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发掘新闻》读后感锦集

《发掘新闻》读后感锦集

《发掘新闻》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掘新闻》读后感(一):相见恨晚

看完了《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有相见恨晚之憾。这本书深入浅出,史料翔实,论证精细,非常适合新闻学爱好者或入门者读,迈克尔·舒德森的其他作品,如《新闻社会学》及《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也属于入门读物,生动细致,发人深省。

《发掘新闻》读后感(二):感想和摘抄)

从Schudson的描述中,我看见报业早期辉煌的风起云涌,哪怕里面掺杂很多利益诉求像普利策的黄色新闻等,那也是一种报人明确的信念与主张。而这些在当下都已经失落。 “早期的一份便士报《波士顿先驱报》在1847年写下办报宗旨就是‘表达时代精神’,该报希望能成为‘一个热心记录此刻的史学家’,‘统合和描画正在流逝的时光,以永不褪色的形象,复制呈现给公众’。今天,我们怀疑其统合和描画行为隐含着偏见,我们也看到了照片中可以有谎言,而公众的‘散光眼’看事物各有所异。即使《先驱报》的座右铭——‘忠诚但不奉承的爱(faithful and unflattering likeness),在我们这个自省的时代也会受到质疑,怀疑论者怀疑一切格言,甚至怀疑倡导怀疑主义的格言。今天我们若要写一篇创刊宗旨,该如何措辞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点,即新闻从业者必须像其他真理探求者一样,学会相信自己、相信同事、相信世界,包容世界,但同时又要怀疑自己、怀疑同事、怀疑世界的表现,不迷失于世界。他们不会屈从于相对主义,也不会屈服于以客观之名行武断之实的传统,今天有一些新闻从业者就是这么做的。这需要在个人和机构两方面都包容不确定性,承受风险,一心求真。这一点做起来也许很难,然而却事关新闻业的生死存亡,它会体现在新闻从业者日复一日的劝服中,并最终成为我们共同的理念。”

《发掘新闻》读后感(三):全新的视角:社会史

从作者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观性理念并不是一个真理性的存在,它不单纯是一个道德上的要求,它的出现是需要许多社会基础的。新闻界中有关客观和主观的争斗一直没有停歇,如同美国两党相争,一方唱罢我登场,很难说是客观主观理念推动社会的变革,还是社会变迁导致理念的换面。我更倾向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即它们都是互相建构,互相影响的,可能存在一个时间顺序上的先后,但并不代表先出现的一定决定后出现的。

纵观全书,作者虽然将绝大篇幅,或者说全书最精彩的论述之处给到了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探索,但我们并不能对其他精彩部分视而不见。关于报业史,甚至美国新闻史的专著数不胜数,在历史梳理或原因解释方面比此书强的也不少,但这本书之所以受到如此推崇的原因,我想还是在于提供一种相对于那个时期(70年代写就)更新奇的解读方式:社会学视角,即使此方法放置今日都不会过时。挖掘一个东西,既要从内部探索其结构,也要从外部环境提炼它诞生的必然要素,而社会学视角的切入便是从外部入手。所以我们能看到此书新奇的表述方式:先丢出从各种报刊、书籍、相关人士的话语等事实依据来表达一种新闻界的趋势,于是提出一系列疑问,比如这个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它是如何依附于新闻人,成为一种理念的等等。接着就进行他大量的社会背景的阐释,有意思的是他的社会学解释依然是对各种事实材料的罗列,从各种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而非我们熟知的直接罗列研究者本人得出的观点,所以我在众多材料和论述中提炼他的论点颇费功夫,有点侦探破案的既视感哈哈。这种表述方式某种程度上更客观,显得有理有据,但同时也会容易得出不同的观点,因为对一则材料有很多很多的解读方向,我也不敢保证自己总结的笔记就是作者完全想表达的意思。

另外我觉得此书给我另一个大的启发就是,可以通过美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来审视我国的发展现状,读到很多地方都不由得会联系现实,我会从外部的社会背景视角切入,去窥探整个新闻界的动向以及现象出现的必要性。不过很遗憾,关于中国新闻业的反思我还没有做好相应解读的准备,这又是另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议题,留到后面再详谈吧。

《发掘新闻》读后感(四):客观性的理想与现实

1

2

3

“新闻从业者的政治影响不在于公开声称支持什么,而在于不加检验地遵守他们职业活动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遵从客观报道的传统。新闻的偏颇不在于有意的偏见之中,而是在于新闻采集的方式强化了官方所建构的社会现实。”148

“新闻从业者必须像其他真理探求者一样,学会相信自己、相信同事、相信世界,包容世界,但同时又要怀疑自己、怀疑同事、怀疑世界的表现,不迷失于世界。他们不会屈服于相对主义,也不会屈服于以客观之名行无端之实的传统。”177

《发掘新闻》读后感(五):“客观性”的历史回溯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迈克尔·舒德森

·本书讲了什么?

《发掘新闻》以“客观性”这一新闻理念为主轴,描述了从 1830 年到 1960 年的报业史。 舒德森站在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如今被认为理所应当的“客观性”其实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这一理念的兴起与美国民主政治的坍塌、自由市场的没落等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作者的观点有什么新奇?

舒德森跳出了新闻学的狭隘视角,站在了更高的地方对推动报业发展的力量动因进行了 阐释。“民主市场社会”的兴起、发展与幻灭在根本上决定了新闻业的百年沉浮。19 世纪 30 年代便士报的诞生与政治民主化、经济民主化带来的大众崛起密不可分;19 世纪末《纽约世 界报》的“故事”模式火热风靡,源于纽约移民浪潮、社会迅速变化对“读图”、社会故事 的需求;一战以后,人们对民主市场社会失去信心,于是,人们认识到政治权力、商业权力 的操控性,以及事实的建构性,导致新闻业的客观理念正式诞生。

学者黄旦曾经指出,新闻客观性是指意识到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从而要求事实与价 值分开的一种专业信念和道德准则。舒德森认为,20 世纪 20 年代,由于公关的发展、战时 宣传的强大,人们发现事实不再是世界本身的呈现,而是对世界共识的表述。在此情况下, 记者不再简单地信奉事实,转而信奉一整套规章制度,即客观性。

然而,正是因为主观性的不可避免,使得客观性在诞生的同时就披上了理想化的色彩。 20 世纪 60 年代,新新闻主义、调查性报道的兴盛对客观性形成了第一轮冲击;而在如今的 互联网时代,公民新闻、后真相等现象均对传统的客观性带来挑战。

奇怪的是,尽管客观性饱受诟病,但仍然为新闻业所坚持。一方面,美国新闻业需要让 受众让世界相信它是客观的,从而掩盖其意识形态输出的本质;另一方面,客观性为新闻业 建构了学科壁垒,为新闻业提供了理想化的合法性。

·我对于本书提出了什么批判?

作者从“客观性”的角度进行史料的重组,从而对史料进行了二元化分,有意识地寻求支撑自己论点的论据。这种阐释型的历史讲述以论点为中心,容易造成对史实的扭曲。例如, 舒德森将《纽约世界报》归为作为娱乐的新闻业,认为其煽情主义,讲故事而不重视新闻。 但他在后来也承认,《纽约世界报》中的很多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