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人睿语1 - - -荣格的性格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哲人睿语1 - - -荣格的性格哲学》是一本由荣格 / 马斯洛 / 海德格尔 / 康德 / 阿德勒 / 迪卡尔著作,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2008-9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人睿语1 - - -荣格的性格哲学》读后感(一):完全是本欺世盗名的书

是在学校的书摊上买的。

看样子不像是盗版,不过,花了14元买的,感觉是占了便宜了。

前几页在睡前还是用心看了的,可是昨晚翻了下,就丢下了,心里来气,完全是骗人的书。

买的时候,书外面还包了层薄膜,当时也没打开来看,看作者是荣格的原著,刘姓的编译,书名是《荣格的性格哲学》,书上又贴着荣格的像,而我一直想看荣格的书,所以就买了,但昨晚仔细看了几页,才知道上了当。哪是什么“编译”,根本就是刘姓作者一人在杜撰,没有一点译的成份。

完全是作者借荣格的名卖自己写的东西,我自认为自己还是比较有素质的,但还是忍不住想说:无聊!

印象中荣格是没有谈性格方面的话题的。

至于作者所写的东西,粗略看一下,没劲,老早就不再看这些东西了,没深度,没自己的东西。

评了个较差,因为,不管怎样,老实说,书的设计还是不错的。

《哲人睿语1 - - -荣格的性格哲学》读后感(二):读到目前为止的感想

这本书是我在街上论斤称买回来的,当时买的时候也没有仔细翻,因为时候已经不早了。我对荣格的思想和学说比较感兴趣,毕竟他是弗洛伊德的大弟子,著名的心理学家。

这本书看到现在(讨论到外向思维型),主要有以下这些感觉:

1、理论部分篇幅较大,比较冗长,语言以逻辑复杂的长句为主,阅读起来很费力。不知道是不是图书质量有问题,错别字有点多,语言也有前后矛盾的情况。也许编者自身功力不足吧。

2、我比较喜欢在心理类书籍中多一些实例,结合实例分析,最好是具体一点的,例如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而不是泛泛的,像这本书一样。这样有更多的趣味性,毕竟我不是专业学心理的,主要还是想过阅读了解自己,了解人的性格有哪些特征,每种性格有哪些特点,怎样应付。总的来说,希望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对应性。

3、这本书读起来像一个大杂烩,理论过分晦涩,举例又太空泛,还有职场之道、夫妻相处之类的内容,叫人觉得别扭。

4、对于一些性格类型的分析总结还是比较到位的,这点做得很好。例如讨论外向思维型的部分。

毕竟这本书卖的便宜,不能苛求太有多高的质量,如果作为心理学的入门书籍,理论显得略高深了一点;若作为专业书籍,理论部分又像是硬凑的。总的来说,有点不伦不类,希望看完后有点新的看法。

《哲人睿语1 - - -荣格的性格哲学》读后感(三):一生都在认识真我的荣格

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荣格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还曾经学习汉字,把汉字当作可读的原型。他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甚至在纪念妻子爱玛的石头上,也用汉字刻着:她是我房屋的基石。而他所刻的最后一块石头上面有一个中国老人的头像,两边是银杏树的叶子,还有汉字刻成的“天人合一”。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荣格治疗过大量病人,他晚年回忆,他分析过的梦,总数不下八万.作为一位能够一直深入到他人灵魂深处的医生,许多曾经接受过荣格治疗的病人,后来虽然恢复了健康,却一直保留着对荣格的深刻记忆。 一位当事人回忆:在荣格应邀去耶鲁大学讲学之际, 此前,在英国,荣格已经习惯了在小礼堂那样的场合对听众演讲,这一次,他也向校方提出同样的要求. 但美国东道主的说法是:一开始,将安排他在一个大会堂作报告. 以后,如果听众减少,再改在小会堂. 东道主一再向荣格解释,不论访问者是谁,其地位和声望如何,都是这样安排的. 出乎东道主意料的是:第一次演讲时,大礼堂中的三千个座位,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空着的. 可以想象,荣格在空荡荡的礼堂中给大约七百名听众作报告时,其心情一定相当沮丧.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当他坚持第二场报告要改在小会堂进行时,校方却告诉他,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 听众对荣格的报告报之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报告结束后,主持报告会的一位教授的夫人邀请荣格去家中出席茶会.茶会上,她流着眼泪告诉荣格:“你的报告我没有听懂,但我却深受感动. 你的声音、你的举止、你讲话的方式感染了我. 我明白你所说的全是真理. 我无法控制自己,实在痛快极了。” 确实,在一些人眼中,荣格简直就像是一位圣人或“先知”。

荣格的世界性声誉:

1910年,荣格再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并出任国际精神分析学学会的终身主席,后来因为与弗洛伊德发生分歧而辞去这一职务。1932年,以其深邃的思想、不懈的写作和在自己领域中独树一帜的发现,获苏黎世城特别文学奖.1934年,创办并出任日内瓦国际心理治疗医学会主席.193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头衔.1938年,获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并成为英国皇家医学学会成员.1943年,成为瑞士科学院荣誉院士.1945年,荣格七十诞辰之际,获日内瓦大学荣誉博士头衔。尽管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声誉,荣格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

《哲人睿语1 - - -荣格的性格哲学》读后感(四):领先于他的时代的著名心理学家、自觉的灵荣格

荣格(Carl Jung是)一位观察敏锐、涉猎广泛的西方著名心理学家,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荣格阅读过大量有关中国宗教哲学文化的书籍。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荣格的一生都在认识真我,他曾有过以下一段话 “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荣格认为,人并非自己的主宰,而主要受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力量控制。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在一次的交谈之中,弗洛伊德说:“荣格,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永远不要放弃性的理论,我们要让它变成一种教条,一种不可撼动的堡垒”。但荣格对弗洛伊德的性的理论抱持著许多疑点,更无法认同“教条”及“堡垒”这样的字眼,彷佛要压下所有对性理论的怀疑,而这一切和科学判断扯不上关系,只是个人的权威的扩张罢了。荣格反对弗洛伊德将性欲视为唯一的心理动机,反对将无意识归结为个体无意识,并以之为出发点提出“原型——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认为梦不单代表做梦者过去的欲望,也是做梦者对未来憧憬的表现。荣格认为人类有些思维、情欲、知觉是与生俱来的,他以大多数人都怕黑和怕蛇为例,指出人类对某些特别事物会作出和自己的祖先同样的反应。他相信梦境跟宗教有关并强调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潜藏著一些以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记忆都难以解释的东西。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和往昔有关的,而且不单是个人的往昔,也和种族的往昔甚至和有机界的整个漫长进化过程有关。基于这点,荣格发现了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存在著一种共有的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他相信潜意识透过梦带给我们的智慧比实际意识的洞察力更优越。荣格用了一些特定的词汇来描述心灵的各个部分,包括意识(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在内。这些概念源自于他大量的临床观察经验。荣格概念中的心理图谱可划分成两个基本的区块: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又可以进一步地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这个词至今依然是讨论荣格心理学时使用最广泛的词汇。人类心灵的深度一如外在、“真实的”、集体意识的世界一样的客观真实。 心灵有四个层次:

一、个人意识(personal consciousness),或称日常的觉察; 也称自我,是人有意识的心智,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以及记忆的那部分。 二、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其之于个别心灵而言是独特的,但无法被察觉;由心灵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构成。 三、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心灵普遍存在的结构; 四、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价值与形式的文化世界。 人格中最深、最不易碰触到得层次。在荣格看来,如同我们每个人在个人潜意识里积累并存放所有个人记忆档案那样,同样人类集体作为一个种族,也在集体潜意识里存放着人类和前人类物种的经验。 荣格常提到,我深信,心灵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重要的科学....这是一门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势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一个吸引着我全部的研究兴趣,使我激动万分的问题是:在精神疾病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东西在作祟”?“甚至在正常人身上,性格分裂也完全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把人格分裂作为一个正常心理学问题,就完全拥有正当的理由. 在我看来,对上面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这种人根本没有真正的性格,他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是受外部环境和普遍期待所玩弄摆布的人。” 荣格曾于1935年在伦敦做关于分析心理学的公开演讲,当时与听众们进行讨论的时候,荣格讲述了这样一番话:古代人是极富智慧的人民,心理学可以向古代文明,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学到很多东西。 在荣格看来,能够表达中国这种独特原则的,就是“道”。在荣格的理解中,通过坐禅和沉思,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它会导致一种精神的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而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的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

荣格治疗过大量病人,他晚年回忆,他分析过的梦,总数不下八万。作为一位能够一直深入到他人灵魂深处的医生,许多曾经接受过荣格治疗的病人,后来虽然恢复了健康,却一直保留着对荣格的深刻记忆。有当事人回忆:在荣格应邀去耶鲁大学讲学,大礼堂已经座无虚席. 听众对荣格的报告报之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报告结束后,主持报告会的一位教授的夫人邀请荣格去家中出席茶会。茶会上,她流着眼泪告诉荣格:“你的报告我没有听懂,但我却深受感动. 你的声音、你的举止、你讲话的方式感染了我. 我明白你所说的全是真理. 我无法控制自己,实在痛快极了。” 在一些人眼中,荣格简直就像是一位圣人或“先知”。 在爱滋病流行、弗洛伊德的理论事实上宣告破产后,心理学界有人评价说:”荣格的工作囊括了如此众多和如此不同的兴趣领域,他所产生的影响,迄今只能说刚刚开始。今天,人们对荣格的兴趣正越来越浓厚,特别在年轻一代中更是如此.与此相应的是:他的影响的日益增长,迄今也只能说仍然处在早期阶段;从现在起,三十年之后,我们可能会用完全不同的话语来讨论他的工作和他的着作.也就是说,荣格是如此领先于他的时代,以至今天人们也只能逐渐地追赶他的种种发现”。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 )生前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他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平民风度”,而仅仅在精神上显得是一位“巨人”或“贵族”。“他跟所有的人谈话都坦率自然,毫不装腔作势,不管对方是名人还是中学生.他十分民主,一点也不拿架子和自认为了不起……凡是与荣格有过私人接触的人,事后都提到他具有开朗的心情和无与伦比的幽默感. 他的眼睛愉快地闪动,不时发出开心的、富于感染力的笑声. 他自己风趣健谈,又能专心听别人谈话,从来不显得匆忙,从来不显得心不在焉. 在谈话过程中,他对问题的把握灵活变通,表达简练准确,能够容忍和接受不同的意见。” 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荣格著作极丰,主要著作有《潜意识心理学》(1912年)、《心理类型学》 》(Psychological types or the psychology of individuation,1921年)、《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年)、《回忆、梦、反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1965年)、《答約伯》、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语实践》(Analytical psychology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人及其象征》(Man and his symbols)、

《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The spirit in man art and literature) 等,他的全集共19卷,其中卷6至卷9是他理论体系的主干,是包括心理类型、心理结构与动力,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