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佐藤大 : 超快速工作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佐藤大 : 超快速工作法》是一本由【日】佐藤大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192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佐藤大 : 超快速工作法》读后感(一):超快速工作法读后总结

这本书在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点,

在自我管理方面:

培养对单个项目速度点感知力,把每件事用时间的过滤器过一下

集中精力在在做的项目

预留1/3时间做缓冲

保存即结束

在能够确保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工作

在调整休息方面:

休息日有意识放慢生活节奏

脑子累的情况下及时休息

如果想休息的时候依然无法停止思考,则看些无聊的节目催眠

面对失败:

不对过去的事情介怀,追究对错无意义

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怕犯错

与客户的沟通:

确定项目负责人

排除对方之间的矛盾

保持空杯,不懂就问

如果觉得对方的条件看似不可能,就去挖掘客户深层的要求,想法提问挖出重点

在提案初期让客户坦诚地提出自己的质疑

对项目的态度:

及时回应客户

对项目从难到易进行挑战

心中有数,不天真地期待所有投入都有回报,即使浪费了也不会介怀

在所有人都不努力的方向也不掉以轻心

《佐藤大 : 超快速工作法》读后感(二):随便写写

19.3.13 周三

佐藤大原本是建筑学出身,转行做了一个设计师。他的许多工作思路都带有建筑学的影子。目前为止姑且读了这一本书,大概是因为设计师著作,排版看着十分舒适,但是其内容也不想知识汲取类书籍那么耐读。大概2h左右的读书时间可以读完,如果只寻求框架构建,或许30min就足够了。

仅谈个人的启迪。

最先click的点是佐藤大及其注重工作速度的方法,将任务分为now、later、maybe,并且开始一个任务绝对要做完才停下来,这种模式可以很好保存大脑的兴奋度,虽然打着最求速度的幌子,实质上确是对质量的担保。因此至少这些方法论对于我平时工作流还是有所启发的。

如果考虑到学习学科知识,那就是另一种工作方法了,如何利用这本书的理论需要自己仔细斟酌。

书本的前半阐述基本的工作方法,核心词是效率第一、顺应大脑兴奋与低迷期、极简,看起来是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的道理,实际运用究竟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就我自己而言,尚且处于散漫的学习氛围,也没有如此高度紧张工作的必要性,只是在设定任务执行器保证最大效率,此外的时间如何浪费就难以计算了。这样想来,虽然身处校园,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

书本后半则是在项目中如何应用前半的知识,核心词和前半一样。Part2 和part3的内容很难让人写出具体框架体系,这里指的是逻辑层级上的框架,因为几乎都是并且或难以判断层级的内容,只当做使用经验学习就好。

不同的工作适合不同的环境,交流与输出需要集中时间做完,这些都是十分具体且有效的方法论。

自己老师特别尊敬佐藤大,他说别把太多时间花在课设上,还不如多看看书看看展,确实有理。

《佐藤大 : 超快速工作法》读后感(三):如果你有一件10年后想做的事,现在就开始做吧!

讲真,目前为止,我看书除了专业书和工具书,我都是火速阅读,这不太好,我也试着在改变阅读方式。我开始喜欢阅读也是近几年的事儿,但是记忆里最深刻的是我初中班主任,一个30多岁的女数学老师,明明是教数学的,但是她每天早自习晚自习总之没事的时候,都会拿出包里的《读者》阅读,她告诉我们,你读一本书,不管这本书有多厚,只要你读完,里面有一句话让你记住了,或者对你有所帮助,那这本书就没白读。每次当我想要草草了事随便翻阅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这番话,于是会读完每一页,生怕会错过“对我有所帮助”的某一句话。

像佐藤大的这一本,类似提高效率的方法书。我总结一些(对我有用)的干货吧直接:

1、要想高速完成工作,你要让自己的大脑保持灵活运转,如果能灵活运转?他的方法是:从来不会“留下做到一半的工作”。而且“一旦结束一件工作就立即将其忘记,投入下一项工作”。这样大脑不会因为做着一件事又想着之前的那件事而消耗精力。所以,他总结道:要学会即使“忘记”——筛除无用信息,让大脑自动性的保持在“重启”后的状态。

2、上面说到一个词“自动性的保持”,如何自动性?就是要创造这样的环境然后有意识的养成习惯。这里他分享了一个自己记笔记的方法,就是用无印良品的正方形便签纸,而不是普通的笔记本,这样有助于分类,并可以按类型保存在相应的文件夹里。此法是有助于“丢弃信息”习惯的养成。

3、另一个习惯的培养是:“不需要用到大脑的时候,要尽量让大脑休息。”

4、这里是一个“思维认知”的分享,说:要保持“前倾”的姿态。“如果你有意见10年后想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做”。他鼓励我们不要回避自己想做的事情。具体实现的方法:目标明确之后,现在内心勾勒出蓝图,寻找什么是必须做的事,然后再决定今天做什么。紫瑶蓝图勾勒得足够清晰,就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目标。

《佐藤大 : 超快速工作法》读后感(四):领导借给了我一本书

起因如题。

就在我怀着忐忑和关于“是否写读后感”的纠结边读边反思时,手边不自觉地如往常一样摘抄、记录、下笔,稍加整理,这篇文章便自然渐渐成型了。

1. 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我真的是个三心二意的人。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彩铅画,从网上买了一堆自学教材,一有空就画。刚开始画各种花朵,几幅之后,觉得满眼绿色,兴致缺缺,便又开始寻找其他作品临摹。

一本书还没有画完,我又开始对彩妆产生浓厚的兴趣,天天研究各种眼妆眉形,随之入了好几个彼时心动不已的彩妆盘。

没过几日,我又萌发想要学习日语的念头,于是寻找辅导老师,工作之余去日语课蹭听,看动漫看日剧看杂志……

看着看着,我的关注点又转移到了穿衣搭配,空闲时候拖着自己的衣服在镜前混搭,甚至萌发出了要学习做衣服的念头。浏览的资料也随之变成了《服装里的中国》、《锦绣纪》等等,这些又激发了我想要学习刺绣和去苏州走一走的念头……

TED演讲《为什么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中提到,有这样一群人,当被问及“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内心十分焦虑,无法给出确切答案,只因为——兴趣太广泛,想做的事情太多。这群人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领域十分感兴趣,他们投入时间、金钱和极度的专注,短期内就能在某一方面变得越来越擅长,然后……就会觉得无聊,转而投入下一个领域。

看到这里,我惊呼,这不就是我吗?!

我曾经也为自己“三心二意”而纠结苦恼过,觉得自己是个没有长性的人,似乎不能专注地坚持做一件事,甚至怀疑,若不是因为翻译经常需要学习输入各种新的知识,我可能也是没办法坚持下来的吧?

就在这苦恼彷徨之际,耳畔传来speaker的声音,“别担心,我们是‘多重潜力者’”。

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人精通多种学科是极受推崇的,比如达芬奇。

“多重潜力者”拥有创意的天赋,快速学习的能力,和超强的角色适应能力。但若强迫他们缩小自己的关注范围,这三种能力或许就会丧失。

我想,这个社会如今越来越好的一点就是容忍度和接受度越来越高,且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去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然后一点点地去争取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活法。

“追求你感兴趣的东西并不是浪费时间,即使最后没有坚持到底,也许将来,你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把这些知识用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想到大学那几年在博物馆做双语讲解员的兼职经历,不得不说,至今另我受益匪浅。考古和历史成了我业余时感兴趣的方向,参观博物馆成了旅行时必不可少的项目,带领学生指导博物馆英文讲解并不觉吃力,近期更是有幸与曾经一起做讲解的学妹合作,做了不少文化相关的翻译……

细想起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安心了。

不用再强迫自己非要专注地用一生去追求一件事情,接受自己本来的特点,去发挥属于自己的专长。

但我也知道,即便不用再限制自己的兴趣,若没有安排和计划,也会搞得生活一团乱。

我想起了从某公众号大V看到的信息:大V给自己的每个月都定了不同的主题,比如,1月要读书,2月要跑步,3月去健身,4月去旅行……于是,她每个月都专注、集中地做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如此一来,兴趣爱好不断档,许多曾经的计划也能够完成。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做一件事,Perfect!

2. “以是否能做出高品质”为判断标准

《超快速工作法》中,作者佐藤大提到,自己的设计公司并不会接那些需要“竞稿”的项目,因为此类项目大都缺乏必要的资料和沟通,无法做出真正让客户和自己都心满意足的作品,所幸不做。

对此,我也深有感触。

我的理想状态是希望自己做的每一篇稿件、每个细节的处理大都能经得起推敲,最起码自己要看得过眼。而我也深知,连续熬夜加班,在非常差的身体状态和疲惫不堪的大脑状态下,自然也做不出什么好“作品”。所以,当遇到有些时间非常紧张,拼一下也不一定能做完的稿件,我便不会再强迫自己接受。

刚“出道”的时候,我也有过一段时间“来稿不拒”。生计艰难,我必须先忽略疼痛的颈椎、忍着“到了半夜虽然十分疲惫但又仍然兴奋的大脑皮层”的难受,坚持把所有稿件做完。

当然,这也是有回报的,客户眼中“廉价+认真”的劳动力,谁不喜欢呢?

可是,身体的隐患率先向我亮起了红灯。

前阵子的心律不齐,让我联想到了生死。

那之后,我便重新给自己订立了目标,尽量以“高品质”为追求,不再强求“高速度”。

欣喜的是,这般要求的转变,却并没有流失什么项目,反而有所助益。

3. 提前完成

追求“高品质”而不执着于“高速度”并不意味着就此以“品质”为拖延的借口。

长久以来对“速度”的要求,让我形成了一个“做不完就特别难受”的习惯。所以,每次拿到稿件,即便时间宽裕,我也不会拖拖拉拉,而是立即安排着手。

修改和校对英文论文语法错误,做过的人都知道,那并不是所谓的“随意看看修改语言错误就好”。语句前后奇怪的逻辑,复杂到看都看不懂的“复杂句”,一个又一个小短句凑成的大白话……如何从一团“复杂句”中拎出一根逻辑的线头,如何把一个个小短句连接成貌似高深的复杂句,甚至拼写错误和各种突然冒出的中文标点也是我们修改的对象。当然,还有客户好学的请求“我的英文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能不能给些指导和学习建议?……”

即便想要吐槽的念头时不时会泛滥,但我还是暗暗忍下,尽量达成客户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提前完成。

提前完成,并不是以质量的打折为前提而缩短时间,而是集中精力、提高短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其实是想腾出更多时间休养生息啦~但效果都一样的)

质量保证,提前完成,客户满意,皆大欢喜。

于是,我的盆友圈里出了许多这样的备注:张三(XX学院),李四(张三学弟),王五(张三师兄),赵六(张三师兄的师兄),孙七(张三师弟的师弟)……

See?这大约就是口碑的力量吧!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让我十分触动,有些并没有典型的例子可以验证,有些是确实做的不好需要反思提高的。

比如,“先在心中勾勒蓝图,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让我先把当下工作做完’”;

“把精力放在那些最能让自己做出成绩和最受周围人期待的事情上”;

“若能提高效率,绝不吝惜投资”;

还有“在所有人都不努力的地方拼命努力”。

《超快速工作法》,与其说是一种工作方法,更不如说是一种对待时间、合理分配精力的态度。

或许我们不会像作者一样面临一次性“统筹”400个项目的局面,但遵从着“生活处处有惊喜”的原则,总会遇到让自己手忙脚乱,恨不得成一条八爪鱼的时候。

那时,平素对时间的安排和思维训练,便会成为快速决断和处理事务的助益。

《佐藤大 : 超快速工作法》读后感(五):同时推进400个项目的人教你如何快速工作

相信“吃什么”一定是很多人每天都会思考的一个问题 ,同样永恒的,还有每天“穿什么”这个问题。可能还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只有心血来潮才会想起提前一晚准备好明天的衣服吧,所以总是会在早晨手忙脚乱,穿好一套又觉得不搭,再去换。

《佐藤大:超快速工作法》里就有一个好办法:提前准备好两周内的工作装。他有30件衬衫、20件黑色夹克、20条黑色裤子,依次穿着。

这个方法,可能早就没什么新意了,因为有着同样做法的名人非常多。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曾说:“很久以前,我就觉得重新选择每天穿什么是一个浪费精力的事情。”所以他的典型装束就是:深色窄翻领夹克配上领子微微磨损的蓝色衬衫,再加上耐久的黑裤子和一双有磨损的舒适的鞋。

但当我第一次试着在周日就准备工作日衣服的时候,真的觉得非常实用,而且提前搭配好,也能抽出时间熨烫,不再是皱巴巴的,上班也能有个好心情了。

更重要的是工作日当天,完全不用任何思考,节省了很多时间。看到那些教你怎么赶上当季新潮流的衣服,也不会再热血涌上心头了,会考虑到性价比。真的是省力省钱省时间、一举三得。

除了这个小方法,佐藤大的这本《佐藤大:超快速工作法》还分享了许多佐藤大独特的工作习惯,这些帮助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快速完成的方法都是他多年经验积累所得,并且实操性很强。不仅适用于设计师,也适用于任何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快速完成工作的人。

佐藤大是日本知名的设计师,也是设计工作室nendo的创始人。获得过很多奖项,他的作品也被很多美术馆收藏。他自己也有很多其他的著作,如《由内向外看世界:佐藤大的思考法和行动术》、《佐藤大:用设计解决问题》等。

在这本书中的开头,也有放出他部分作品的照片,一开始,我以为只是用来震慑一下读者,让大家看看他有多厉害。但实际上,读到后面,才发现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这些作品正是他快速工作的成果。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超”高速完成工作的基本方法(5点内容);运用“超”快速工作法,同时展开400多个项目(6点内容);精准投资&大力团队建设,加速企业发展壮大(3点内容)。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方法,让工作形成三个良性循环。

慢工出细活可能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虽然提倡“匠人”,但那已经是大牛们不愁订单,多长时间都有人买单的情况。职场人如果周三要交报告,说我精益求精,周五一定交一份特别完美的,首先就会被领导否决。

速度太慢会失去机会,只有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速度,才能够有其他时间来不断学习,不断通过新工作获得锻炼,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而《佐藤大:超快速工作法》,佐藤大就给出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方法。比如利用碎片化时间,做可以完成的工作;一旦开始,务必完成;给大脑预热,提升运转速度等等,都能让人开阔提升工作效率的思路。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一条就是让信息“可视化”。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候会出现重要的信息收集了,但是却忘记了这种情况,这个时候,佐藤大选择“可视化”,也就是将重要的信息全部摊在自己的面前,以提醒自己。

在设计之时,他会利用小便签来记录,不管是多小的点都会写下来。JK罗琳在爱丁堡一间小咖啡馆写作时,也会把故事情节写在碎纸片上。

同时,佐藤大认为,电脑内的文件夹也只要两层就好,重要的是确保寻找不花时间,从而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已经不用多说,我们要不断去尝试,去经历,从而获得成长的养分。

但是佐藤大因为不想被局限,所以哪怕是和设计无关的事情,也会去尝试。即使失败,带给他的也是不可多得的新体验,也会给他带来新的想法和创意,并且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

可能因为现在的试错成本比较高,谁都怕入错行,工作个两三年再换行,就好像把之前的时间、付出全都浪费了。我之前换工作的时候,就换行业了。朋友认为我不太严谨,因为她认为我之前的三年是很重要的三年,而再来三年,如果我还没结婚生孩子,就基本会定型了,到时候再想换行业,换工作,会更难。

我思考之后的想法是,在做好这份工作的同时,利用好下班后的时间,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点亮其他技能,让自己的将来多一份选择。因为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机会的,我们要在能力范围内去不断尝试。

人总是在做自己更擅长之事时更在状态,更顺手,也更开心。所以我们要不断去挖掘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通过这样去更好地完成工作,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更乐于去完成要做的事情。长此以往,这种良性循环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出色。

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适当过略掉一些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因为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哪怕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也有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这些情绪很难消化,而且十分影响我们的积极性。

写成功日记就是很好的方法,哪怕是小小的成功,也能提振精神。人是很需要鼓励的,我们要放大过程中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从而继续前进。

佐藤大的这本《佐藤大:超快速工作法》,不仅给出了很多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也给出了如何寻找创意的方法,并且将佐藤大自己构思设计的思路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设计好像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做到了上面的第3个良性循环,而忘记第2个良性循环,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一些乐趣。要想给人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必须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长处快速完成工作,从而有更多时间去尝试新鲜事物。

所以,还是要试着不断加快工作速度,这样才有更多时间探索人生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