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100字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契诃夫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保持悲观,但避免走向虚无

《灯火》是契科夫这本集子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中, 工程师阿纳尼耶夫与大学生冯•希千堡围绕“人生短暂与无意义”这一话题展开了一番交锋式的争论,在面对阿纳尼耶夫对生活与人类文明的赞美时,冯•希千堡却叹息道:“现在我们在这里修铁路,站在这儿高谈阔论,可是过上两千年,这条路堤也好,那些在繁重的劳动后眼前正在酣睡的人也好,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冯•希千堡的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很多时候我的内心想法,我经常觉得一切都百无聊赖,成功和失败在我看来没什么本质性的不同,只不过是熬过这一生。有时我也会很想放弃一切,甚至连触手可得的东西,我都不想伸手去拿,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没意思,对待生活,我经常持有一种“得到了会怎样,失去了又如何”的态度, 因此对很多事物感到漠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悲与欢、痴与贪,不过是过眼云烟,在这一观点上,我与冯•希千堡属于同一种人。

然而阿纳尼耶夫却丝毫不认同这一“万物皆空”的理论,他认为这类思想只应当用来结束生活,而不是开始生活,所有这些想法,例如人生的短暂和毫无价值、生活的没有目标、死亡的不可避免、坟墓里的阴暗等等,这些高尚的想法是长久的内心活动和饱经忧患的产物,放在阅历丰富的老年人身上,真正称得上是智慧的财富,然而对一个年轻头脑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阿纳尼耶夫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他把人生之路比作爬梯子,而“万物皆空”的想法是人类思想领域中最高、最后的阶段,“如果一个人用不着走完下面那些级,就想出办法一步登天,那么整个一条长梯子,就是说整个人生,连同它的色彩、声音、思想,对我们来说,就失去任何意义了”。我想起李银河的话,即便人生本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用自身行动来创造属于我们自身的意义。而冯•希千堡和我,因为从终点处开始思索、寻路,所以必然会面对无路可走的状态,换一种说法就是,也许是我们亲手毁灭了本应由我们通过攀爬阶梯所逐渐创造出来的意义,这种毁灭的背后,其内核便是虚无主义。

避免走向虚无是我近几年一直在提醒自己的,因为我是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但我认为悲观并不可怕,它可以帮助我在潜意识中浇灭很多冲动和浮躁,从而进行一种更为本质和系统化的思考。但思考过后,面对问题,我却习惯性用写有“一切无意义”的红布蒙住双眼并感觉心安理得,这是由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的第一步。这种状态下的我,眼中的世界就如同萨特笔下“自在的存在”,把一切客观事实看作偶然与荒谬,自身也就连同世界一起,被划为了一片混沌的巨大虚无。

故事的最后,冯•希千堡似乎并没有被阿纳尼耶夫所说服,但我却因阿纳尼耶夫的一番话滋生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大概“自为的存在”才是真实的,是人的存在使外部世界获得意义。

人生在世几十年,即便悲欢离合如昨夜浮尘,也不要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但这并不意味着摒弃悲观主义的思维模式,相反,我会坚持自己的悲观,坚持对人生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观察和体悟,但面对虚无这一最终命题,更多的是心怀悲悯,而非粗暴地选择轻视和抛弃生活。就像蒋勋谈红楼梦时所说的,即便繁华根本是一场梦,即便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是一场空,而红楼(乃至人生)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执著。

这也是契科夫借阿纳尼耶夫之口要告诉我们的。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关于内容

这个系列受到很多人的诟病,听说是翻译很烂。但买下这几本原本打算的就是读买中文送的英文版,所以中文版的情况我不了解。而且买一送一,价格真的很亲民,我这种穷学生都买了几本。

来说内容,总共有20个小短篇组成,篇幅由3页到40多页不等。平时看惯了长篇,看看短篇是很好的体验。短篇通常是意味深长的,契诃夫无疑是绝对擅长写让人看完意犹未尽的短篇。

我是打乱顺序来看这本书,看哪个标题吸引人就先看了。

看的第一篇是The Woman With the Dog,故事无头无尾,看这篇是因为在看The Reader的时候,女主人公把这篇文章抄下来贴在床头,电影看的很唏嘘,忽然发现自己似乎在哪里看都过这个名字,就百度之,知道是契诃夫的短篇,又意识到自己买过他的书,于是翻出了这本买了几个月终于可以见到光明的书。再次拿起这本书就是这几天放暑假,电子书悲剧的坏了,就着手解决那些囤积的书。虽然一直没有重视,但两个下午在空调房里读完这本书感觉真的很惬意。

说回内容,20个短篇有3个是在小学中学课本里学过的:The Man in a Case,A Chameleon&Vanka。分别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变色龙和万卡。其实现在回想,语文教材选择的材料都很经典,但自己的逆反心理或者是当时年纪小让自己对那些经典视而不见。重温感觉还不错。

Light是篇幅最长的一篇,讲到了一位年轻人觉得人生meaningless,insignificant而年长的人讲到了自己的经历,当然结局是年轻人并没有被说服。年长人举得例子让人很惆怅,可以展开慢慢体会。印象很深的句子是Where there is reasonbleness there is coldness.

At Summer Villa ,Joy&The Wreached Boy是happy ending 也是讽刺很厉害的,但总觉得契诃夫的讽刺很温情,不像鲁迅先生那么鲜血淋淋。

Kashtanka讲的是狗,是很有特色的一篇,有不少以狗为第一人称的描述。我想吐槽的是,唉 名字是我的硬伤,超过4个名字就容易混乱,而且俄语的名字确实很长,感觉像是日语的罗马字一样,阴影啊。

Misery&Sorrow 看这两个名字我就想把他们放在一起说,Sorrow讲的是人生转瞬即逝,明明觉得才刚结婚,结果男主人公就开始喝酒,一直在醉晕晕的状态下过了40年,老伴病了,在冰天雪地里送老伴上医院的时候才醒悟。我到现在成人了才发现时间是加速过的,有时候真的很无力,看到时间流逝。Misery让我想起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不要说没有打开心扉,而是打开心扉的时候没有人听或是没听清,人都擅长倾诉,但要学会倾听。前几天看的小说也是,杀人只是因为没人在,有人在,有人倾听了可以避免很多悲剧,为什么人会越来越孤独。

契诃夫写了一些有关女性定位,家庭关系思考的文章。Ionitch Verotcha Betrothed The two Volodyas&Anna on the Neck.最后一个是说一个单纯的女孩为了摆脱贫苦嫁给了大她很多岁无趣的男人,刚开始她惧怕丈夫的权威,后来在party上她大放光彩,然后很俗套的演变成了vanity fair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父亲,是个塑造得不错的形象。

最后A Joke或许可以说是青春吧,个人青春不同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看到结尾至少会心一笑了。

其他还有几篇但没给我留下多少印象,里面很多关于情境的描写,总让我想到安娜卡列琳娜,才发现对俄国的了解确实太少,不知道这个英文版是翻译的还是怎样,但真的很流畅。不像是二次创作。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契诃夫短篇小说选》读后记

买这本选集的时候还附带了一本英文版,书里一共选了契诃夫的短篇二十则,这些短篇都那么有意思,我只是假期的每天晚上拿出来放在台灯下读上一篇,很多次,我为这位短篇巨匠用词和叙述的精准在心里叫好。

在这二十多篇中,比如《变色龙》《万卡》等,小学时就被选在了语文课本中,那么多年过去我回来问周围的同学,大家都还有印象,这也看得出经典之所以经典。后来,我在读本科时,也曾在图书馆里借过两次契诃夫的短篇集,但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因为什么都没有读完、没有留下些想法。

这册书的书纸不硬,柔软地都有了韧性,翻开书会有书香,几次我都会趴在纸张上闻一下,这是个癖好吗?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翻开的书很好闻,让人感觉安静、饱满。

小说中有太多的讽刺,今天我重新翻看时竟不自主得拿去和鲁迅去比,像《故乡》的那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无力感,在读契诃夫时,也会有,只是契诃夫把这种感觉放藏的更深,故事是那么的顺理成章,等霎那间揭露生活的伤疤,你的悲伤也会更深、更难忘。

《灯火》的篇幅挺长,作者夜里听一个醉了酒的叫阿纳尼耶夫的人狂侃生活和爱情,很明显这个醉汉是个有了过去的人,在散发着烈酒味的句子里,为我们解密真谛,我入了戏,不住地在心里嘀咕:不就是这样吗,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他说 “…要是一个心情忧郁的人单独面对大海或面对什么他认为是很宏大的风景,不知为什么总会使他在忧伤中产生一种想法,他会在无声无息中活着和死去…”。但也许“过来人”总爱发牢骚,“…每个人的思想也是像这样的杂乱无序,顺着一条线路在黑暗中伸向某一个目标,没有照亮什么,也没有让黑夜明亮起来,便消失在什么地方了--远远地跟着年华一齐老去…”,又或许年轻我们真的没办法理解,“是的,这世界上什么都弄不明白”,路上什么风景,我们总爱自己去看一看才心安理得。

《变色龙》写出的那种讽刺赶脚,是深入人心的,只那贴切的题目就会让人过目不忘,好多次我拿这词对别人甩来甩去,不管是玩笑还是真事,再合适不过了。平常阅读,我有一个小的习惯,在繁多华丽的辞藻中,我总是太多关注那些比喻,贴切、生动的比喻,而这个变色龙肯定算我感兴趣中的一个。不过,生活中能变这么快的人不是孙猴子附体就是一朵奇葩。

《玩笑》是我钟爱的一篇,契诃夫很清楚是什么把人刺痛,当他写“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难抑住的悲伤涌在心头,让我觉得所有美好一瞬幻灭。你说,那么些故事,怎么非得回想起来才会觉得美呢?

小万卡的境遇真让人可怜,我想象着这个瘦小的孩子佝腰跪在长凳旁,黑乎乎小手握着笔一边哭一边给远方的爷爷写信。九岁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奢望,那些在他小小脑袋里和爷爷在一起的甜美的回忆,听起来真像是最美的事了。契诃夫似乎对时间的把握有种偏好,有时会把时间的轴线拉长,仿佛真的在着重告诉读者,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好或者不好,故事都已然成为了故事。《药内奇》的故事,契诃夫讲起来是那样随意,像是满肚子故事中不经意抽出来给大家解闷,另一篇《带小狗的女人》也有这样的意思,那几天夜里我安静听上一个这样平平淡淡的故事,然后躺被窝睡觉。

在《带小狗的女人》中,有段爆发性的文字又像是作者在表明态度,“…无用的事情和老生常谈占用了一个人最好的时光、最好的精力,到头来只有一种狭隘平庸的生活,一种荒唐无聊的东西,好像是待在疯人院或犯人劳动队里似的,想走走不开,想逃逃不脱!”可是平平淡淡才是真不是吗,惊喜永远都只是佐料,我们永远都倾向于安安稳稳的生命,纵使我们总在说要去做些意义非凡的事来,谁也不想狭隘,但我们不也是总在回忆里看见美的东西吗!

《美女》这篇,契诃夫对美女的形容是带有淡淡的哀愁的,也正是这一缕忧愁让我突然感觉契诃夫在“调戏”所有人,“…他那虚胖的、难看的、因为失眠与旅程颠簸而显得憔悴和疲惫的脸孔,却表现出了一种柔情与深深的忧郁,似乎他在这个美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幸福,自己的清醒,纯洁,自己的妻子、儿女,似乎是在懊悔,是全身心地意识到,这个美女不属于他,意识到他这样一个未老先衰、行动迟钝、脸孔虚胖的人,距离普通人和旅客的幸福,已经像天空一样的遥远了。” 唉,美女也不是我的菜!

人总是很孤独,特别是难过的时候。

《苦恼》里,连作者也在呼喊“我向谁去诉说我的痛苦?”。马车夫姚纳多么愁苦,“…要是姚纳德胸膛裂开,从中流出苦恼,那么,这苦恼像是能把整个世界都会淹没的,但这苦恼却偏偏不被人看见。这苦恼装进了一个渺小的躯壳里,甚至白天举了火把都看不见…”。人长大了,渐渐学会了承受,你不懂的,生活总会以伤疤的形式告诉你,无形的伤疤,你隐忍着,只排着队等时间来救赎你。

我有时候也很孤独,给个肩膀、怀抱,你也算是我的有情人了。

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的》提到对契诃夫的喜爱,这种感情甚至成了家里的“家风”,契诃夫四十多年的生命流淌出的是美丽而永恒的思想,也给我难忘。

前言有一段话,高尔基曾说“我们读安东.契诃夫的小说时会有这样一种印象:仿佛在一个悒郁的晚秋的日子里,空气十分明净,光秃的树木,窄小的房屋和带灰色的人都显得轮廓分明。一切都是奇怪地孤寂的,静止的,无力的……他的心灵跟秋天的太阳一样,用一种残酷无情的光明照亮了那些坍塌的道路,曲折的街道,窄小潮湿的房屋,在那里面一些渺小可怜的人给倦怠和懒惰闷得透不过气来…… ”,特别贴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