从经历上看,张翎心中有着蓬勃向上的力量,又远离国内当下的尘嚣与浮躁。文由心生,张翎像一颗水草游曳在异国他乡,可她的内心却像留在了故乡藻溪,行文沾染着七八十年代那种独有的真善美气息。也因为自己的经历,她笔下的主人公也多为和她一样的海外游子,书里的主人公漂洋过海,但在异乡的生活,总躲不开故土的羁绊,正如周邦彦所云——“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本《雁过藻溪》十分好看,却只印了8000册,如果不是偶然邂逅,我也与其失之交臂,不由得让人感慨现在炒作的资讯太多,一些低调的好作品反而埋没其中。所以在这里推荐张翎,不惟她的风格深得我心,也是为了喜欢读书的朋友莫有遗珠之憾。

《雁过藻溪》读后感(二):推荐张翎

接触张翎的作品,是最近的事,在2012年第四期的《收获》上,刊有她的中篇小说《何处藏诗》,这篇小说读起来很舒服,于是我按捺不住,上网搜索她的书,找到了这本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便买来读。

大凡惊艳而来,多会因期望过高而有所落差,但这本书让我很欣慰,依旧是水准之上,依旧是很舒服的阅读感受。

我一直说张翎的作品读起来舒服,那究竟什么是所谓的舒服呢?我想上点年纪的朋友,都应该听过磁带和CD吧,对比起现在MP3干冷硬的解析,老式的声音湿润,细腻,温暖,张翎的文字,就给人这种感觉。

张翎的文字,有着老式的味道,娓娓道来,轻轻的染色似不着痕迹一般。举一例,如《空巢》中“何淳安见不得众人那躲躲闪闪半是怜悯半是猜测的目光,那些目光如春日挂在树梢上的一抹飞丝,拿手指头轻轻一挑就断了。断在手上,看是看不见了,却缠缠绕绕总也感觉不甚清爽。”这大概就是所说的“温婉”,既温和,又婉约,读起来不甚华丽,却有种回味悠长的韵味儿。

张翎作品的温暖,还体现在她的主题,不那么有试验性和颠覆性,而是回归久违了的真善美,读惯了新派作家作品中的机锋、尖锐、争斗,再遇见张翎,真让人有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平静之感。

这也许和张翎的经历有关,“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个温州女子原来是一名机床工人,恢复高考后她考上了负担大学,1986年远赴加拿大留学,后来定居多伦多。从经历上看,张翎心中有着蓬勃向上的力量,又远离国内当下的尘嚣与浮躁。文由心生,张翎像一颗水草游曳在异国他乡,可她的内心却像留在了故乡藻溪,行文沾染着七八十年代那种独有的真善美气息。也因为自己的经历,她笔下的主人公也多为和她一样的海外游子,书里的主人公漂洋过海,但在异乡的生活,总躲不开故土的羁绊,正如周邦彦所云——“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这本《雁过藻溪》十分好看,却只印了8000册,如果不是偶然邂逅,我也与其失之交臂,不由得让人感慨现在炒作的资讯太多,一些低调的好作品反而埋没其中。所以在这里推荐张翎,不惟她的风格深得我心,也是为了喜欢读书的朋友莫有遗珠之憾。

《雁过藻溪》读后感(三):《雁过藻溪》是思维的习性尚未顺理成章

海外华文文学课上分享的作家,就写了一些想法 新移民文学和京派的乡土文学都有着现有的文化格局下折射的古老农业中国在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过程中的景观,和突破一下尚未顺理成章的思维习性。 我在这篇小说中三代女性看到的都是 她们在寻找自己的乡愁,但她们的乡愁是素未蒙面的自己。 历史碎屑的灾难本身不是作者本意想要控诉,作者更多着眼于心灵留下的创伤 。比如母亲信月一辈子都冷漠甚至没有什么情感看待着这些登门拜访的老乡们,比如末雁,她从小感受到母亲隐隐约约的嫌弃与厌恶,中年后无奈失意又失败的婚姻,这些都是创伤,但是她却哭不出来,不会哭 。这点是让人心疼的,信月和末雁其实都在回避创伤 ,她们不敢恨不敢哭,这种隐忍与坚强其实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担心,担心一旦开了一个口子就会有巨大的悲伤决堤,循着这个借口溃不成军 。 但作者在叙事层面上平实隽永寄寓了一种审美文化冲动。(什么事都有余地,但死是很决绝的) 所以整体上作者对这些灾难创伤的处理是温柔的,母亲信月虽然对求访的老乡们不大搭理,但是又通过丈夫帮助藻溪。所以小说的总调是哀而不伤的,我想起萧红写过一句话,大概是在《呼兰河传》里写过这样说的“大家都不幸,可是大家都在安安静静的过日子” 。 在小说结尾,有个小小的矛盾冲突,女儿灵灵对妈妈说“请你别碰我”。这里的矛盾也是很落地很写实的,不同的立场和境遇让每个人心中也有着不同的标准,都各有各的上帝和撒旦,这看似是个不被互相理解的矛盾,但是我觉得很多矛盾与伤害是应该存在无法避免的,而这些避免不了的并不影响这个故事温和温柔的一部分。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点是,离婚后黑人售货员对末雁说了一句“离婚只是一张纸;锁在抽屉里就行了,用不着带在身上的。” 这有着一种宽容和原谅,她在告诉这个中年婚姻走动尽头的女性,不用总是带着失败婚姻的标签。还有小说中关于李越明这个角色,主人公是对他带着一些怨气和埋怨的,但是我觉得我很能理解他,甚至是有点佩服这个又想善良又要懦弱的中年男子,他想要逃离这段发霉的婚姻,像是在水中憋气,他迫切想要浮出水面喘一口气,中年人想要结束一段婚姻是很难的,不仅仅是分割妻子、家庭,也是在分割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抛去妻子应该埋怨他的或许不负责任或许要做烂好人这些之外,他是可以被理解的。 还有包括小说中母女二人都喜欢百川有些畸形的三角恋关系,都透露出一种“越是无常越是如常”的妥协。能够理解,但是不能够被理解。

《雁过藻溪》读后感(四):女人在历史缝隙里哭泣……

一个叫藻溪的地方,一些没有姓名的女人的碑文,一段在土改岁月里成就的姻缘,共同书写出张翎对黄家两代女性命运的关怀。

黄信月作为曾经黄家千金的历史在女儿末雁带着母亲尸骨返乡的过程中层层剥茧般呈现出来,在对故乡的历史溯源中找到了母女情感隔阂的答案,沉痛地书写出黄信月在政治历史冲击中的坎坷命运;而缺少母爱的童年经历、遭受凌辱的不堪记忆也影响着末雁的婚姻生活。在返乡的历史回归中,末雁逐渐了解真相谅解母亲,同时在百川的激发下释放自我完成了心灵的精神回归。

沉浸在张翎刻意营造的历史氛围中,眼前再现藻溪土改前黄家老宅紫东院的生气蓬勃、黄寿田奔走在平阳金乡瑞安等地的棉布竹器生意、袁氏慷慨的带领丫头家丁分派赈济粥、信月在老宅的读书玩耍。一场土改使一个家族走向幻灭,抄家分田产、黄寿田因不舍鼻烟壶招致报复贫农罪被枪决,袁氏因几个金戒指不甘被屈辱投井自杀,而黄信月遭受屈辱被人强暴带着身孕逃离藻溪。

张翎书写历史,没有对残酷历史的刻意控诉,没有对女性命运的明显怜惜,旨在挖掘那段特殊年代里,女人悲惨的牺牲和剧烈的疼痛。黄信月对藻溪的感情是复杂的,逃离藻溪后嫁入“管阶”仍旧无法摆脱身后痛失亲人、为生存失去贞洁的屈辱记忆;她痛恨藻溪人曾经的残忍、冷漠地面对曾经伤害过她的乡人的祈求,却难以割舍一份生养的乡情,间接地通过丈夫的权力一次次救下藻溪的命,生前不能释怀藻溪乡人的伤害,却留下遗言死后要末雁带骨灰回家乡。

黄信月的家乡记忆里包含了耻辱的记忆和割舍不掉的乡情,故乡是生之养,死之归的地方。在末雁获悉母亲埋藏了五十几年的屈辱秘密的过程中,逐渐了解母亲一生的沉默寡言,母亲对末雁童年的冷漠疏离,只因末雁是母亲屈辱记忆的见证,母亲一生无法释怀的故乡之痛。而末雁的人生之路何尝不是母亲的重复。童年母爱的缺失、少年母女关系的隔阂间隙,使末雁在上山下乡的激烈大潮中执意成为姚桥镇唯一的一位女知青。贫瘠的土地,长久的孤独激起末雁对未来的渴望,想要逃离的冲动。失去贞洁换得一个考取大学的机会,改变末雁的人生,也从此影响末雁的感情婚姻。

土改的残酷历史里,信月面对被阶级斗争煽动起来失去人性的农民,为获取自由牺牲掉了贞洁,无法将母爱施于因遭强暴而生的末雁;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末雁同样遭遇了人性的扭曲,面对老队长兽性的裸露,为自由牺牲掉了贞洁,开始麻木的感情生活导致出国后的无爱婚姻。

政治运动的大历史背景下,人性的扭曲、残忍伤害了作为弱者的女性,女性被迫承担着时代卷起的巨浪,被迫忍着剧痛的牺牲,张翎以女性个体的生命体验,沉痛地诉说着女性身心俱损的沉重命运。

《雁过藻溪》读后感(五):哦,那是我经受过的风景

考完翻译理论,我一个人摸到图书馆,在三楼占一个看得见A区的位置,看到冬日薄薄阳光在窗户外面小心走动,远处山峦寂静,天那么蓝云那么高,我端正坐好,抽出书本,像一个宗教徒叩头走完朝圣路上最接近信神脚趾的几个莲台,完成绵延了四个月的最后几页阅读——《雁过藻溪》。

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张翎极流畅自然的叙述在不断为我开辟出一个崭新的故事的同时,也在不断将我拉回到前面五本书的阅读体会里。相似的布局,惯常的比喻,始终贯穿的人文关怀,相似故事情节的不同故事走向。在经过按照时间顺序阅读长篇纵向地目睹了一个作者十几二十年的成长之后,又通过这样大打乱时间顺序的中短篇阅读,横向的看到了一个作者在写作那些复杂长篇小说的过程中,从故事构思的多方尝试到资料收集的细致入微,从通过中短篇局部情节锻炼到长篇的总体规划整合。一个作者,她如何完成从短篇到长篇的跨越,在外人看来,可能只不过是从一本实体书到另一本实体书的印刷。唯有作者本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最明白她在两本印刷体之间横着的那一段长途跋涉的艰辛。而作为读者的我们若想了解其中三昧,则必要一字一句,踩着作者多年笔耕的脚印,走一遍她曾走过的路。

学者叶嘉莹曾经在她书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大意如下:要了解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所有作品,系统的通读在海量的文献面前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我们只能摘取每一个时段的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将他们按着历史的时间顺序一字排开,逐个考量。如果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时间的河,那么我们所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就是这条河沿岸的一个个点,在对每个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就能连点成线,把握大观。

我想这四个月来对于张翎小说断断续续的漫长阅读,跟叶嘉莹所说的“连点成线”的诗词研究方法比起来,作家个案阅读比起文学史发展全观,虽然小巫见大巫,但多少异曲同工。

当最后的一篇小说走到尾声,我合上书本,视线越过邻座同学的脑袋奔向远处的山顶并在心底长长的吁出一口气时,忽然很是感慨:一个读者遇到一本好书欲罢不能的渴望,一个读者读到一个好的段落在做笔记与继续往下读之间的矛盾,一个读者在遭遇一个性味相当的作者时满腔热血沸腾想要的尖声吼叫,一个读者在最喜欢的作品面前想要独自享用又想与人分享的自私心与虚荣心,种种欣喜,各个感伤,都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一一尽尝。

就像是谈了一长达四个月的恋爱一样,在这场相遇的尾声,之前种种历经了的记忆了的欢愉笑泪,剪影般从眼前掠起从心底翻腾,哦,原来这四个月以来,我遇见的作者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就像是飞鸟振翅终于攀过了山顶的云海,在高空滑翔的瞬间侧起身体扭头回望,看到一路以来闻见的花香穿过的巨树,如今成了远远的亲切的鲜红灿绿的点,哦,那是我经受过的风景。

张翎在书中写,一个故事的结尾,往往又会接上另一个故事的开头。希望今后的阅读观影,都能时常保持这样的状态。

PS;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出版的的张翎作品精选一共六册,依次分别是《望月》,《邮购新娘》,《交错的彼岸》,《金山》,《余震》,《雁过藻溪》。除《余震》和《雁过藻溪》是中短篇集,其余都是长篇。它基本囊括了张翎这些年来在小说领域的大部分创作,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前面的四本长篇。总体来说,十六开的纸张,一本三十到四十万字的容量,字体清晰,校对精确,是一个无论从出版制作还是作品本身来讲,都非常值得称道的出版物。我个人很喜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