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000字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000字

《托尔斯泰传》是一本由[奥] 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一):“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称赞“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并认为托尔斯泰的墓远远超过法国君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二):脑补朗诵腔

也不知当年为什么买了这本小书,如今也放入了拟处理掉的名单里,想想又颇可惜,还是救出来翻翻再卖。茨威格的短篇小说从中学起就陆陆续续读过,大学时读过《玛丽斯图亚特传》,前不久还听完了《人类群星闪耀时》。至于托尔斯泰,我只看过《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和《战争与和平》的英剧,没有真正读过他的小说(貌似我就没读过俄国的任何一部小说),也不了解他的任何生平。从影视剧里并不能看出任何厉害之处,就是讲的变革时代的家国故事,可能还是要读小说本身才能体会吧。 传记也不是严格的传记,因为没有从小时候讲到成年到逝世,而且跳跃地讲作者关注的那些部分。 叙述中有很多和同时代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比较,他说托尔斯泰并非天才式的作家,会为了写作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很多相关人士,读者常常会觉得他的小说就是真是发生的事。还讲到人生的后三十年,托尔斯泰反思自己的艺术人生,认为艺术作品应能成为道德的标杆,而这反而使他的作品失去了艺术性。讲到了托尔斯泰一生和死亡、和自我探寻的关系。以及找不到人生意义而转向宗教怀抱无果后,转而奔向了无产阶级,去找寻那种“如此愉快而忍受如此悲惨的生活”的信仰。托翁的人生最后几年过得十分割裂,他既想像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那样去生活,又被财产亲人和媒体崇拜者所累无法脱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离家出走的他病死在一个偏僻车站的小屋子里。 笔风还是茨威格一贯的华丽,读的时候自动脑补出大明宫词旁白那样的朗诵方式。然而到后面我都是跳着看的,没有基础了解读起来实在是有点难以专注,只觉得眼睛里进了一堆大词大句,根本没多少进了脑子。茨威格还是比较适合中学时候的我读,我想我再也不想读茨威格了。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三):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在于他天才艺术家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海量印数,而在于他的小说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正如他所说,思想和力量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而人心得救,世界才可得救。 罗曼·罗兰、茨威格都争着给他树碑立传,他爱《圣经》,爱所罗门,爱印度佛陀。他崇尚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不断实践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他真诚的内心,纯洁的感情,清澈见底。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人情味和同情心,他缜密的思想清晰的目光奔放的感情,他残忍冷峻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叩问和自我批判的激情……“撕下一切假面具”,用行动赎罪,这让他的生命元气充盈至今。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 托尔斯泰多次出国,看到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他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大学期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有浓厚的兴趣。1863~1869年,他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宣扬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富于独创性,很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社会的各种罪恶。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在整个俄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中,《战争与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它刚一面世,便令欧洲和全世界的读者感到新奇、震撼。人们既津津乐道于小说中的人与事,也为小说所体现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所倾倒。《战争与和平》构成了俄国小说乃至整个俄国文学崛起的标杆。 在数以千计的文学名著中,《战争与和平》这部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无疑是我们最该读的那几本书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柴科夫斯基、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化最杰出的两个人物。柴科夫斯基曾在日记里这样记述道:“我从来不曾这样子感动过,为的是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倾听我第一部四重奏的行板时,他竟然哭了。” 1891年之后,托尔斯泰放弃了著作权,因为他觉得,版权交易是他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托尔斯泰是俄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是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片美意。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罗斯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德莱塞、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世间最美丽的坟墓》写道:“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快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政论性的论文占大多数,其写作始于青年时代。60至70年代写过关于教育问题和关于萨马拉饥荒的论文。最有意义的是世界观激变以后的文章。《教条神学研究》(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教会和政府》(1885~1886)等,揭露官方教会是“有产者政权”的婢女,并宣传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1882~1886)、《天国在您心中》(1890~1893)和《当代的奴隶制》(1899~1900)等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实即奴隶制,而工厂奴隶制是土地奴隶制的直接后果;国家是保卫有产者并压迫人民的工具;私有制则是“战争、死刑、法庭、奢侈、淫荡、凶杀和使人毁灭”的万恶之源。在90年代初俄国许多省份受灾时,他写了《论饥荒》(1891)、《可怕的问题》(1891)和《饥荒抑或不是饥荒》(1898),指出当时饥荒的严重性,并断言“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我们吃得太饱”,应该“从人民的脖子上爬下来”,把土地等归还他们。在1905年革命的时期,他宣称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士”,写了《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在《关于莫斯科的调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论俄国革命的意义》(1906)和《究竟该怎么办?》(1906)等文中还陈述城市下层的贫困境况和工人的沉重劳动。此外还有一些反对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文章。这些论文否定一切国家暴力,倡导人们的团结、爱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