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激情年代读后感精选

激情年代读后感精选

《激情年代》是一本由罗志田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3-5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情年代》读后感(一):前人演绎,后人书写

读历史,印证了那句“常读常新”,每每接触,总能有新发现。对于“五四运动”,几乎人人皆知,而且,认知还比较接近固化了,无论是其意义还是影响。如今读过罗志田的这本《激情年代》,不禁发现,过往对五四的认识还是太过于局限了,仅仅是人家说是这样,哦,那就肯定是这样。

对事物片面的认识,是人类最容易进入的误区。看到罗志田笔下的五四,方才发现,虽然那是一股不可逆的时代潮流,但总体趋势之下,还有很多方向不一、速度不同的细节。或许,当时的情况绝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整齐一致,而且,其影响及结果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一路向上。 书中对于五四的认识,绝不仅仅限于1919年5月4日那一天,当然,罗志田也指出,实际上人们说起五四,往往就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便是1919年的五四,广义的则包含了前后跨度达到十几年的文化运动。最为奇妙的是,大家潜移默化地将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五四糅合到一处了,说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包含了两种含义。 身处时代变化之中,能够意识到这种变化的往往只有少数人。现在人人口中都能说出的“国家”和“社会”,是在何时出现的,又有几人明白到底什么是国家,什么是社会。可曾想过,百年前的新学堂里,老师对这样的新词讲了一个星期,也没有讲清楚“社会”的概念。那现在能不能讲清楚呢? 书中阐明了学生运动与文化运动的关系,我们看待五四,绝不能单独摘出来看,而要放到前后的整个历史环境之中来看。诚如罗志田所说,学生运动就是新文化运动所孕育出来的,五四运动又推进和改写了新文化运动,相辅相成。 书中说到了一个之前未曾见到却确实存在的词——整理国故。在民主和科学这两条道路之外之外,还有这一条道路,倒是之前未曾见人说过,作者在书中也列举了实例。虽然陈独秀强烈反对整理国故,但终究阻挡不了这样的步伐,这也是一种进步的步伐,只是身处其中,有些人看不到。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整理国故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唯一未衰落的部分,想来还挺讽刺。在五四时代激烈反传统的革命性进程中,最不显激进的整理国故反而就行,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其反讽意味甚强。这就是改革与保守的前进之别,一边是巨变,一边是渐变。火,一下子燃烧太猛烈,与缓慢持续的燃烧,最终呈现出来的面貌是截然不同的。 书中还写到梁漱溟在1930年描述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当时梁漱溟观察到的是首都北京的变化,城市和村镇的转变却可能才刚刚起步。城市的五四和村镇的五四,后者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五四的研究应当更加广泛。倒是想起有位朋友吐槽最近十年国内房价涨速过快,是最近这些年的政策影响。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最近十年才开始房价大涨的,2009年的热播剧《蜗居》,原作小说写与2007年,也就是说,至少在07年之前,上海的房价就呈现高位飙升。只不过,是最近这十年间,才渐渐扩散到全国范围,呈现出明显地增长势头。 历史,总是由前人来演绎,后人来书写,尽管一旦写于纸上,就注定了无法百分百还原,但只要放下偏见,以多重视角来接近那个时间,总能接近那个真相。

《激情年代》读后感(二):再识五四

上个月刚过完五四青年节,虽然是在中学里过的,但也挺重视的,学校专门弄了个五四汇演,每个班都要上台表演节目,展示青年的风采。虽然五四运动距今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但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五四精神,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当学习五四精神,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五四运动一般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字面义言,五四特指1919年那次以学生为主的运动;然而通常说到“五四”,大约都会往前后各推移几年,是所谓“广义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相似。但现在,我们几乎都没有刻意去区分它,经常都是混用,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妥之处。 有关五四运动的著作,最有名的应该算是周策纵先生写的《五四运动史》,不仅详细地讲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及经过,还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而本书是对五四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五四中具体内容的讲述,对五四运动在何种程度上书写了历史、影响了后人等方面进行剖析,回归五四运动本身,重新理解和认识五四运动的矛盾、冲突。 本书作者罗志田,早有耳闻,现今终于能读上他写的书,非常荣幸。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名的著作有、《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中国的近代:大国的历史转身》、《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等。喜欢中国近代史或者文化史的小伙伴都可以去找来读一读。 本书的开篇就带着我们把“天下”的视角带回历史叙述,讲述五四运动发生时,“国家”和“社会”两种概念的出现,但对这两种概念的认识并不清楚,很模糊,所以有必要把“天下”的视角带回历史叙述,以增进我们对五四运动及其所在时代的理解和认识。然后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看五四运动,注重时空的互动以及五四的人和事的反复考察。然后再从社会层面去看五四,讲述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让我们对五四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最后对五四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五四的内涵。 本书其实是作者论文的合计,然后稍微修改拼凑而成,既系统又零散,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五四。

《激情年代》读后感(三):《激情年代:五四再认识》:那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五四”

我对于五四的熟悉是因为读过的历史书,然后是那些经历过或推动过五四的文人和学者。但是具体来说,五四如何,它在我知识里只是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不如那些文人和文章来得真切。罗志田的《激情年代:五四再认识》初衷就是对“五四”更为近距离、多角度的观察,同时,也提供读者一个再认识五四的机会。

这本书并非是作者专门写成的,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论文集子,另一部分,是为了凑成一个集子,而增加的“新解”,为了让这本书看起来有脉络和完整一些。但是作者自己也知道,这本书还是比较松散的。而对于一些熟悉罗志田的读者来说,是把吃过的饭再吃了一遍。幸好,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全新的。

这本书的基本观点出于“五四”本身是内涵丰富的,甚至它看似自然的广狭两义的用法也颇可玩味。在书中,好几次都提及了五四的广狭两义,狭义是特指1919年的那次学生运动,广义是将这一年前后推移,约等于“新文化运动”。而有趣的是,人们使用时对此并不细分,但大家都能区分。这点也可说明,人们对五四的认识是有些“稀里糊涂”的,而这种“稀里糊涂”不仅是后人,时人也是。因此,对五四的认识和研究就是这点有趣了。

因为“稀里糊涂”,所以一旦看到自己哪里糊涂,即明白自己原来一直在某个点上“想当然”,就是看这本书愉悦的地方了。本书共有九章,外加一个引论。从内容上看,第一第二章是比较宏观的,大概都是在强调五四的丰富性和一些值得辨析的定性问题;之后的章节变得具体,是针对五四中的某点探究,例如“文学革命”、“五四学生运动的前一年”、“‘问题与主义’之争”、“陈独秀与《新青年》”等,它们被按照时间先后来排布。

在强调五四的丰富性上,作者借用“体相和个性”和“复调”来谈,前者可以理解为“整体与局部”,后者可以说是“多视角、多立场”。依此,作者提出了许多值得辨析的问题,比如“五四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表现的,更多是延续还是突破”、“新文化运动究竟是一个西潮冲击下的反应,还是一个更多带有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中对于时局的还原让读者刷新知识。比如当时难以说清楚的“国家”、“社会”、“民主”、“文学”、“文化”,这些词的流行可以说不同的群体又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都在使用,也成为了五四时期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再比如学生运动,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到了“学生自己也产生出‘学生万能’的观念”,这值得警惕;再比如,“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真实功绩其实不多,“新文化运动真正改变历史的地方,是我们正在使用的白话文”,而两位先生的出场,其实在1919年,且还在进行中,“白话文”的伟大被我们淡忘了;再比如,二三十年代文言小说的销售量并不在白话小说之下,“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群是处于大众与精英之间的边缘读书人”;五四是感性的并非理性的……

如此,我们对于五四的那些不自知的错误认识在阅读中被一一排除,但是对于五四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实则遥遥无期。那些历史的亲历者都看不清的,后来者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以及过去的史实,又该如何看清历史呢?答案不必纠结于是否看清,而是能否找到新的角度和视角去看,这样,对历史的新的认识也就出现了,这是快乐的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