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睡美人》读后感锦集

《睡美人》读后感锦集

《睡美人》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睡美人》读后感(一):走进川端康成晚年作品

走进川端康成晚年作品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经典,《雪国》、《古都》、《湖》、《睡美人》、《伊豆的舞女》、《千只鹤》、《山音》等等,1968年他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日本首位获该奖的作家。

新感觉派注重从人的感官上去捕捉现实,并进行主观化处理。具有隐喻和意识流倾向,同时注重内在感受的表现。

作为川端康成晚年之作《睡美人》问世之后可谓褒贬不一,与以往作品并不相像。作者擅长用时间顺序描写主人公年近古稀之年的江口老人,到一家名为“睡美人之家”的地方,这家店专门是为丧失某些能力的老人而设的,主人公先后与六名服用特殊药物后而熟睡的年轻女子共处一室,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可能让读者有些许不舒服。

在那里江口完全可以突破内心的防线,看着眼前充满诱惑的熟睡女子,一探究竟。也许你能感受到腐朽的欲望与人伦道德的丧失,在这里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所作作为,想到自己的母亲。他在不断忏悔中醒悟。几次不同的人,心情是不同的,可以说从有好奇心到诱惑到吸引、麻木和厌倦。不同的体验让老人经历了几次不同的回忆。

我们从中能感受到老人对生命即将凋零的无力感,对美好事物的羡慕,小说在探索生死、母性等内心深处。

《湖》也是很另类的作品,湖,可以说是一面镜子,照进人心的镜子,主人公是个喜欢尾随年轻貌美女子的中年男子。看完可能会有些压抑,主人公有着对美的追求,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变态的冲动,他是孤独的,内心是痛苦的。给人一种极大的反差,我们都知道川端康成是追求极致的美的,我想小说之所以这样出其不意,正是反映出主人公越是追求美,正能衬托出他自身的丑陋不堪。越是追求美,渴望美的,可能自身便是丑的,自卑的。感觉他有些可怜又可恶。

美的事物是短暂的、虚幻的,而丑陋则是永恒的、现实的。

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拿来读一下,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

《睡美人》读后感(二):只是一些个人看法

这本书总共有两个故事,《睡美人》和《湖》。长度的话,湖要略长一些,感觉都是中篇长短。分开说说这两篇的简单感想。

睡美人整个故事都建立在一个物化女性的背景上,当时时代所限吧,我记得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罗列了很多那个年代的男作家,作品中带有明显的厌女倾向。一开始看到“少女”作为商品整夜沉睡,不知身边躺过哪个老人,对她们干了什么的设定,心生反感。觉得川端康成也是那类作家,更何况后面的湖一文中男主直接是个痴迷跟踪女性的跟踪狂,还总说被跟踪的人也有奇妙的感觉之类。

但川端康成的魔力大概就是越往下看越让人感到悲凉。67岁的江口一再强调自己和来往这里的老人不同,并不是安全的客人,因为自己还有侵犯少女的能力。多么让人难受啊,老去之后,失去欲望失去青春,最后尽然要靠这点生理现象证明自己还算个人。江口把自己贬低到尘埃,觉得哪怕是难看的少女,也起码拥有青春,这就足以胜老人们百倍。而老人们为何喜欢沉睡的少女,也是因为明白醒着的少女对老人只会有嫌弃,睡着的少女却不同,像佛祖般包容一切,不管是欲望还是他们的眼泪。在少女们身边,江口回忆了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女人,这些女人串起了他的一生。

江口曾想破坏禁令,对少女做出禁止的事,虽然猜测她们都是因为钱才干这个的,但在发现她是黄花闺女后却收了手。漫长的时光中,他主宰着女人们的人生,却也发现,改变了她们,才是男人的恶。每个少女情窦初开的时候是那么美丽,最后却因为人生际遇变成冰冷的妇人。

江口觉得来到这里的老人都算成功人士,至少有钱可以挥霍,却还是来到这个睡美人之家,祈求一点点慰藉。相比之下,青春的少女连老人死在身边都不知道,因为药物的作用一夜睡到天亮,看到老人临死留下的抓痕还要怪客人太坏了。江口深觉那是少女的无情。却在最后,黑少女意外死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也因药物睡得深沉。

意外死去的老人和意外死去的黑少女最后都要被送进诡异的温泉客栈,死亡是如此意外而公平。年轻的肉体渴求物质财富,年老的身躯空有物质渴求年轻。谁也说不好,死亡在哪个年纪来临比较好。

湖的话,用男主对浴女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你不是路人,不是那种跟任何地方任何人都素不相识的人。不是那种偶遇之后,不跟在身后就不能在这世上见到第二面的人... ...”男主一次次的跟踪,可能都是出于孤独。他总爱跟踪那些美丽的女人,而这些女人又都有各自的难受。他可能不算纯正的好人,却也确实不是大坏人。把萤火虫笼悄悄留给町枝,或许也是出于对以前久子的一点愧疚吧。最后和丑女人临门一脚逃走的原因,我想是因为女人迟疑了吧。就像那个送走又记挂的婴儿。他没有勇气做更多,人海茫茫,只是一期相会从此也是再也不见了。

《睡美人》读后感(三):凄美的回望

作者晚年集大成之作,充满了老年对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和无奈,通过年轻女孩象征的青春美好对比衰老,丑陋的自卑,进而对人性如烛照探幽的拨茧抽丝般分析探查,超越了时空般的神秘感。不能单纯的称之为美,更多是通过青春美丽的睡美人折射出人性的幽光,引导人们去忏悔,如何正确的面对逝去时光,如何追寻自由,老人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梦呓中道出人生的真谛,人之老去,更多的是独自回忆,孤独的对青春和美好的事物追忆浮想:

生命如此脆弱,容易逝去,唯有无限的寂静和不灭永存。

众多名家都受到这本作品的启发和鼓舞,作者围绕人性,用日式文学的细腻去剖析人心最隐晦的角落。老人在魔性与佛性之间来回纠结,挣扎反抗,人面对美好的事物时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更多的是占有欲望,最终人性中的善良战胜了,不忍之心面对即将被破环的美好事物,终于停下了罪恶的脚步,那些睡美人的人生又是如何的,不忍细想。大师用饱含悲悯的手法,从丑陋中发现美,用这些单纯而美好的女孩象征人性中美好的事物。

每个人都是善和恶的复杂个体,没有什么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所不同的都是自己的不同选择。没有经历那些诱惑跟抉择时大家都可以大谈青春,美好,善良。真正面对这些诱惑,尤其是基本不用承担或者说承担做恶的成本低到可以忽视的时候,能不能坚守住人性的善良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所以不入魔界,就不会体会到佛性,看不到自己内心的恶。只有经历过了才能看到内心的恶,看不到内心的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到恶后仍然选择去做恶,或者说自己的软弱导致没有坚持善良。

这本作品的伟大跟成就可能是我当下没法完全领悟的,受限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单纯靠文字很难跟作者感同身受,很难有深入的理解,单纯的感受是跟雪国这些早期的作品比,雪国构建了单纯的纯静,理想的美好世界,这个唯美的世界有点过于接近完美,完美的东西就容易被损坏,跟过刚易折是一个道理,现实中的那种纯善,纯恶的世界都是没有那么极端的纯在,非黑即白只存在于想象中,现实世界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是混合体。所谓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最后老人在忏悔中得到的是救赎,但是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正如最后一次中黑姑娘的离世,美好的事物最后还是消逝了,留下一片空白,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