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孩子》读后感摘抄

《小孩子》读后感摘抄

《小孩子》是一本由(美)汤姆·佩罗塔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孩子》读后感(一):刚刚买来的可爱的小书

说他是小书其实不小。厚厚的一本,但是有着可爱的名字。

一看,就是我~~~想要的。

刚买回来,嗅着她新鲜的气息。有些小小的兴奋,

很期待去阅读它,一定不会失望的。!

今天算是看完的人 我来修改。

看过电影,发现这只不过是一本通俗小说。

没有深刻的东西。

只是现实。没有纯洁的爱情。

只有纯洁的小 孩 子。

《小孩子》读后感(二):2017-7-16的throwback

记得当年和莹中逛完一中图书馆所有的西方小说后,一页都没翻开,就看了封面就马上回家入手了。半夜看这本小黄书看到如痴如醉。

原po:

残忍。 “她如何解释得清楚?她在这里,是因为她在这个地方吻了一个男人,在她成年人生活中第一次品尝到了幸福。她在这里,是因为他说过他会与她远走高飞,她也相信他--在那么短暂的、无比甜蜜的一段时间里,她相信自己有点与众不同,相信自己是这个爱情故事里会有美好结局的幸运儿。” OST《텅빈 마음》 Sacastic

《小孩子》读后感(三):有一种清晰的传统

《小孩子》和《男人与男孩》及其续篇《男人与妻子》在很多地方有相同之处,不仅是题材上,更在表述和情节的自然铺开上。

越过庞杂的翻译腔和生活中各种物件名目的泡沫,从这些书中获得一种清晰和克制。这种清晰和克制来自于英文小说的传统,对于人们恣意地铺陈和炫耀混乱是一个很坚硬的反观。

另,电影和小说毕竟还是各有所获。小说犹如演员后台,比如我就不曾想到莎拉是在那么明白无误地航向得到托德。我以为她是无意的。但小说告诉我她一点没有绕远路。电影则像一本经典导读,在电影旁白中念出的文字,在小说中再次读到时,会心有牵动,好像意味深长起来。

《小孩子》读后感(四):男人的担当

《Little children》中文译名《小孩子》,电影名则是《身为人母》。书看到二分之一时才发现这不是一本讲小孩子的书,文中仅有的两个小孩,三岁的露西和亚伦是超级大配角,成为他们各自的母亲莎拉和父亲托德偷情而存在的合理解释。书的主角其实是一群内心还是小孩子的大人们。

炎夏的小镇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有儿童性骚扰犯麦格威,有一群退休教师组成的读书小组,有沉迷于色情网站的理查德,有偷情的托德和莎拉,有招人厌恶的女人玛丽安,有退休警察拉里,各色人物之间交流相会,矛盾、冲突、孽情、欲望、回忆、烦恼、未来、希望、救赎、尊严等因素纠缠不息,相互缠绕。

起先吸引我的是封面浅浅的橙色,正中悬浮着一件浅蓝色T恤,T恤靠近胸口的地方有两只白色的小手,仿佛后面站着一个人,抱着这件空空的T恤。小号的字体“小孩子”印在T恤正中间,本该是脑袋的地方是原著名Little Children。封面色调、悬空的T恤,原名及译名都让我感觉这本书应该文如其名,会是一个暖暖的关于小孩子的故事。事实上,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上腰封早已不知去向,后来在豆瓣上看到书的腰封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身为人母》的剧照,黑暗中,两具赤裸的肉体横陈,透露着欲望的气息。

与莎拉私奔的前一刻,托德还在街角看一群孩子们玩滑板,他无法下定决心,也不愿挪动步子去运动场与莎拉私奔。做人要有担当,做男人更要有担当。很遗憾故事的男主角托德真的是个没担当的男人。男配角拉里、麦格威与理查德也同样如此。

托德是个幸运的家伙,妻子凯西工作养家,他在家照顾三岁的儿子亚伦。他并不热爱法律,但在凯西的要求下连考三次都失败。这不能说明他无能,只说明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若他真爱他的妻儿,就不会乐于与三岁的儿子整天玩撞车游戏,就算不考律师证,他也可以通过其它的工作来支撑家庭,而不需要凯西整天去陪着那些退伍老兵。喜胖曾讲过:我可以睡天桥,但我的妻儿一定要有房子住!我觉得不管他能否做到,起码有这个想法就是有担当的男人。

莎拉出现后,托德却不再安于现状。真应了古人的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托德怠慢了凯西,偷到了莎拉,偷情期间被岳母监视时,恨不能与莎拉私奔。约好私奔后,又犹豫了,没有勇气奔向未知的未来。托德枉生了一副好皮囊,被众女人私下里称为“普罗姆国王”,却是个没担当的男人。与他相对应,凯西是个很有担当的女人。

拉里是个顶让人讨厌的角色,因为失误错杀小孩离职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自己充当保护神拿麦格威出气,骚扰梅与麦格威母子,梅的死与他有莫大的关系。对于家庭他同样不负责任,只能落到离婚的下场。

麦格威是本书中的一个亮点,他有暴露癖并杀死十岁的小女孩,按理说这样的角色大家都不会喜欢,读下去却发现他也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可怜兮兮的,并不忍心责怪他。比如他去游泳池那次,被警察请走时他只说了一句“天气太热了”。还有陪母亲梅去教堂,遭到拉里不礼貌的对待,被扯掉了裤子,最后乖乖地任由拉里揪住耳朵拖出教堂,不知是因为内心的歉疚还是其他什么,总之他总是安静的呆着,也从不反抗。最后因为母亲梅的去世,伤心的麦格威在运动场抱住陌生的莎拉痛哭流涕,看到这里有点伤感,为了倾尽全力保护儿子的梅,为了孤独的麦格威,为了等不到托德的莎拉,也为了孤独的玛丽安。

结尾处,莎拉、麦格威、玛丽·安与拉里四人同时出现在运动场,上演完精彩一幕后,拉里向麦格威道歉,莎拉脑海里浮现出今后独自抚养露西长大的情景。四人抽烟,时间静止。心里有些许释然。

他们都是成年人,只是内心的某个地方,还是未长大的孩子而已。

《小孩子》读后感(五):一笑而过的幼熟轻狂

Bravo!我不禁要拍案叫绝。看到好的小说,仿佛生活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会变得温柔明亮,人会在四顾一片安静中带着一丝莫名兴奋。这种感觉上次是在看完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之后。

《小孩子》(Little Children)我是先看过了电影再看的小说,电影也叫Little Children,中文翻译成中规中矩的《身为人母》,大概我是在几个月前看的。之所以会找到这部电影来看,无外乎因为其女主角是Kate Winslet,我觉得她真是很棒,总是能找到好的故事去演绎。事实上,电影可能给了我先入为主的印象,所以我觉得她在电影中诠释的那样一个穿着背带裤、显出一丝孩子气、有着粗壮的眉毛的形象,和书中竟颇为贴合。当然,Little Children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只能算是一部中上等的文艺电影,但是小说本身,却可以得优。

如果说电影里面完全是Kate Winslet和Patrick Wilson(此君也在几部小制作电影里有出色表现,比如Hard Candy和Passengers)唱主角,小说则要丰富好几倍。表面上好像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妇女和家庭妇男搞外遇要私奔最后无疾而终的美国中产阶级小故事,但是在作者Tom Perrotta的笔下,一群人物跃然纸上,哪怕只是不多笔墨带到的人物,也相当精彩地配合着营造出一幅美国郊区暗流涌动的荒诞群像。

书名叫《小孩子》,其实却是一堆大人的故事,只不过这些大人们经历着外遇、家庭关系的紧张、社区气氛的迷离、游戏、怪癖等问题,在里面我们看不到任何成年人应有的成熟,仿佛他们才像小孩子一般幼稚,并且因为这种幼稚而上演着一幕幕滑稽可笑的闹剧,让人对他们那缺乏责任感的轻狂哭笑不得。

莎拉在这里面貌似是一位很聪明、有独立意识的已婚妈妈,也确实最能思考,并且有同情心,很可爱,只不过她对爱情的追逐却好像还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一样,充满幻想,理想主义。她对《包法利夫人》的理解是最好的注脚,她认为包法利夫人的问题不是通奸,而是没有找到真正配得上包法利夫人英勇激情的男人。而她同时也天真地觉得,自己是一个找到了合适的男人——托德——的包法利夫人。

托德这个角色的塑造很成功,他差不多是这个小说中我最不屑的人物,因为对于恋童癖的麦格威我想每个读者都会带一丝同情,而那个讨厌的拉里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市民的形象,如果姑息他的愚昧,并且看到他最后的表现,即便我如此这般爱憎分明的性格,也会相对来说释怀一点,偏偏托德这个人物,到最后的结局,我是比较幸灾乐祸的。

虽然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一个金发的美男子,但是作者也时时刻刻在耐心刻画这个男人的懦弱和没有出息,他的游移不定。只不过在恋爱中的莎拉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不知道有没有人会盼望其实他和莎拉最后能在运动场碰面,可以肯定,如果那样就是一个悲剧,因为很显然,这个男人不会为改变自己的生活做出任何努力。他的老婆凯西是一个干练美丽的女性,完全有能力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但是内心却在盼望托德这样一个男人在未来去支撑一个家庭,也因为这样的想法,她和托德只能过回原来的日子,她们两个其实是一个悲剧。

倒是莎拉因此解脱,醍醐灌顶,不会再把自己的幸福和其它的追求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愿意和女儿两个人坚强独立地生活下去。

在我看来,小说的精彩之处不在于莎拉和托德两人,尽管他们两个是主线。小说最精彩的人物反而是麦格威和拉里·蒙以及最后突然很抢戏的玛丽·安。麦格威毫无疑问是个特殊的角色,电影里的演员非常猥琐,瘦削,第一印象不给人好感,和书中的描写有一些出入,书里面的麦格威是个很普通的成年美国男子,有点发福,还带着一丝幽默感。当然了,他是一个恋童癖男子,并且看来不是能够百分百自控。他比较抢戏的部分一次是在游泳池,一次是在教堂,还有就是在最后,每一次都流露出超然的姿态,并且都保留着他的幽默无害。我记得电影里面,最后设定了一个好像是他自宫的情节,不知道这个导演是出于什么考虑,总之这样的情节是很不可爱和豁达的。

麦格威的妈妈梅因此也比较重要,其实她和麦格威一起展现了一段典型的母子关系,一个和母亲一起居住的成年男子,内心必然有孩童的一面,何况他还有那样的怪癖,而他的妈妈也心甘情愿担当起一个保护神的角色,尽管拖着老态龙钟病怏怏的身体。对于妈妈来说,儿子就是儿子,不管他做过什么,不过他是什么。其实所有的父母都对子女抱有幻想,读更好的大学,找到更好的工作,拥有更好的婚姻,生孩子。只不过幻想也会妥协,梅的幻想就是儿子能够做个好孩子。她也只有在麦格威坐牢时去他的房间发现那些变态的照片以后,才难过地接受儿子确实有病的现实。

麦格威的存在帮助拉里抢到了足够精彩的戏份,拉里是这里面最让人讨厌的一个角色,他自己曾经当警察时误杀了一个小孩,并且因此失去了工作。无所事事地他却恬不知耻地在社区里面做起了道德的卫道士,把从监狱回来的麦格威当成一个假想敌,处处与人为难,即便在自己理亏的情况下也执迷不悟,让人恨不得从书里面把他揪出来狠狠地抽他几个巴掌。不过作者下手没有那么狠,笔锋一转,这个丑陋的小市民也露出了可怜之处——因为自己的无能和不上进,他的婚姻也走到了终点;因为自己的鲁莽,麦格威的妈妈命丧黄泉。最后的夜晚,他原本是要去麦格威家向麦格威道歉,尽管他内心中还是愚蠢地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使者。

当然走到运动场的时候、一度又濒临失控的时候,我简直有点气急败坏的感觉了,但是很快地,他和莎拉、麦格威以及玛丽·安一起坐下来抽烟,然后说出他对麦格威的道歉,我突然觉得那一刻居然十分温暖。这也是我看完小说后最大的感受之一,那就是宽容。

玛丽·安是第二让人讨厌的角色,一个固执无趣搬弄是非的女人,一样以为自己掌握着道德的天平。但是玛丽·安在最后篇幅的出现是那样孤独无助,她也面临着家庭和婚姻危机,她用定闹钟的性生活来维持着脆弱的婚姻,终于这一天,她的老公对这种任务性的性生活也提不起任何兴趣来,她很绝望。最后,几个人的命运就在运动场交集了起来,四个人一起坐下来抽烟,闹剧该结束的结束,该停止的停止,我看完小说的第二大感受也随之出现——释怀。

最后原来一切都和婚姻有关。我想Tom Perrotta其实对这个问题倒是抱着一种很开放的态度的,虽然可能有一点点其实对婚姻的小失望。小说中每个人的婚姻都问题重重,也缺乏解决之道。最后只有莎拉的未来相对明亮,但也是一个不建立在婚姻基础之上的明亮。莎拉的老公理查德,这个同样有着某种无伤大雅的性怪癖的男人,貌似也得到了某种释放,只不过对于他这个年纪来说,他的选择也已经有点太晚了。

所有这些成年的轻狂,想入非非和一个白马王子远走高飞,大庭广众之下殴打弱者,肆无忌惮地侵扰他人的生活,用滑板和橄榄球逃避现实生活……我想都能一笑而过。Tom Perrotta一定有着这样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总得来说对人性是比较失望的,但是还愿意保留一丝善意的希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