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川端康成传》读后感1000字

《川端康成传》读后感1000字

《川端康成传》是一本由[日]小谷野敦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5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川端康成传》读后感(一):读《川端康成传》,探寻川端康成自杀的深层次线索

提到日本文学,就无法绕开川端康成,他是日本文学泰斗级人物,第一位诺贝文学奖获得者,是把日本文学带进世界视野的作家。 这是川端康成文学上的成就,而川端康成本人的人生也有着各种传奇故事。这些故事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沉淀也就变得褒贬不一。喜欢他的人,把他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为他高唱赞歌,而贬低他的情况也多有出现,比如川端康成的自杀就是一个最容易让人诟病的负面事件。 川端康成自杀身亡是没有争议的。1972年4月16日,他只身来到逗子码头公寓,服用安眠药后吸入煤气自杀。他没有留下任何遗书,但他为什么自杀却成了坊间不断编撰的故事素材。

《川端康成传》读后感(二):全宇宙最孤独的男人,却治愈了整个人间!

他在人间留下了很多优美的文字,治愈了很多抑郁、想要结束生命的人,可他自己却没能走出来,选择了离开!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川端康成在他的名作《花未眠》里这句话,陪伴无数孤独的人在漫漫长夜里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但他却选择在四月芳菲的时间里,送自己离开人间。

他是日本侘寂文化的代表,也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他作品总是能够读到一种岁月美好的感觉,即便他本人是斑驳又孤独。他的文字是会给人带来力量与希望的,所以他在中国也很多的粉丝,我是其中一个。

有人说他的文学底色和他的作品一般,既幸运又孤独,和他的人生也差不多,但我对他了解不多,于是选读小谷野敦撰写川端康成传记。他深度研究、分析根据川端康成的遗存的日记、书信和相关资料,客观的展现川端康成的一生。

1899年川端康成出生,他的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大户小姐,但他的人生开端却不尽如人意,3岁之前父母双亡,小学时祖母去世,后来姐姐去世,到了16岁时祖父去世,全世界就只留下他孤独一人。小谷野敦把他人生的每一个轨迹、每一个细节都写在纸上,读来很是为川端心疼,也让我们窥见这位日本文坛上风云人物悲惨、难过的一生和他内心的世界,展现一个双面的川端康成。

恰逢今年是川端康成逝世50周年,更适合读这本书,当我们倍感生活的无力感或者无常感越来越重时,但我们的内心越来约孤独时,我们更加应该读读川端的文字,去了解了解川端,看透这个给予了我们生活希望与力量的、全宇宙最为孤独的男人。

《川端康成传》读后感(三):无需在意的真实

究竟什么时候初始川端康成呢?如果说在阅读《川端康城传:双面之人》前,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也算识得此君,那么读完之后,真的只能说越发不认识了。掩卷后再度思考,我所认识的川端康城,或许都算不上川端康城作品中的川端。恰如本书作者辛辣指出,作为读者所识得的川端或许是隔着文化界限戴着滤镜的川端,我们所以为的川端作品中的殇逝之美,或许也只是过度解读的产物。真正的川端,可能隐于作品之后乃至于本人躯壳之后,无人识得。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城并不缺乏传记。甚至退一步讲,即使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川端想必也不会缺乏传记。事实上,无论是以作家为原型进行创作、以自己为原型进行记录乃至于真正以传记形式呈现作家本人,这些类型的作品在日本文艺作品中都并不鲜见。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创作传统,真正想要了解作家本人,变得更困难了。以本书为例,题目中的双面之人,究竟是何种意义呢?如果以作家和作品为界限,那么本书的双面之人当指川端本人和其作品呈现的形象相距甚远。虽然川端并不热衷于创作私小说,但是其作品与其本人经历并非完全无关。再考虑到川端堪称旅行狂魔,其作品也具有不少旅情色彩,显然从作品和作家这重意义上解读题目并不恰当。又如果从作家私人生活的角度出发,解读题目,是否存在作家私人生活与公开形象不一致的双面呢?实际上也不存在。川端虽不至于放浪形骸,但也绝非端庄克己。虽然少时对童贞抱有奇怪的执着,但是婚后也绝非私生活过于混乱之辈。本书中虽然并不缺乏作家间的八卦和花边新闻,但是可以看出川端本人在其中的角色大抵还是其一贯印象相符的。更进一步,如果从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待“双面”,其实也不甚合适。虽然川端在战前战后文艺批评的风格甚至是是否进行文艺批评都完全转变了,但是从其进行的文艺批评中可以看出,即使存在一些“私心”、“偏心”的情况,其风格和喜好大体还是一致的。

所以究竟什么是双面呢?或许本书想要传递的,不过是被误读了的川端。诚如开篇所言,川端康城的形象在阅读本书后变得更加模糊和不可捉摸。孱弱少年的形象和满世界旅行的健步形象间是否可以重合呢?保守派作家形象和战时态度的形象是否可以重合呢?对于年轻女性的欣赏、提携形象与实际上对于所有可能不被看好的年轻作家提携的形象又是否可以重合呢?究竟哪一个是真实地川端康城呢?这种基于作家到作品,再由作品折返回作家的解读过程无疑增加了对作家的误读程度。更何况文艺创作似乎更容易和纤细敏感相联系,这样叠加之下,又如何探寻得到真实的形象呢?诚如本书所言,川端最终选择的自杀行为和地震后、二战后他一时充满干劲的行为是否是真实相关的呢?我们早已无从解读。

传记本身就是文艺作品,无论自传还是他传,真实性其实都不是第一重重要的。与其一再追问什么是真实的川端,不如放心沉醉于川端所创作的世界。作品脱离了作家,解读权在读者;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又何必去在意作品之外的作家真实形象呢?

《川端康成传》读后感(四):不为人知的川端康成

阅读本书之前很难想象川端康成是一位社交达人,毕竟在大多作品和访谈中关于川端人们总是用沉默寡言、孤僻、难以接近等词语形容其个性。然而本书作者对于以上刻板印象进行了回击,尽管有时川端不善于在公共场合与人社交,但纵观其成长轨迹可以发现当时很多文豪都与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俨然可以看出川端作为社交之人的地位。

相比于其他明治文豪,作家北条民雄的创作生涯异常短暂,因为患有”麻风病“差一点错失掉成为作家的机会,北条民雄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禁锢他的“疗养所”,写作成为了他缓解内心焦虑的主要方式。明治时期的日本尽管经历了文明开化但在普通人甚至很多知识分子的眼中”麻风病“患者异常危险。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北条与川端逐渐成为笔友,也许出自于本能的同情心,当时连续高烧入院的川端在收到北条的投稿后还是尽其所帮助发表作品。

除此之外,无论是东大时期复刊的《新思潮》、还是刚刚创刊的《文艺春秋》、抑或是早期的芥川奖评选。川端总是同时代同人中的核心人物,每当要事发生大家总会寻找川端商议。

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等明治文豪一样,当谈及川端康成的时候,必然少不了谈及他的情感经历。作者通过探寻川端的日记发现川端的情感经历起源于一位叫“清野君”的同学。在当时受到倒幕主力萨摩藩的影响,在男生学校的宿舍中同性恋者甚多,加之少年时期的孤独促使川端在与“清野君”相遇的时候产生了异样的情感。川端曾在其作品《独影自命》中写道

我被他的爱所温暖,所荡涤,所拯救。清野是个纯真的少年,我甚至不觉得他是这个尘世的物种。

从那之后知道我年逾半百,我在没有遇见过这样的爱。

可惜的是在中学毕业之后,“清野君”选择服兵役而川端则前往一高开启了自己的作家之路。尽管二人后续还有一些书信交流,但受限于“清野君”的妄想言论与自身意识的觉醒。两人的交流书信只成为了川端写作的素材,成名以后为了防止讨论作品原型川端更是将所有有关“清野君”的书信付之一炬。

直到入学东大之前,川端一直保持童贞。在作者看来川端与同时代其他文豪在婚姻观方面大不相同。在性关系方面有洁癖的川端尤其厌恶谷崎润一郎,原因在于谷崎与其妻妹小林圣子在15岁前后就发生了男女关系,而后者更是谷崎代表作《痴人之爱》中直美的原型。厌恶谷崎的川端在东大时期邂逅了在饮食店做招待的伊藤初代,陷入爱河的川端尝试通过写信疯狂追求者初代然而就在川端准备求婚的时候等到的却是初代悔婚的来信。

我拜读了您的来信,无法相信您的话。

您并不爱我。您只想用金钱买动我。我读了您的来信对您变得无法相信。

我恨您。我也不需要漂亮的和服。我是多么恨您的用心啊。请您忘了我。我也会忘了您。

......

您一定会恨我,恨我也无妨。

......

即使您给我写信,我也不会看,请您就这么想。村川先生也不会再转交您的来信。

我永远恨您。再见。

失魂落魄的川端最后选择与秀子结婚走过一生,尽管与初代的经历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但川端笔下的失恋小说与其他明治文豪大不相同,在他笔下并未有疯狂爱慕追求女生的片段,有的只是收到分手信时晴天霹雳的感受。

《川端康成传》读后感(五):村上春树难获诺奖,原因竟然是……

.

与笔会俱乐部无缘的村上春树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而他甚至不是笔会俱乐部会员。因为笔会俱乐部可以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所以村上很难获奖。(作者)

.

《川端康成传:双面之人》

作者: 小谷野敦

出品方: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认为,川端之所以获得诺奖,有他当了笔会俱乐部十七年会长的原因。这个职务增加了他的文豪名望,笔会俱乐部有着正治团体的样貌,川端卷入正治的程度不应忽视。

.

人们认为川端是个社恐,诺奖使他压力倍增,川端也说过自己是作家中蕞不爱交际的。

而作者的研究指向了“双面之人”,一方面他是孤独的艺术家,另一方面他又是热衷旅行的社交家。作者认为,作家川端和实干家、正治家川端,仅仅是一个人身上拥有的两面之体现。正治家成就了作家川端,这才是真实的川端康成。

.

作者从川端的孤儿身世出发,阐释他的“乡愁”,青年时期的性向模糊,晚年时期的恋幼情结,对于那些“奇怪的人”的钟爱,如冈本加乃子、北条民雄(麻风病作家),还有他溺爱的年轻女佣。这是川端的一面,是大众热议的、熟悉的一面。

.

另一面,作者竭力挖掘的,是川端热衷聚会的个人特质。

作者认为,川端与秀子并无多少爱意,相伴一生,是因为川端社会道德感强。这也说明了川端注重社会认可的那一面。

川端喜欢参与公众事务。书中有很多川端在会议、结社、活动中的资料和照片,川端写过很多评议文章,并且资助正客的竞选。

作者强调了川端晚年东京都知事选举的后援作用以及这个事务带给他的影响。

.

作者说:“川端完全称得上昭和时代蕞大的文坛正治家。”尽管他不以一目了然的姿态示人,而是半推半就地出现在人群里,不知不觉被人捧上了塔尖。川端利用自己的名望干扰了文坛事务和一些作家的发展,作者评价:“说他是大恶人,丝毫不为过。”

.

这部传记的本质,是作者仔细梳理的“川端康成文坛交游录”。他的论点我仍有疑惑。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在互联网上可能风生水起,同理,川端是否类似情况呢?他需要在人际网络结构中确认自己却发现人群中的自己更孤独。

不管怎样,该书呈现了昭和时代作家圈子和文坛生活,反歌颂的传记写作态度,是值得赞赏的,呈现立体多面的形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