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月下小景》读后感100字

《月下小景》读后感100字

《月下小景》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9-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下小景》读后感(一):很浪漫的想象力

亚马逊上面沈从文文集打折,就入了。

对沈从文的了解,就只有边城和红楼梦(真的是羞愧),作为一个湖南妹子至今没有去过湘西,也蛮遗憾的。

沈大师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不用说了,沈大师笔下的女人都有着神奇的能力,他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尊重女人的吧!光是这一点,就非常非常不错了。

这一本书很适合睡前读,篇幅不长,亦能养心舒神!

《月下小景》读后感(二):扇陀

一个美艳脱俗不可方物的女人,又拥有无边的智慧,为着证明女人的能耐而站出来要降服那仙人。美丽的不仅仅是故事,在故事中加入的各种物品,材料的名称也着实有着由来,“凤翼排箫,碧玉吹箫,吹时发音,各如凤嚖“,文字清隽优美,意蕴让人回味。文中修行半生的仙人,因着欲望而落入深渊。所有的形相,皆为虚妄,所有的智慧,若不克制内心弱点,都不敌”欲望“二字,只有清减欲望,智慧才能释放无穷力量。面对得来的太容易的美好,反而要克制妄念,探究真相,太轻易的美好往往是一个丑恶陷阱的开端,故事如此,现实莫不如此?

《月下小景》读后感(三):看这本书想到的。

整理书架的时候发现一张纸,写的是在山里支教的时候和程叔以及一群孩子去山上一个叫老蒋的地方,那里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人家,住着一对夫妇,还是只有一个老先生?在山的最深处,典型的南方建筑,有天井的房子,梁被火熏的黝黑。去山上的路上有破败的房子,没有人烟,满山的绿,李子树、葡萄藤、遍地的薄荷....程叔跟那家人还算熟悉,我们去他家喝了茶聊了天,我记得院子里好像养着鸡,他们是唯一没有跟着村里搬走的人家,当时我还想住在那么深的山里会不会很孤单,现在想来,他们或许是喜欢安静吧。喜欢薄荷的我好像摘了很多叶子回到山下,下山的时候,孩子们告诉我夏枯草是什么,跟着孩子们摘了很多回去煮茶喝,真是一个神奇的夏天,转眼间已过去快十年,想念那时候的我和那时候陪着我的孩子们。我也忘记十年前看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想起来的是在白兔的这次经历。大概是因为沈从文描写的乡村吧。

《月下小景》读后感(四):读《月下小景》后那些零散所想

沈先生淡淡的描述又带领着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为人类所疏忽、历史所遗忘的山寨。那些处于我们视线之外的地方总与神秘、封闭、质朴这些词联系,一如高中时读过的《边城》。所处于都市繁华喧嚣中的我对于触不可及的地方总怀有无比美好的情感,无以言喻。就好比我们总是与周围的人亲近着,却又时常向陌生人倾诉,寻求依靠一般。有时,距离的确很美,她将看不到的阴暗面隐藏,我们尚可用想象去填补空白。

月色的朦胧如烟如纱覆盖着我们,读完《月下小景》任感觉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傩佑与女孩,他们的世界美得让人不忍打扰。

初八的月亮淡凉如水,光辉比之十五月圆必然弱了几分,但这样的光线正好适合了我这位旁观者,也应了“小景”这二字,美好的东西大不必让它曝露与光线下。

当二人依偎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早已不必去追问他们是如何相遇又如何相爱的,青梅竹马怎样,一见钟情又怎样,我们看到他们幸福的叹息,这不就够了吗?何必追问沈先生这个故事为什么只有这样一段呢?

但凡牵涉到“生”与“死”的问题,必是要引来一阵喧闹,都认为是一等一的大事,沈先生却用一个“小景”将整件事勾勒了出来。在他的心中,生与死对于傩佑和女孩不再那么重要,一切都是平静的,没有遗憾,是他们幸福的延续,是一种日子结束,又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读《月下小景》总是暗自将它与《边城》比对,原谅我,只是觉得他们相似得很。名字中一样有“傩”的男主角,还都是唱歌圣手,一样深情的对歌,一样看似忧伤却让人道不出忧伤在哪儿的结局......后来才明白,不是故事相似,那是因为作者一直都没变。

回头看看自己读沈先生的文章也不少了,他的话语向来淡如水,不似其他作家的小说那样扣人心弦。我们总是不急不缓地翻页往下读沈先生的文字。那便是他的魅力吧。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他的一生甘于淡泊,清淡飘逸,为人为文皆是这般。

《月下小景》读后感(五):读 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我永远标记着但是永远没有彻底看完的书。在我肤浅的认识里,那是一个素淡,宁静的小村落,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怀着淡淡的忧伤。边城里的人们都遵从人性的最根本原则,人们恋爱是基于纯洁的天然的感情,而非世俗的门户标准。大儿子和二儿子同时爱上了船夫的孙女,大儿子随机离家出走,在下船途中堕水,二儿子不再考虑结婚……人的心思是简单的,人情关系却是剪不断的,翠翠本非恶意,她的任性也情有可原的,无奈这一家老小却被天作弄,而给人留下口实,可沦为孤雏的她却仍然有人照顾,而且是当年她母亲的追求者。人命就是这样,不打声招呼,说走就走。人也是悄声无息地从这世上消失,像游鱼钻水里一样。

在老船夫的嘴里“这都是天”,天意不可违,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养活的农民眼里,也许“顺天知命”才是最高的德性吧。

这里,你需要会开灶子,会生火,会磨米粉,会撑船,会看住小鸡,熟悉家禽家畜,这绝不是简单的功课。与自然打交道绝非易事。这里银行卡和LV的包包都分文不值,因为没有银行,没有商业文明,自然也不会有人认识它的价值。你要从零开始,保持一颗谦卑的心,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做自己不会做的事,一样样地学起。你要花一辈子来学习这些与自然打交道的技能。我常常在家杞人忧天,如果旅游在大洋里,来一场海啸,把我们的船抛到荒野,我们这船人恐怕没人可以活命。记得印尼来一场海啸就可以夺命4000人,并不是海啸如此可怕,而是人们并不知道怎么应对海啸和种种天灾。

这个“民俗作家”的文字让我想去湘西,想去贵州甚至和陕甘宁黄土高坡,这些土味的风俗都很美好。这篇《月下小景》,说的XX族的奇风异俗是男子只能和非处女结婚,因此这个“只能结婚不能恋爱”的风俗就造成了很多爱情悲剧。小说里的小情侣对话实在很做作,有很多离奇的比喻,让人联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谈到“唱山歌”,往往联想起“唱支山歌给党听”或者“张老三,我问你” 总之是些土了掉渣的大白话的歌词,但是这里的(云南?)的歌谣却比较精致,有起兴,有各种修辞,像所罗门的雅歌一样热烈而典雅,像莎剧的台词一样饶舌头。 尤其是在短篇《龙朱》里,歌人龙朱是个善于吟咏歌诗的美男子,当地年轻人谈情说爱唱山歌都要经由他的手笔修改或者加工,但是龙朱本人却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年轻男女当场自编自唱情歌对唱,声音回响在一座座山间。远隔着山对岸的情歌,让整个小村落都见证着欢天喜地的故事,爱情的结晶,何其美好!

再挑一篇最短的看吧,就挑中了这篇《小柏》,讲一个水手嫖妓的故事。水手感到快乐是因为生活不易,这也是逞一时之快。他和妓女不会再见。恐怕只有男性作家才会把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浪漫化,才会愿意特意去写它吧。有暗夜里的点点星火,有停泊的渡船,和岸边传来若有若无的甜腻的歌声,有银河一样的街市,混浊的黑水里泛着灯光的倒影。这样的景色恐怕我们只有掏点钞票在乌镇西塘才能再看到。这就类似我当年看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河也确实名声在外,秦淮河女人也令人向往,心心念念想去秦淮河,我只有童年时去过,长大了去南京就只去新街口金鹰百货这些地方了……家里的雨花石提醒我它们也在思乡。也许,在一个蝉声鸣鸣的夏夜,可以到河边走走,轻拂那晚风低垂的弱柳,遥望街灯明灭,倾听河水柔声低诉,感受绵长古风古韵,顺便再买几块雨花石,可是调查下来发现秦淮河只有在春节庙会的时候才会热闹一阵子,而且圈完游客的钱就没什么摊贩了。《金陵十三钗》也勾起了我对那些一起走进历史的烟尘里的人事物的思绪。至少马路边上摆个假人,放点后庭花之类的背景音乐也是好的!

今天的边城已经是个过度开发的旅游景点,且每到夏至未至常常发洪涝灾害,凤凰古城看外表大概还是黔东南更好点吧,张家界武陵源统统不会让我们感受到桃花源的气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