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读后感1000字

《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是一本由佐藤可士和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读后感(一):你真的会谈话吗?

其实我是第一次读对谈类型的书,但是对谈类的视频节目和音频播客倒是看过听过许多,很奇怪的一点是:一个人想表达的很多想法总是无法独自明确说出,但如果有一个面对面的交谈对象,往往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深层的思考。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对谈的魅力吧!

《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一书中收录了佐藤先生与来自日本各行各业的21位才俊的对谈实录,这其中不乏如中田英寿这样知名的人士,也有许多我们并不熟悉的行业幕后大佬,有设计师、创意人、建筑家,也有导演、商业精英、记者等等。而作为访谈人的佐藤先生则是知名的创意设计师,思维也是令人惊叹的活跃,所以我会在拿到书的一开始便抱有巨大的期待,不知道这些思想的碰撞会带给我什么火花。

而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负期待,佐藤先生每次与嘉宾之间的精神对撞都能给我很多启发,不但如此,佐藤先生在与不同嘉宾之间交流时的技巧也让我很有收获,这让我想到我在业余最喜欢的一档播客节目,里面的两位主播在面对不同的对谈嘉宾时也表现的让我惊叹,他们三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知识储备丰富庞大、思维灵活敏锐。

在此之前,我都以为这是其个人的天赋和智力所成就,然而看完了佐藤先生所总结的对谈技巧和经验后,我才知道这些精彩表现的背后离不开努力、尊重和认真。面对不同的嘉宾,他们都会提前做好功课,足够的了解对方;而在对谈过程中,也会努力找到让对方可以放松的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切入;面对不同的观点,尊重理解并真诚的交流意见。如果可以做到这些,其实不光是在节目性质的对谈中,哪怕在我们生活的交流中也能有很大的收获。

分享其中两则对谈以及带给我的思考:

佐藤和AI精英松尾丰的对谈,两人讨论的话题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不会取代人类这个大热点。松尾丰虽然是AI大佬,可是他的看法和很多人并无二致,同样认为只有机械性的工作未来才会被取代,而需要选择性和强烈历史性、社会性背景的工作,恐怕毫无进化路径的人工智能并没有能力取代。我回想一下目前的现状也表示认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拍照拍了一堆,可是最终发朋友圈的时候选择哪张照片的时间却会比拍摄花费更久呢,带入这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取代相机能帮我们拍照,可是诸如甄选角度这样的事它们却做不来。因此提升人类的整体设计、创造能力远比整天恐惧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我们更加重要!

佐藤和女性设计师浜田敬子的对谈,主题是设计兼顾生活的劳动方法,探讨了女性职场的话题。浜田自己作为一名有所成就的职业女性,也是从女性的职场弱势环境一路走来的,而且经历了怀孕生产休假再重回职场的过程,所以她对于女性应该如何兼顾工作与生活非常有话语权。虽然他们一直在讨论的是设计工作的女性,但实际上可以看出内涵还是在解答所有职场女性面临的共通问题。浜田认为,丈夫应该想办法也融入家庭生活和琐事,不能只依靠妻子,当所有家庭的丈夫都行动起来,社会也就会形成浪潮。而且女性无论面对何样的困境例如结婚生育,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工作机会,只有这样才不会与社会断层,才是所谓独立女性。女性与职场的话题,其实不光日本面临,咱们国家也在面临,我认同浜田的话,永远不要结束自己的工作,当然你可以换种形式~

最后,想说一下作为一本作者从事设计领域的书,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加分!很多人不喜欢轻型纸,但是有些书采用轻型纸就会画龙点睛,比如这本。线状漏脊,平摊阅读毫无压力,而内页的留白配合对谈的内容捧在手上非常舒适,轻型纸几乎没有重量,拿在手上的手感太棒了!还有偏向于读库本的开本,真的非常适合通勤路上和闲暇时光手捧阅读,这才是适合阅读的好设计!

《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读后感(二):所谓对话,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对方 | 从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里学到的,关于设计和对谈本身还有职业成长

佐藤可士和,UNIQLO优衣库首席艺术总监、日本知名设计师。没读《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之前,我并不知晓此人,但知道优衣库,其简约简洁的视觉风格一度成为时尚拥趸。

(作者简介)

这本书极其轻松易读,关乎“对谈”和“设计”两个主题。据说是自2015年以来在《设计笔记》上连载的、以《佐藤可士和的视点和设计》为基础,集结成册,记录了佐藤可士和与日本在设计领域小有成就、极富创意思维的21位才俊的对话,以及从中催生的独特创意。

(书的封面,简约的设计风格,还有轻型纸的阅读手感)

(作者精选的21位机具代表性的才俊)

(褪去封皮的封面是浅浅的灰底)

(一目了然的目录)

喜欢研究“对谈”的,可以从中发掘关于“对谈”的艺术。综观整本书,关于如何富有成效地开展“对谈”,可以从佐藤可士和身上学到很多。

首先在态度上,是一种真诚开放的学习态度,作者开宗明义指出“那些访谈中学到的”,以彼时佐藤可士和在日本设计界的地位,虽不至于是泰斗,但也算是前辈,尚能以此谦卑谦逊地态度“学”,本质上难能可贵;

其次是基于对谈目的精心挑选访谈对象,通观21位对谈对象,无一不是奋战在各领域第一线的才俊翘楚,有着丰富的设计领域的实战经验;

再次就是抓住每个对谈对象的特质和擅长领域,通过对话,抓住本质,特别提到对谈中的思维模式。

这或许是任何一个沟通、对谈中都值得学习的地方:承认差异、尊重对方、谦虚倾听、旺盛的求知欲,是对谈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模式。

本身是从事设计领域的,也可以在佐藤可士和与21位日本设计界精英的对谈里,获取日本各行各业设计领域的资讯、创意以及其思维模式,捕获新的灵感和创意。值得注意的是,开篇第一篇对谈是与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东京大学工学系教授松尾丰的对谈,也谈了设计人士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其工作的担忧,以及如何化被动为主动用好人工智能,指出设计的内核部分是唯有人类才能胜任的工作。

“滚石不生苔”。任何一个职业领域若要获得长远长足发展,都是需要深耕。佐藤可士和一直在设计这个领域做深耕,且与同行各个领域的同仁关系融洽,甚至有提携扶助之功。譬如佐藤与片山正通的对谈里,片山直言不讳“优衣库是他事业的转折点”,“我40岁的时候,可士和先生邀请我设计优衣库的店铺,此前我完全没有想象过可以像现在这样巡游世界各国,参与到有趣的工作中。”之于佐藤可能是不经意的善意,却成就了另一个人的事业转折。人生的际遇,看起来神奇,却总离不开一些看起来奇妙却本自具足的机缘。

《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读后感(三):我们都好奇精英们想什么

我只能说,我们的生活都太局限了。

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和人生,不过围绕着有限的一些亲人朋友,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生活感兴趣,这种好奇,就像旅游,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呆腻了的地方看看,通过别人的视角看看这个世界,于是,这类对谈类的书籍就很吸引人。

之前也看过一些对谈类的书籍,很多,比如《巴黎访谈》《东大教授世界文学讲义》这类对谈类书籍更多涉及某一类核心话题,比如关于文学,而这本《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并不预设主题,而是面对访谈的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结合对方擅长的领域,结合佐藤自己的设计职业,进行高纬度的沟通。实际就是一种,人生的不同体验,我们总想知道社会的精英人才们脑海中所想的事情,他们关心什么?对世界的看法是什么?对工作、事业的态度是如何?甚至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家庭、人际关系?如何面对普通人每天经历的衣食住行?。。。这些问题,通过5年左右的访谈,汇聚成了这本书,我觉得是一个新时代日本精英精神世界的很好写照。这样的内容,对于读者去了解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想法,很有帮助,所以很好看。

曾听说这样一句话,“如果让袁隆平和钟南山面对面聊天,他们也许可以聊上很久很久。”虽然两人看似是不同领域的学者,但是并不妨碍两个在自己领域有高成就的人思维的碰撞,通过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探寻对方思维闪光点的激情会让交流更有意思更有深度。这样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就像科学的最高根源是哲学,无论具体领域如何,世界运行背后的逻辑是共通的,所以当人们在自己的领域有很深刻造诣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跟不同领域的人进行思想上的共鸣。看这本《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就有这种感觉。

作者佐藤可士和是日本知名的设计师,在日本很有名气,设计界的鬼才,设计出的广告或商业形象既保持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又可以大大地刺激商品销量,他为各大品牌制定品牌战略,包括国立新美术馆、优衣库、乐天、711、本田等等,也许正是对于品牌方和消费者人心的把握,在设计领域有更深刻的感悟,才让他开始对社会上各行业的精英产生兴趣,也许是因为职业的关系需要不断接纳客户们的想法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沟通成为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贯串他的人生理念。

令我印象深刻的段落很多,启发很大。

比如,在佐藤可士和对谈中田英寿的时候,中田给我的形象大不一样,传统印象里,他是日本知名的足球运动员,国脚,带领日本队踢过世界杯,与传统对足球运动员的印象很不同,他2006年退役之后并没有走上当教练的传统路线,在游历了日本所有的府道州县之后他成了一位日本传统文化推广大使,重点精力放在了对日本酒的推广上,他认为,日本酒完全可以成为像葡萄酒一样畅销全球的酒类品种,他将自己所有的知名度和能力都投放在这领域,并且收获了一些对于文化和人生的感悟。这令我非常佩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少有的跨界。

如果仅凭对话,实际你很难感受到,这是一位足球运动员的言谈。这令人非常感到不可思议,传统印象里足球运动员都是激情豪迈不拘小节的感觉,但中田英寿却在对谈中展现了对于美感、品位、文化,甚至宗教与哲学方面的高级见解,不得不感慨,做任何领域做到了极致都能让自己成为一种高阶层的人士,这里的高阶层并不是说财富地位之类的物质表象,更多是指精神层面对于世界和人的感悟。

在对谈日本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松尾丰的时候,关于版权意义的变化,关于人类工作的意义有如下对话:

在科学技术领域日本的领先地位是可以坦然承认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赶超的方向,那么日本科学家如何看待如今的人工智能,如何看待未来人类的工作、生活、发展,存在的意义等等,其实也非常值得我们了解和借鉴,有些问题,只有专业人士会深思,而我们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佐藤可士和的对谈笔记》这样的书,了解各行业精英的想法。

关于数字和艺术之美的讨论,佐藤采访了猪子寿之(这名字跟开玩笑一样):

数字技术改变“美”的概念

佐藤——

我曾经带家人参观TEMA LAB在日本科学未来馆策划、实施的“TEMA LAB,舞蹈!与艺术展一起学习!未来的游乐园”,也一直想找机会和猪子先生深入交流。猪子先生的TEMALAB开创了数字艺术这一新的领域,您一直对艺术、设计等抱有兴趣吗?

猪子——

孩童时期开始我就喜欢科学和艺术。大学期间我在物理系学习。我认为所谓科学就是根据物理法则来阐释“世界是什么”,另一方面,所谓艺术就是探寻“对人类而言世界是什么”。迄今为止,历史上的艺术家们不断地改变了“美”的概念。比如,日本的浮世绘画师用线条来表现雨,但是此前为止的欧洲绘画中则完全没有此类表现方法。但是,正因为印象派的画家们学习和模仿浮世绘画师的雨的表现方法,所以现在即使是让儿童们去画,他们也会用线条去表现雨。将包括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的信息表现在二维空间的纸张上的方法可以有无数种,如果能从其中找到可以带给大多数人冲击和感动的表现方法,那么就足以改变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

其实我非常喜欢这段的内容,虽然很简短,但是确实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艺术与文化交流融合的关键,因为前阵子刚刚阅读过《丰子恺聊印象派》这本书,在当时的法国,印象派的这群画家确实受到了流传进法国的日本浮世绘作品的影响,主要是线条和色彩的方面,受其影响我们看到了后来的马奈、莫奈、雷阿诺、梵高等等名画家,比如马奈的《吹笛少年》,画作中没有使用欧洲传统的景深、阴影、视平线等技巧,而是用黑色边线,把人物与由纯色背景分离开来,把三维空间通过平面化变为了二维空间,这正是浮世绘的特色之一。而书中猪子的意思是,这不仅仅影响的是欧洲画坛的发展,如今小朋友都会用线条表现下雨,也深受其影响,可见文化的交融的重要。

我觉得大家平时获得这样思维碰撞的机会还是很宝贵,所以我们也喜欢看《十三邀》之类的节目,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海对岸国度的精英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于未来的看法,当你在一个领域里深耕多年,想法进入了瓶颈期,自己也因为习惯产生惰性进入了“信息茧房”的时候,你就可以阅读这样的对谈书籍,一方面里面层次颇高的对话会让你感受到有共鸣,一方面又能提供一些新的视野和角度,这样的收获感非常好。

书籍的制作,非常有设计感,32开,柔软的质地,可180度摊开,字体和照片的排版很现代,简约的设计感,很享受那种翻阅的快感,也可以把它卷起来阅读,或者揣进口袋里随身掏出来阅读,在闲暇时刻,感受思维的碰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