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摘抄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摘抄

《荣格与新时代》是一本由[澳] 大卫•戴西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一):荣格的正确打开方式

长久以来,荣格被列为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因为在过去的30年来,人们一直将荣格与新时代灵性运动联系在一起,然而,荣格与这场运动之间的关系却是很微妙的。新时代的支持者们尊崇荣格为奠基者,然而荣格派心理分析师却否认荣格与这场运动的联系。那么荣格与新时代究竟有什么关系?

对于这种矛盾的现象,作者戴西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新旧时代的交替期,人们渴望一位时代领袖,最初大家将这种期望给予了弗里德希•尼采,这个说过上帝已死的人,起初用自己新颖、憾人视听的学说博得了学术界的喜爱。然而,这之后他深受梅毒和精神病的困扰,人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位新的精神领袖,这之后荣格才成为了接替了尼采的位置。所以说,荣格只是尼采的替代品,并非是令人信服的时代领袖。

除去时代领袖这一身份,荣格本身也有很多被人诟病的地方。但是,根据作者的阐述,诸多的荣格理论只是被片面化、庸俗化的,对荣格理论的理解和误读。真正的荣格追求的是灵性,是本我的价值。虽然荣格本身有着明显的美国式庸俗,但这是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并不是荣格的理论本身庸俗。

综上所述,本书就是作者从自己理解的荣格理论出发,详细分析了荣格的精神分析论等理论,驳斥了各种庸俗化和片面式的荣格理论,对于喜欢研究荣格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参考资料。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二):新时代的幽灵 (文/苏菲)

新时代的幽灵

文/苏菲

没有人怀疑他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人们似乎对这个时代并没有清晰的体认,只是跌跌撞撞在其中奔走。《荣格与新时代》指证了这个时代的欢欣与匮乏,也使人在众神隐退、暗夜降临的大地上不致迷茫,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荣格在自传里说:“认识自己,就是通向认知上帝的旅程。”虽然上帝已死,但是作为有死的人和神圣性超越价值的联结不能断裂。

宗教本来正是这样一种“联结”,使不完整的人性绑定在神圣的神性之上,以此来使人意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创造出属己的世界和超越自我,得以抗拒虚无和个体的非理性膨胀。背负十字架的基督受难是人类宝贵的灵性体验。如若心灵深处丧失了对一体性的强烈渴望,人难免走向自我分裂;若如缺失了对苦难的悲悯和对意义的考量,社会也将处于危险的边缘。

显然要达成此一目的,单纯地依靠世俗科学远不能企及。对灵性的渴求,和个体存在的感觉一样,绝不能够麻木迟钝。否则所有的受苦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意识到了时代的焦灼,可是却茫然无绪,不知所措,被新时代的浪潮任意席卷而去。正如摩尔所述,相对于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现代理念来说,关照灵魂是更为重要,因为“关照灵魂是一种神圣的艺术”。(页132)

关照的艺术即是生存的艺术,解释学植根于时代的精神深处。《荣格与新时代》敏锐地把捉诸多关键论题,以日常的语言道来,让荣格来言说荣格。面向伟大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接近完整性和神圣的光芒,而不是背弃自己应选的道路。在康德看来,根本恶恰恰在于人违背了理性法则的道德律令,抛弃应尽的伦理责任就是远离上帝的恶魔和撒旦。

新时代文化拒斥痛苦的价值或受苦的意识,人们想要的是此世的喜悦,沉迷于瞬间绽放的快乐。天使远去,不再瞩目世间堆积如山的苦难,约伯的呼告成了旷野呼声,再无回应。没有灵性的救赎也就不可能超越苦难,那么最终的痛苦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只有谦卑地接受苦难与不完整性,才有可能真正地超越苦难。”(页50)

想象性地参与对于美好生活的建构无论怎样强调都是不为过的,运用梦想和积极想象促进个人成长。餐桌之上除了面包之外还应当有玫瑰花。人应当超越自己,新时代并不会给人更多,除非立于大地,召唤神性。

(作者:苏菲,转载请告知。欢迎约评!豆瓣:米娜的小生活 邮箱:2724218395@qq.com)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三):新时代是灵性消费主义吗?

作者:王雅

“‘新时代’赤裸裸地表达出人类的灵性饥渴。它强迫我们注意被西方宗教压抑和忽视的事物,最终却创造出一种灵性消费主义。”——在这本书的封皮上印着这一段话。

荣格吸引我,“新时代”也吸引我。我买了这本书。而当发现它是讲“新时代”如何误读了荣格这件事后,我就更有兴趣知道:1、那么荣格本是如何?2、新时代在作者眼中是什么?3、作为大概基本上算是新时代亚文化群的一员,我自己身上有没有发生作者所警戒的问题?

该书作者是一位荣格研究者,是澳大利亚人,大学教授,是学界人士。他在书中毫不留情地指出,新时代将荣格奉为圭臬完全是一种一厢情愿,荣格若在世当不会赞同新时代。他还同时认为,“主流”学界对荣格的忽视和拒斥同样是某种恐惧心理在作祟,同样是误读。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自认)用荣格思路来分析当下新时代现象的书。

读的过程中会让我想到上学时候背诵的“‘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这个人的思想“这句话。这本书中也有一个观点:荣格的理论不能和荣格这个人等同。

新时代究竟是什么?是否在当今的,在宗教之外的,乐观主义的灵性潮流都是新时代?还是其中一部分是新时代?我认为新时代显然是一个杂牌军,但作者认为这个杂牌军的构成成分中,共同点除了它们都是在现下出现之外,还有些别的。

我之前对罗杰斯只有欣赏和认同,而在这本书中,罗杰斯被叫做乐观主义。所以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检视:罗杰斯、我,是否是乐观主义?

如此多的兴趣点,促使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在该书作者眼中,新时代就是当下那些尊崇阴性、女神、母神力量,而不是统治了西方若干年之久的父权、阳性力量的,过分乐观的灵性主义。新时代忽而尊崇萨满教,忽而又研究占星学,忽而跟耶稣对话,忽而又练着瑜伽聊着禅。而它们之所以又会言必称荣格,是因为荣格身上那些貌似和它们相同的地方。然而荣格本人基本是科学主义的,又是保守的。

这本书还提到了我此前极为喜爱的《宝瓶同谋》和非常喜爱的《内在工作:梦、积极想象与个人成长》,而它对后者的批判简直到了体无完肤的地步。

我觉得,作者所指出的灵性消费主义确实存在,但这不是新时代灵性本身的问题,而是运用它们的人的问题。

新时代灵性确确实实是建立在实证、亲证的基础上的,但也确确实实有冒牌军参杂其中。可是当它处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确实有一部分,摇身一变成为了灵性消费主义,它们消费灵性,把灵性当作一个产业、一个生意,一种商品。问题是,在这个整体就是消费主义的社会里,那些“真东西”究竟要怎么传播?作者仅是提出了批判和呼吁而已。

我不是替灵性消费主义说话,对它,我不置可否,我仅说出我自己所观察到的。

当然我所理解的新时代,和该书作者所知指称的,未必是同一个。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是具有阅读价值,它将这个论题具体、完整而诚恳地阐述了。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四):永不凋零的蓝莲花--作为一千个人中一份子的我了解到的荣格

个人最初知道荣格这个名字,是在一些文学评论的书里。而且,书中多数是将荣格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应用在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里,所以,我倒是歪打正着,是先认同了荣格在科学方面的贡献(P132)~~,然后才了解到,他被新时代运动推上了风口浪尖,“被代言”那些他自己明确反对过的东西(⊙o⊙)…。

作者在书的开头反复提到“宝瓶时代”,我凑巧曾在另一本老书中看到过相关解释。简而言之,西方人认为从2000年起,之前算作“宝瓶时代”,人类整体处在蒙昧混乱状态(主要是受到了中世纪宗教的严厉控制);随后,人们将进入“双鱼时代”,开始注重科学和理性。从作者书中的各类引文来看,最晚的也未超过2000年,所以,在新时代的前提下,面对经历了“上帝之死”、努力想要从宗教世界走出又无法及时找到更有力度的精神领袖的西方人,重建破碎的精神信仰世界、踏上灵性之旅似乎就无比顺理成章了。

二百多页的书,内容实在太过丰富:尤其对于内心没有宗教从属、成型精神信仰的我来说--相信很多人也都是这样。没有皈依过宗教,所以,觉得自律方面总会处在放任散漫和矫枉过正的两极,缺乏对虔诚和怀疑之间的度的掌握;没有自己建立起来的成型精神信仰,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带着走,觉得道德是自我精神塑造追寻之路上的束缚,有时还会犯“先遇见的、看似有理的就贸然认同”的错误。

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具有上述两个毛病的人应该就能做到荣格所说的--先接受它们,再想办法。先知道自己病在哪里,总是好的。

我相信:每个人试图写下文字都是为了从中发现、确立并巩固自己的态度,没有人想让自己成为错的--这确保我们的思维不会停滞、并永远试图使之严密。结合作者书中的观点,荣格个人也是这样。他在进行着科学研究的同时,更试图为人们寻求一条追寻灵性的有效路径,尽管这条路上,他探索的也无比艰难,甚至在言语里有过含糊,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牌摆在大家面前--但书里指出,就算如此,荣格也不应是那些所谓的畅销书里被黑到一塌糊涂或者被粉到苏却是因为被误会了原意的倒霉形象(看到这里,觉得理智粉的书果然最靠谱~~),时代变化之后,荣格一些自己原来归纳出来却因为“名可名,非常名”而定义的一些事物名称也许会被我们选择性的扬弃,但荣格本人对灵性追求的秉持的宗教信仰般的态度就和市面上种种进过包装的成功学、励志鸡汤完全不同,前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追求灵性是出于要对精神灵魂进行收束、整理、疗愈、构造的负责态度(个人归纳),而且也正是等同于对宗教那种“一定要有所坚信和虔诚却不盲目”的态度才能提醒我们时刻谦卑追寻。如果放任新时代那些以荣格之名自我加冠的“导师”们“放松自我进行无意识的体验”的观点流毒,把自己不经思考的交给集体意识(尤其是染上“法西斯主义”等颜色的),不是出于道德选择,精神崩溃、作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是早晚的事,而且后两者现在普遍不过是鼓励人们更多地自我催眠认为自己具有神性、从而试图以懒惰的听从一些看似积极的建议为突破口,坚信为这种伪灵性课程和出版物买单会“物有所值”,达到消费主义最希望大家去做的,陷入对物质和权力的渴望(看到这里,已经点头到快头晕的我觉得以后就看到这类打折书就可以呵呵哒,然后省上一大笔银子和一大块书柜的空间了~~)。

追寻灵性自我,收获灵魂的完整,以之指引我们的人生。这是每个人意识中最基本的要求,就像人的基因组中会有显性或者隐性的遗传特征一样,不过是有些人表现的更急切,有些人还不自知就踏上了这条路罢了。

······

以上是我目前对本书阅后的一些感受的整理,在这里真的要代那些和我一样,既对荣格非常感兴趣、又无法自行筛选阅读卷帙浩繁的外文原版书的伙伴们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终于读到这样的好书,现在不晚~~

最后,从封面设计上说起,我个人把这个图案看作是一朵《蓝莲花》,它和那首歌里一样--“心中那自由(灵性)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荣格与新时代》读后感(五):上帝死亡之后

四五年前阅读过几本算是畅销书行列的灵性书籍,包括了《secret》以及张德芬女士的《遇上未知的自己》。当时的我对于灵性和新时代运动都毫无系统性的概念(其实时至至今也依然没有)。诚然不能把灵性运动同新时代运动划等号,否则应该会引起一堆灵性修行者的强烈抨击。但是毫无疑问新时代运动最为国内大众熟知的就是其灵性追求。

而对于当时阅读这类书籍后感觉并不是像很多读者所谓的鼓舞、救赎、重生,我甚至是很惊悚和担忧的读完,而从此之后就基本不看类似的书籍了,包括曾经下载了的《与神对话》(灵性修行的著名书籍)。我一直对此类书籍有一个仅仅代表我个人的不好印象,那就是:一本书虽然以拯救一个人作为它的最高价值,但绝对要恪守不能误导一个人的最低道德标准。

在我的思维观念里,此类书籍对于那些情绪困惑低落甚至崩溃的人来说,也许是救命良药。但是对于可能因为看完此书而一直吸取此类自我主义膨胀到通神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使人产生自我幻觉的罂粟。所以私以为此类书并不适合所有人,这并不是在抨击灵性追求,而是这些书籍的国内宣传总是打着本书拯救了无数人的心灵,全世界多少人都在看此书为噱头,这让我真的很担心会出现读过此类书籍而妄图拯救世界的中二少年,当然我也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荣格与新时代》是我最近阅读过比较推荐的一本书,虽然对于我这种对于心理学和新文化运动都没有系统概念的人来说,也许阅读起来有些费时(本人就是断断续续的读几页就停下来了)。但是此书确实给那些将荣格奉为新时代运动导师的人完完全全的呈现荣格的所有观点,也是在告诉这些人,也许你的荣格已经不是以前的荣格了,但是荣格还是那个荣格。

首先做一下对那些跟我一样的人做一下我自己对于新时代运动的理解。新时代运动简单说就是对于旧宗教中所压抑的包括个人、女神,性等方面的释放运动。他们认为保守的基督教和宗教文化价值观坍塌之后,天堂已经没有了一个父亲在关心我们,人们需要在自己的内在中寻找一个上帝。于是这场在自我心中寻求灵性通神的运动展开了。

本文第一章说了下荣格与新时代的关系,新时代运动将荣格奉为导师,但是却只继承了荣格的部分观点,还将它曲解而为我所用。荣格认为如果我们想要发展一个全然不同的自我,而这种发展则要求一定的纪律,需要做一些工作并付出努力,需要有出离心,需要反省及自我批评。这一过程需要两个阶段,第一步是启蒙到无意识状态,第二步是进入自性状态。而新时代运动者停留在第一阶段并反对更为成熟完整的灵性态度。从而造成了灵性自恋。

第二章为我们阐述了两个观点,及海洋灵性和完整性。海洋灵性是指灵性体验,就是抛弃我们现在的现实生活,像一滴水一样倘佯在海洋之中。但作者认为当你为海洋灵性所吸引的时候,新时代把这种状态赋予了强烈的乐观主义,而其实这些人正在面临着自我与我们对永恒的追求,与命运相冲突时所带来的肉身的受苦,而这种受苦的目的在于为生命和创造服务。对于荣格的完整性,有些类似我国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解,这种统一是一种高尚的统一,但新时代却只粗俗的看到了统一,不去解析其中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第三章作者做了一个类比,把荣格与路西法和尼采进行了一个对比。他认为对于传统宗教来说荣格和尼采都可以说是撒旦或者路西法(堕落天使),但是对于上帝已死,意义的缺失的问题,荣格显然认为不能采取尼采式的用人来代替上帝地位的诱惑,这样将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疯狂,所以荣格用了自性而不是自我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自性是具有强烈的客观性的。

文章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新时代中荣格学说的膨胀型爆发,这里提到了一位荣格学者希尔曼,希尔曼有一个关于英雄与龙的有趣论点,及屠杀英雄神话中的龙,意味着扼杀想象力,杀死了精神灵性,而这就是我们的道途和目标。

而接下来的最后两张主要介绍了荣格式的原教旨主义以及新时代运动的成就地美国的所谓美式扩展。关于后者我们从中看到所谓美国的伟大性的幻想,这里举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自我介绍的例子:惠特曼,一个美国人,一个狂野的人,一个宇宙。

本书的结论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灵性原型和物质之间的矛盾,也就是神与盖亚的矛盾。新时代就像盖亚女神的能量粗野爆发。而我们所有人都要小心谨慎的参与到盖亚的崛起中来,而不是任由流行文化中的剥削性和商业性力量去关注她。第二部分是自我与灵魂的关系上。两者必须要追求完整性,如果贪婪的自我将灵魂领域占为己有,就很可能走进新时代运动的误区中。而自性、“第三者”等才可以使二者达成和解。

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和阅读确实是很有挑战的,但如果你静下心来慢慢阅读,确实对于灵性追求,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对自我、自性、完整性等问题得到更多的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