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荣格心理学入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荣格心理学入门》经典读后感有感

《荣格心理学入门》是一本由[日]河合隼雄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一):值得一读再读

《荣格心理学入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我大概也是到了荣格所说的人生后半段不得不面对内心世界的时刻了吧。心理学自有一套话语体系,没有接触过的人会觉得玄妙高深难理解。所以小白没直接读原著悟原理,从别人咀嚼过消化过的入手。 荣格的思想贯穿着对立统合的哲学思维。开创性的理论体系,以身试法(道法)的勇气,兼蓄并包的大气,确实是宗师大家级的人物。 有一些荣格提出的概念其实早已渗入我们的日常概念,比如内向,外向,人格,情结…但每个概念都又不是我们日常所想象的那样,或者说不知道提出这样的概念是为了构建怎样的观点体系。 好消息是整合意识与无意识,开发弱势机能,自性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坏消息是发现阴影,直面阴影,发现情结,对决情结,内心原型的发展,每一步都很困难甚至危险,而且不会有人能教具体该怎么走。 #读书#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二):读书心得

先读了荣格的原著《心理类型》,再来读这本书,一些之前没弄清楚的地方豁然贯通了。对于已经掌握的内容,也是一次非常有亲和力的梳理过程。本书读起来很愉快、顺畅。

说几条有意思的。

原型:

1. 心灵反应与诱因不匹配,可探求是否与原型有关。(P113)

2. 古代的神话之所以不客观记述自然现象,是因为原初的集体无意识认为主客观不可分割。(P119)

3. 阴影原型是人没活出来的一部分,是意识难以认可的内容。(P123)

4.要小心被人格面具同化的危险性。就像Marcel Marceau的哑剧The Mask Maker (1959)一样,最后面具粘在脸上缺摘不下来,滑稽的面容下隐藏着痛苦的自己。(P23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Z4y1G7S6

意象:

1. 具象化。道理不一定有意象强烈。内心有威严恐怖的父亲像,社会上难以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相处。直接处理意象比讲道理更管用。(P141)

2. 集约化。一个意象可有多重意义。(P142)

3. 我认为象征是一种意象:是一种被用于创造内容、建构内容的意象。例如,象征可用于统合对立的心理类型,形成超越功能。(P157)这与个性化(自性的实现)大有关系。

梦:

1. 梦的类型分为:补偿、展望、逆补(通过贬低或僵硬)、描写、预告、反复。(P183)

2. 梦的分析要以梦为中心,做中心式的发散。而不是像自由联想那样链条式地发散。(P206)

自性:

1. 自性过于强大,以至于自性的伟大吞没了自我,主体容易丢失自我的价值。而如果自性的伟大转移给了自我,以至于自我膨胀,主体则会忘记了自性的存在,而找不到“意义”。(P264)

2. 荣格:“什么都好的东西往往很贵,而人格发展是最高价的东西。”(P268)

其它:

书中提到弗洛伊德的治疗是将滞留(retention)的能量发散出去。(P26)我觉得在生理学上或可理解为,某个神经回路处在紧张状态。回到那个神经回路,将其捋顺。

《荣格心理学入门》读后感(三):我终于跟自己和解了

我终于跟自己和解了。

我从小不爱说话、害羞、怕生,不招人喜欢。

我把自己不招人喜欢的原因认定为性格过于内向,不会说好听的话,胆子又小。

为了更招人喜欢,大学时期,我曾费力改变过,强迫自己像那些外向的女生一样说说笑笑。

只是,不管我怎么努力模仿,都没有得来我想要的结果,虽然也能和陌生人侃侃而谈,虽然也能说不少“漂亮话”,虽然也得到别人给的“会说话”的称赞。

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独处,喜欢一个人静静看书,喜欢跟固定的朋友谈天说地,不喜欢大场面,不喜欢应付式交往。

每次,跟不够熟悉的人交往后,回来就觉得好累。

我在一些心理书上看到说,害怕与人交往是因为内心有一个讨好模式。

而之所以有讨好模式,是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因为在跟父母相处时,孩子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主动选择了讨好模式。

这种说法,我很认同,觉得事情就是这样的,只是要走出“讨好模式”也挺难的,努力挣扎了好些年,还在这个模式里打转。

近日,看了一本《荣格心理学入门》,是日本精神分析师河合隼雄写的。

通过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所谓的内、外性格,最开始是荣格提出来的。

荣格关注到,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现象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为了方便研究,荣格提出了内、外向这两种类型,他是这样定义内、外向的:

“当某一个人的关注点、兴趣在于外界的事物和人,其特征表现为与这些的关系和依存性,这种人被称作是外向的。相反,另一种人的关注点在于内心的主观因素,则被称为内向的。”

作者认为,内、外向性格是天性的一部分,证据是能从小婴儿身上观察到内、外向的不同特质;而且不管男女还是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内、外向的存在。

书中还具体描述了内、外向性格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比如,内向的人,在新环境里总是显得不安和格格不入,他们喜欢熟悉的环境,在熟悉的环境里,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才干。

内向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会比较吃亏,因为很难和老师亲近起来,交朋友也比较难。

反之,外向的孩子,经常是自来熟、人来疯的,能自自然然与老师亲近,也能在老师面前积极表现自己。

长大后,外向的人也是擅长社交的典范,他们总能轻松自在地与人交往。

不过,外向的人在心理承受方面,会脆弱一些。相对而言,内向的人,虽然平时容易觉得自己这不行那不行,一幅很没自信的样子,但一旦认准了某件事,往往能坚持到底。

所以,很难说,内向、外向哪种更好。

“而且这两种性格不是以绝对的形式存在,通常一个人总有着两个不同的方面,一种表露在外,一种隐藏在其背后。”

在荣格心理学派中,把外在性格和内在性格,分别归类于意识和潜意识部分。

荣格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放在性格层面来说,就是不要过分压抑某一种性格,比如我自己,过分贬低自己天性里的内向性格,强迫自己朝外向性格转变。

这样的扭曲状态,必然造成内心的冲突,比如明明喜欢独处却强迫自己去社交。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因为精力被内在冲突消耗掉,就算没做什么事,也会觉得很累。

如果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发展为“精神衰弱症”——内向性格的人容易得的一种神经症。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说法时,我决定放过自己。

你呢?

你是什么性格?

你喜欢自己的性格吗?

在《荣格心理学入门》这本书里,作者除了介绍内、外向性格,还介绍了四种心理机能(不同的思维方式)、情结、个人和集体无意识、意象和象征、梦的分析、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自性。

这些内容,组成了荣格心理学派的整体框架。作者河合隼雄说,如果直接去读荣格的原著,可能会看不懂,所以,在他去荣格研究所学成归来后,就写了这本书,希望能通过对荣格心理学的简单梳理,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荣格心理学的桥。

所以,这本书特别适合对荣格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当然,也适合任何对内心世界感兴趣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