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锦集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锦集

《简·奥斯汀书信集》是一本由[英]简·奥斯汀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一):简·奥斯汀这么可爱的吗!(好希望有个可以写信的人)

诚然电话和网络便捷得多,可是就像纸质书一样,我总觉得书信是更好的交流方式。原因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写信它走不了捷径,全靠自己一笔一画,不像打字聊天时输入法会帮你引出下文,也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表情包时不时跳出来扰乱气氛(当然如果写信人自己画个小画还是很可爱的),完完全全是你笔写你心。字迹无论工整还是潦草都可以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你这个人,即使本身字不好看但只要认真书写,相信对方也不会怪罪。(插播一句就是因为重视这一点,所以我不太喜欢《山茶文具店》,总觉得无论代笔的工作做得多好,既然已经决定用信件来沟通了那最起码写还是得自己写一下的吧!不然还不如发邮件,好歹也是自己思考自己打字自己发出去的呢……对这种明明初衷是为了展现满满的诚意,却连最基础的事都做不到甚至内容都全权交给别人的行为表示理解无能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二):通过书信这一独特视角,了解简奥斯丁的精神世界

名人的书信集出版成书的并不少,比如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汪曾祺书信集》《爱你就像爱生命》等等。而这本《简奥斯汀书信集》是国内首次系统整理出版,显得珍贵而新颖。

同一个作者,他写的书,和他写的书信,区别不仅仅在于体裁与内容,更在于作者自我表达的直接与真实程度。作家的作品,当然能体现出他(她)的价值观,但这种体现不是直接的,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而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作家的解读是很可能不同的。比如对《红楼梦》的解读有如此之多,以至于诞生出一门“红学”。此外,一些作家,特别是一些畅销书作家,为了迎合市场,还会刻意写出符合读者心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作家本人的价值观就关系不大了。

但是,作家的书信,在自我表达上更加直接与真实。首先,作家写给别人的书信,谈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复杂的虚构情节,没有故作深沉的言论,字字句句都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往,甚至还有比较口语化的。这种情况下,读者阅读的难度就骤然下降了:他不用去解读、去揣测作家的意思。其次,作家写给亲人、友人的书信,大都是其真实想法与情感的流露。很少有人专门写一封虚情假意的信寄给自己亲人吧?

所以,《简奥斯汀书信集》的阅读难度不大,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简奥斯汀的性格、情感、三观。如果我们再联系上她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小说,我们会发现小说里一些人物的行为就是简奥斯汀本人的投影。这本书信集能让我们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简奥斯汀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书信集,作家在我们脑海里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她不再仅仅是文学史书上的一个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笑会哭的活生生的人。一些书信还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原来作家跟我一样,也有这样的爱好,也有这样的遭遇,也有这样的观点。

《简奥斯汀书信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她丰盈的内心世界。她对家人有着极为强烈的爱意,对家人的关心溢于言表。简奥斯汀虽然终生未婚,但是从书信里,我们知道她并不是因为生性孤僻而未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恰恰相反,她喜欢参加舞会,不乏追求者,但是她对爱情的坚持让她不会选择将就。从她对某人某事的吐槽,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幽默与可爱。

当然了,由于书信中谈的基本都是流水账一样的生活琐事,读起来可能会比较枯燥,读后也很快会忘记大部分内容。但是,读完此书,我们对简奥斯汀的了解更多了,也更能理解她的小说。

《简·奥斯汀书信集》读后感(三):吐槽女王简奥斯汀

美国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曾说:一百多年来,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汀是经久不衰。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读者依然在阅读简奥斯汀,我们对她的喜爱依然没有减退,而她书中所描述的某些真理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奉为圭臬。仅仅依靠描写普通乡绅生活中的男女婚恋而跻身世界文豪之列,简奥斯汀本人却是独身到老从未结过婚,她是如何做到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呢?相信打开本书我们可以寻觅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作家的作品不一定能反映他真实的性格,但是作为私密的信件,一定是窥视作家本人真实性格的最佳窗口。我想只要是看过《傲慢与偏见》的读者,打开本书的第一眼就会发现,简奥斯汀和她姐姐的通信,就好像书中的伊丽莎白和简。两个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一旦分开就相互通信互诉衷肠,作为作家简希望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但是有卡桑德拉在的时候她俩总是腻在一起。卡桑德拉就像书中的简一样,温柔善良,善于倾听。在所有作品的女主人公中,简最喜欢的是伊丽莎白。她曾经写道:“我不得不承认,她是在我的小说中出现的最令人愉快的人物。”我不得不说,伊丽莎白就是简奥斯汀的原型,她确实把自己的快乐、勇气、高昂的精神、智慧、机敏、不凡的见识都赋予了伊丽莎白这个人物。

简的书信写得诙谐有趣、情趣满满,称得上妙语连珠,还有教科书般的傲娇。但是如果你是初次了解简的读者,翻开此书你可能会大失所望,在前二十分封信中简奥斯汀大聊邻里八卦,事无巨细地描绘每场舞会的细节,她热衷于和姐姐讨论服饰衣帽,同时她也在为生计发愁,她最负盛名的《傲慢与偏见》只卖出了110英镑,尽管她在信中说她想要150英镑。我很喜爱的一位女作家伍尔夫曾说,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但是简奥斯汀告诉我们,女人没有钱就会没有自由,甚至无法安安心心写作。据悉,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是在她21岁前完成的,而期间父亲去世,她有四年的时间处在动荡中,直到在哥哥家安顿下来她才有精力重新写作。

简奥斯汀在和姐姐的信件中曾提到她参加舞会是为了尽可能多的认识结婚的对象。在18世纪的英国乡村,舞会是男士们追求女子、寻觅结婚对象的场所,年轻人可以一起跳舞、调情。汉普郡的太太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各种舞会中,或者利用一切“拜访亲戚”的名义,送女儿们出门远游,物色适龄的优质青年。所以我们可以在本书的目录中看到简收件地址总是在变动,她总是在参加舞会、拜访亲朋好友。好在简奥斯汀乐于沉浸于这样的社交活动中,她喜欢跳舞,喜欢玩纸牌,也喜爱和年轻人交谈,而正是基于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交,才能让她有了观察身边人的机会,“把平平常常的凡人小事勾勒得津津有味” ,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以及与身边人的交往。而作为她小说的第一批读者,她的家人们总能从她小说的主人公中看到熟人的身影,比如《劝导》中温特沃斯海军军官的形象一定是与兄长查尔斯•奥斯丁在海军服役有关,比如读到班奈特太太的偏头痛,读到此处大家肯定会会心一笑。在她生活中出现的人也许本人不见得有趣,但他们的每一个小心机和浅薄的认识都被简奥斯汀逮个正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用幽默的文字逗人发笑,让我们读来忍俊不禁。比如她描述一位耳聋的绅士“可怜的人!他的耳朵完全聋了,即使大炮响在耳边也听不见。因为手边没有大炮来做实验,我想当然地借助手势和他说话。”她因为卡桑德拉没有表现出倾听的欲望而傲娇地表示,“我不会告诉你有关威廉•迪格韦德瓷器的只言片语,因为你对此事的沉默让你不配听说。”比如她因为出版社的迟疑不决而愤怒的落款MAD;还比如因为不能坐到舒适的马车她夸张地表示“只能用一条绳索将自己吊死”;简在给哥哥弗兰克的信中最后写到“我希望你保持英俊,记得梳头,但别把头发都梳掉了”,读到此处笑到我头掉,大概是英国男人都容易秃头吧,她简直太促狭了。而对于自己的作品她本人则相当自负“我想,凭借我所有的自负,我能吹嘘自己是敢当女作家的人中最不学无术、学识浅薄的女人。”在给出版社的信中,她明确表示她轻易不涉及自己不了解的盲区,她对自己非常的有自知之明“除非性命攸关,我无法严肃地坐在那儿写一部严肃的传奇。如果必须让我保持严肃,绝不能轻松地嘲笑自己或别人,我肯定在写完第一章之前就已经悬梁自尽。”

简在和姐姐的信中就像她描写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一样,撒娇的时候非常的俏皮可爱,吐槽时又格外犀利,即使遇到讨厌的人她也只是用幽默的话语一带而过,而绝不惹人讨厌。就如毛姆所评价的:“她虽然由于良好的教养而不忍心公开说出伤人的话来,但在给姐姐的信里取笑一下周围的人,她认为是无伤大雅的。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她以极少的人生体验,却提炼出对人性如此多的了解,正如她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所说,“那些小事,维系着私人日常生活的快乐。”

简奥斯汀一直被诟病写作脱离不开自己的小圈子,思想性太差,没有时代反思,但是从书信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简并非那么不谙世事,她博览群书,她也会关心战争,甚至去阅读战争有关的书,她不去谈论反而是在那个年代一位有教养的淑女的体现。毕竟在那个年代女性就连写作也是要偷偷摸摸的,她生前的所有作品全部都是匿名发表,甚至都没卖出多少钱。

说到简是一定绕不开她那段短暂又很快夭折的爱情的,喜爱简奥斯汀的读者一定都看过那部著名的电影《成为简奥斯汀》,还记得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不能在一起,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但是在本书中,奥斯汀对勒弗罗伊的描述都夹杂在关于天气和家庭琐事的谈论之中,我们无法从中看到她的伤心,但是读者们都知道她把对美好爱情的期许都写进了她的书里,我喜欢她作品中的圆满,轻亮,简奥斯汀的爱情因为没有掺杂物质而更令人动容。她是如此聪明地向我们传达了她的女性主义觉悟,在那个时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简迷,非常遗憾,一大部分倾诉了简奥斯汀爱情、抱负和追求的书信在其去世后,姐姐因为保护妹妹隐私的目的而付之一炬了,但是我想要了解简奥斯汀,就去读她的作品就够了,她的形象永远会在她的作品中万古长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