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们何以不同》读后感1000字

《我们何以不同》读后感1000字

《我们何以不同》是一本由王芳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2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何以不同》读后感(一):阅读,是驱散无知阴霾的不二法门

人只有阅读,才会变得不同。 对于心理学的执念始于我和闺蜜对于微表情心理学的关注,后来是垂直入坑,从教材到细分的内容,只有想读的,没有不想了解的。而王芳老师的这本《我们何以不同》,读完内心的触动甚至超过了对新知识的了解。不得不说,“认识你自己”是一门永远也修不完的课程,而先认识到我们与他人不同的根源,似乎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不读荣格,你甚至都不知道什么叫做中年危机。没错,上有老下有小的客观现实压力并不是“中年危机”的真实来源,真正的中年危机是“繁华过后成一梦”的意义危机。 没想到吧,从现实上升到意义,危机的种类都变了,如果内心垮塌,是不是比现实的重担更可怕?然而你不去思考这种可怕,当你真的到了年龄,有了这种感触,除了醉生梦死,就是是他如无物,总之没办法面对。 我经常思索,如果工作不得不向下兼容,我是不是可以接受。上一份工作的师父说,“如果我到了五十岁去做保洁,我是绝对不会去的”,并不是职业上的歧视,而是背后有太多的内涵与熟悉环境的压力,就像是那位大声背诵英语文章的摩的司机曾经是教培机构的英语老师,有时你不得不打破这份滤镜,那我觉得我的底色就是不断的阅读,去改变我思想的落后性。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似乎有三件事是没有学过的:第一件谈恋爱,基本是自学成才;第二件是怎么做父母,很多人直接把父母怎么对待自己的方式拿过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第三件是怎么面对死亡,全社会对这件事讳莫如深。 这本书的结构将人格进行解析,第一第二部分数据偏多,第三部分则将一些重要的理论进行了讲解,你可以看到熟悉的弗洛伊德,可以看到近几年大火的《自卑与超越》中的阿德勒,可以看到荣格,以及许许多多的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心理学家。了解与理解似乎是很难统一在一本书里的,尤其是人格这个话题。但是《我们何以不同》做到了,在“看理想”中同时还有配套的音频课程,也可以找来听听,或许会有不同的体会。 是不是要二胎这样的问题,讨论度一直居高不下。为什么有时一个家庭里也能吵起来?“只要生下来就养得起”“一个孩子太孤单没有伴”“反正有人带只要生下来你们不用管”......类似的话熟不熟悉? 归根结底,这是两种不同的策略:讲究“短,平,快”以数量取胜,以结果为导向的快策略,和聚焦于过程,成长和发展的“慢策略”,后者寻求延迟满足,是长期规划者。如果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南辕北辙,自然最后的落脚点是合不上辙的。 心理学对于人的帮助并不仅仅是“心理咨询”这么简单,它是补上你内心空缺的一次绝佳机会,不要错过。

《我们何以不同》读后感(二):北师大心理学教授王芳深度解析人格心理学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知名度不亚于《出师表》的修身立志家训名篇《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谆谆教诲,不仅塑造了琅琊诸葛家族后世子孙志存高远的人生观与淡泊宁静的价值观,还从根基上树立和传承了诸葛亮高风亮节、忠贞不贰的处世态度和高尚人格等。

读完北师大心理学教授王芳所写的这本平装书《我们何以不同: 人格心理学40讲》,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大致属于大五人格模型中的高尽责性人格特质。

王芳认为,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与推迟立即奖励、遵循诸葛并达成目标的行为模式有关。

有序和专注是尽责性的核心,典型高尽责性的人还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自律且专注,做事富于条理,勤奋自制,深谋远虑,心胸开阔,谨言慎行,忠心耿耿,谦逊有礼,还具有超凡的意志力等。

在我看来,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和沃伦·巴菲特这对黄金搭档身上也有诸多尽责性人格特质,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不过,低尽责性的慵懒人士也可以通过日常小小的改变,获得对生活更多的掌控感。

普通人则可以通过寻找到与自身惯常行为方式相适配的环境,从而发挥自身人格优势。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大五人格模型的五个典型特质:

①以社交性和积极情绪为核心表现的外向性

②以消极情绪和情绪不稳定为核心表现的神经质

③以自我控制和计划秩序为核心表现的尽责性

④以善于共情和关系导向为核心表现的宜人性

⑤以智能上的好奇和经验上的开放为核心表现的开放性

与MBTI等性格测试相似,“大五人格测验”可以预测我们生理、情绪、职业成就、人际关系、智力创造等广泛领域的生活结果,让我们看见彼此稳定而持久的个体差异。

读完本书后,我发现我以前处过的对象既有时常令人惴惴不安的高神经质者,也有以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为一体的高暗黑人格者……˃̣̣̥᷄⌓˂̣̣̥᷅

《我们何以不同》读后感(三):认识你自己: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镌刻着一句有名的箴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哲学家们从这句话中提炼中“人性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认识别人不易,认识自己更难。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和别人有何不同?这些不同从何而来,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现在的我可能发生改变吗?这些问题,正是人格心理学的探索主题。

王芳老师是北师大心理学部教授,她在“看理想”APP上有一个热门音频课程——《致独特的你》,《我们何以不同:人格心理学40讲》这本书,就是以这个课程为基础整理改编而成的。

书中从星座、MBTI测试等话题说起,解析了大五人格模型,从生物学、社会学两条路径描述了人格特质的成因,剖析了不同人格在生活方式中的表现及影响,引领读者在由浅入深了解人格的过程中,逐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著名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说:“同样的火候令黄油融化,却让鸡蛋变硬”。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相同情境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人格特质的事实存在。

不过,作为人的内在特征,人格特质是没法像身高体重一样被清晰看见的,所以对人格特质的测量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书中的第一部分,就详细介绍了目前心理界公认最理想的人格描述模型——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模型认为人格存在五个基本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

“积极情绪”是外向性的核心特征,“消极情绪”是神经质的醒目标签,自我控制、善于共情、热爱新知识现新体验则分别是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的核心表现。

以“外向性”为例:这里的外向与内向并不是相反的,而是“外向性”的两端,极端外向和极端内向构成一个连续体。如果极端外向是5分、极端内向是1分,那么每个人这一特质的得分就处于1至5之间的某个点上。

除了展现普遍人相对健康和适应社会的大五人格模型,书中也详细介绍了代表人性阴暗面的三种暗黑人格:自命不凡的自恋型人格、腹黑算计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冲动冷酷的精神病态人格。

这三种暗黑人格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其共同特征是自我中心+擅长操纵+冷酷无情。在工作中,他们常是难搞的下属或狡猾的领导;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是麻烦的朋友或善变的恋人;在网络社会中,他们则可能是网络喷子或霸凌者。

书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剖析基因、进化、原生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解构了人格特质的形成原因,并特别指出,如果在生命最初的阶段,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与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就会让孩子获得“内心的一罐金子”。

对于任何人来说,这罐“内心的金子”都是比任何物质财富都要珍贵的礼物,它让人拥有表达关爱和享受亲密关系的能力,并可持续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从挫折中恢复的力量,而且它可以携带终生,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消失。

那么,如果父母没有能给到这罐金子,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注定贫瘠呢?书中告诉我们,人格特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者说“自我”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因为每个人永远都在“成为”的路上。

在第三部分中,读者会面对一系列的问题: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吗?要自由,还是要安全?做自己,还是做别人期待的自己?钱能买到幸福吗?你我眼中的世界缘何不同?人格可塑吗?……

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书中网罗了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及观点,从心理能量、心理冲突、心理需求、自我防御、家庭动力、集体潜意识等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也可以找到关于人生困惑的答案。

正如王芳老师所说,没有不焦虑的生活,只有不思考的人生。对于涉世未深、面临人生规划的年轻人,对于承受生活重压、想要释疑解惑的中年人,特别是对于希望给到孩子“内心的一罐金子”的父母,“认识你自己”永远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必修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