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读后感摘抄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读后感摘抄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是一本由[法]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 [法] 冉-弗朗索瓦·德·索维尔著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读后感(一):接二连三•第三卷

与第二卷十分近似的橘粉色封面,也就是加了黄颜色的粉红色,近乎肤色。我好像总是会关注书籍拿到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书封、图案、颜色、质感等等,是否一见钟情就在于第一眼的诸多细节中。

读了多尔多的著作,我在心中一点点积累着对于她的崇敬。作为法国家喻户晓的精神分析学家、儿童教育家和儿科医生,多尔多在精神分析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一个极其特殊的位置,遭受了诸多忽略与歧视,可谓命运多舛、毁誉参半。

1988年8月25日,多尔多与世长辞。在多尔多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普遍存在漠视、歧视儿童的年代,而多尔多坚持同尚不能说话的婴儿进行交流,这无异于不正常的“疯子”行径。真理的诞生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洗礼才能愈见其光辉,多尔多最终凭借她的这些成就,证明了其理论和实践的价值所在,成为“法国精神分析之母”。

“孩子是人类之父。”弗洛伊德这样说。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该理论:她的知识来自孩子,借由她,孩子治疗了他们自己。在这本书中,众多业内人士纷纷提出自己经手的疑难个案,多尔多都可以做到帮助他们找到并消除他们自身的阻抗,促使他们明确下一步该做些什么。不需要质疑她何以能够应对自如,她的底气来自于四十年间接待超过两万名儿童的从医经验。

她告诉我们:

“需要从儿童的成长角度去考虑孩子,并让成人对孩子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有信心。”

“一个孩子从他呱呱坠地起就是能使用语言工具的小家伙,他的一切难点,只要他能理解个中缘由,都可以朝着最有利其成长发育的方向得到解决”

“只要整个社会都没有意识到人们无意识里对儿童的拒绝,而不是从他出生开始,就把他当作一个成人对待,儿童事业就不会取得大的进步。”

多尔多完善的绘画疗法、胶泥游戏、鲜花娃娃以及象征支付等临床治疗技术以期发现儿童的潜意识。读她的著作,最深的感触不是掌握了几条方法去教育熊孩子,而是她的态度,那种笃定没有什么场面是无法扭转的驾轻就熟。多尔多说,“症状,就是诉求。”,每一个有需要精神分析的孩子都有“话”要说的!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读后感(二):《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

评价人数不足

[法] 弗朗索瓦兹·多尔多 [法] 冉-弗朗索瓦·德·索维尔扎克 编 / 2022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本系列的最后一卷,相比前两卷,本卷涉及的案例相对少,因而讲得更加细致。 本书涉及的主要案例有:强迫症症状、创伤、退行、结巴、恋物、精神病等。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退行: 一个小女孩天生只有一只胳膊,在学校时学习很好,思想品德却是0分,和其他的孩子关系很差,因此找到咨询师寻求帮助。咨询师和小女孩沟通后发现她的同学经常以她的身体残疾为由霸凌她,因此她为了保护自己才变得暴力易怒。对于不告诉妈妈理由,小女孩小声说:“嘘,别说出来,妈妈不知道。” 很令人惊讶对吧?因为她的父亲曾因被通缉离家三年,母亲因为不想孩子痛苦而没有告诉她残疾的真相,小女孩就一直以为妈妈不知道。后来,咨询师和母亲沟通过后,母亲痛苦万分,说早知道就不会让孩子上学了。但是小女孩却安慰她“没关系,我完全不需要另一只胳膊。”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在心智不成熟的童年时代,很多事不能因为怕孩子受到伤害就不告诉他,否则,他不知道如何面对事实。而且,以孩子对父母的爱,会让他为了避免冲突和给家长带来压力而选择不说,这是他们保护大人的方式。所以,大人需要更多的洞察孩子,提前解决问题,或者及时提供支持。 二、结巴: 一个十七岁的男孩说话结巴,咨询师和他沟通后得知:他在家时经常因为各种小事被他一事无成的父亲用皮带抽打。换言之,他在人格逐渐形成的青春期在家不能被有尊严的对待。 咨询师理解他对父亲的同情和惧怕,于是建议他可以不回击,但是要在父亲要抽打他时握住对方的拳头,对他说“你不应该打你的儿子,这样对我俩来说都很丢人。”但少年表示做不到,咨询师说“那么,在你能办到之前,我不会再见你了。如果你下不定决心,任何精神分析对你来说都是没用的。” 所幸后面少年还是做到了,当他们下次再见面时,少年已经不结巴了。 看完这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1、人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被尊重的,不然则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表征; 2、孩子对父母的同理心有可能会让他们停留在被害者的位置,大人需要时时自省,不能任由迁怒这种废物的行为伤害他人,孩子也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信心,解决问题。 3、即使是成年人,有时也会因为社恐、怕得罪人、怕麻烦而忍让一些实际让自己不爽的事。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不是当初那个没有经验和勇气的小孩子,应该要勇敢的表达出来,让该结束的内耗和关系结束。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案例,推荐心理学爱好者们读一读。说是儿童精神分析,可谁又不是从儿童过来的呢?每次看心理类书籍,就像是重走一遍人生的路。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读后感(三):大量儿童精神分析案例讨论,让每个人从中受益,提升分析技巧

想对于精神分析领域有着更深的了解,没有比有一个专业的指导者做出针对性的解答更有效的办法了。 在精神分析日常工作中,必然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可是很多专业人士却往往陷入自己的局限之中,往往因为与患者距离太过接近,甚至与患者的情绪融为一体,无法看到根本原因。而如果这时有着专业的指导,给出恰当的建议,必然能够让问题豁然开朗,能够得出更广阔的思路,能找到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理论了解更为通透,掌握方法更为精准。 这也是现在心理咨询领域都必然有着督导存在的意义所在,他不仅仅解决着心理咨询师自己内心的困惑,更是能够给出专业的指导,给出因为咨询师困在自己情景之中无法看到的真相。

弗朗索瓦斯·多尔多,法国家喻户晓的儿童医生和儿童精神分析,他曾和拉康共同创建了巴黎弗洛伊德学院,一生致力于为孩子做精神分析工作。 在15年的时间里,弗朗索瓦斯·多尔多都在主持着精神分析的讨论班,面向那些处于训练中的心理治疗家和精神分析家,共同分析着工作中所有碰到的困境,并给出相应的指导。 而这些讨论班中的案例以及相应的指导也被整理并出版,让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三卷本的《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从大量的案例分析之中了解精神分析领域理论联系实际的更多细节,通过这些讨论更好的进行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

这套书现在也与我们中国读者见面,也让我们可以通过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相关指导和建议,接受更好的精神分析训练。 在这套书的《儿童精神分析讨论单(第1卷)》之中,作者聚焦于精神分析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并给出解答。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孩子困扰的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解答更多是完善者儿童精神分析理论知识的部分。

比如有人提问,当孩子是父母的症状时,那么对于孩子和父母是要分开治疗,把父母转借给其他精神分析学家,还是共同面对孩子和父母的问题呢? 这就涉及到了儿童心理治疗逻辑本身,父母的问题往往通过孩子、投射到孩子身上,并干扰了孩子的成长,这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是父母在孩子身上重复着自己的过去。 这就是一种扭曲的亲子关系,因此儿童心理分析师就需要把父母和孩子分开,进行有效的切割,才能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当然,对于父母的问题,需要交给专门的咨询师去处理。儿童精神分析更应该是处理儿童的心理状况,如果这种情况是由父母引起的,那就要格外引起注意,这也是需要认真处理的一部分内容。

再比如,也有参与者提出问题,本来一个正常的孩子在另外一个孩子出生后开始退行,作为儿童分析师,需要怎样面对这种情境呢? 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案例,因此对于我们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多尔多分析这种情况更多来自于父母对于孩子的不理解,父母需要和分析师一起调整自己的观念,也需要让宝宝认识到现在的孩子并不会构成威胁,让孩子顺利跨过这一关。

在《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2卷)》之中呢?多尔多着重关注儿童精神分析之中的伦理问题。尊重孩子,并把孩子当作一个主体来分析,这就需要对于孩子有着更多的倾听,更多的关注,也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包括让孩子面对自己的痛苦和欲望,让孩子逐渐适应成长的过程。 在这一卷之中,又给出了哪些案例呢?作者从初始谈晤谈开始讲起,多尔多认为在儿童分析的初始交谈时,七岁以下的孩子必须父母陪同,而心理分析师在和父母交谈过程中,应该允许孩子自由活动,表达出自己的天性。

儿童心理分析师此时更应该再旁观察着孩子们的行动,而当孩子有着要交谈欲望的时候,开始正式的儿童心理分析前,同样还需要孩子象征性的付钱。这都是给孩子建立起一种让他们可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那么具体的过程,儿童心理分析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完全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精神分析师也会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但在这些挑战面前,多尔多都给出了相应的指导建议,帮助的精神分析师从容应对。 比如本书的案例之中就有着一种缄默症儿童,面对着这样一种完全无法提出问题的情况,分析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呢?多尔多对于这样的案例,提出了也要寻找一个准确的切入点,走进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案例中的孩子会点评自己的画,其实这就已经是一种“言说”,是在正常的沟通之中了,所以对于儿童心理分析学来说,并不仅仅语言构成沟通的根本,其他的很多方式都可以成为和患者沟通互动的媒介,比如指向某物、开灯或者关灯,比如画画、橡皮泥、用来撕的纸,精神分析师都要有着相应的洞察,接受着来自于孩子内心深处的诉求。 作为精神分析师,必然面临着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多尔多在这本书中给出的案例和相关建议都极具意义,往往能够在关键之处给出指点,提升儿童精神分析师的咨询技巧。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第3卷)》更侧重于对于孩子无意识和绘画的分析。在这一卷之中,多尔多遭遇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深入孩子们的无意识之中,寻找着一些更为根源性的心理动因,帮助儿童分析师更好的提升分析的能力,完善咨询技巧。 比如,在这本书中就对于孩子的创伤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书中的一个案例是三岁的女孩儿在成长过程中被照顾她的女仆虐待,这种虐待被父母发现并把女仆赶出了家门,但这种虐待却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孩子,让孩子表现出了施虐和受虐行为特征,有了暴力的倾向。 儿童精神分析师在面对这种情况,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呢?多尔多给出的建议是让孩子畅所欲言,分析师更要像母亲一样在场旁听,把孩子内心之中女仆给他的影响从他的身体中分离出来。

使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把它画下来,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游戏,让孩子与自己表达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时孩子也就慢慢的可以跨过曾经的心理错乱,可以更好的面对外部世界。 当然在心理分析之中,创伤并不仅包括虐待,生长中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是创伤的一部分,都有可能对于孩子带来影响,这些都是分析师需要面对的,要解决的问题。 孩子成长过程所面临的强迫性症状、退行、结巴、听不见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产生于心理动力,都是分析师工作的一部分,需要儿童精神分析师去工作。 对于任何一个想在精神分析领域有所成就的读者,这样一套《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是最珍贵的资料,帮助对学者们不断的提升着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让读到这本书的读者在儿童精神分析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