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科学哲学读后感精选

科学哲学读后感精选

《科学哲学》是一本由奥卡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哲学》读后感(一):清醒头脑的一本书

书是好书,交叉学科的一点意思,不过看得出来两门学科都涉及的很浅,毕竟是作为一本通俗读物的定位。因为哲学和科学在部分人(比如我)其实是绝大部分人的视野里总有矛盾点。通过一些例子作者讲出了我的困惑,有一些问题提的也很有意思很有代表性,为什么xxx会是这个样子,譬如生物学分类为什么是层级关系的,譬如科学发现的actual history和justification到底是不是后者更重要,都被作者带着进行了一次思考。读这本书可以清醒头脑(发烧时候除外),有时有一点彻悟之感。

《科学哲学》读后感(二):科学如此重要的时代,为何不批判地思考一下呢?

对于一些从小就选择了理科的人(这一类人在中国不算少数)来说,哲学是一门陌生的学科,或许,关于科学的哲学可能对于他们没那么陌生。

科学哲学提出了很多关于科学的思考,向我们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提出疑问和反对的意见,确实是大开眼界。对于完善思维,扩展视野和学习批判性思维,都是异常有益的。

除了个别小地方翻译得不如人意以外,整本书都非常好懂,可以说是相当有意思,各位理科生可以看看。

当然,文科生看起来估计更有意思,因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本史诗,里面的故事,非常吸引。

《科学哲学》读后感(三):摘抄

演绎推理是通过两个已知的前提,推论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必为真。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为真的前提几乎不存在。 归纳是由已知的前提去推导未知结论,但结论未必为真。归纳推理前提为真未必会推导出结论为真,真的前提也会推导出假的结论。我们生活中会很依赖归纳推理而不自觉,比如你是否担心你的笔记本会爆炸呢,你会认为笔记本之前都没爆炸,所以今天也不会爆炸,但是从前不会爆炸并不能推导出今天不会爆炸。 休谟指出归纳推理都是建立相信“自然的齐一性上”——即自然的运行规律是相同的,在一部分事物上起作用的规律,也会在其他类似事物上起作用。但自然的齐一性本身是无法证明的。

《科学哲学》读后感(四):科学方法 与 INTP思考模式 的关系

1.可证伪性与可解释性同时存在(动态的ne+ti模式,辅助si):从不声明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是理论不能证明的科学,需要去寻求解释。比如相对论和牛顿力学是科学:当时天王星运动轨迹不符合牛顿力学(注1),通过解释,发现了海王星。但广义相对论证明特定条件下证明牛顿力学不成立,人们也开始思考是否存在特定条件下广义相对论无法解释的情况。

2.只具有解释性的不是科学(静止的ne+ti):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完全解释任何临床现象和数据,只具备可解释性。目前被现代心理学扬弃,虽然还用部分但是内涵外延已改变。

3.可实验性,排除外界影响后突出主要因素,可重现(具有可实施si功能性,注2)。但这不代表每次都成功,因为外界因素不可能完全排除,但是只要足够多的复现率就可以说明理论的可行性。如果需要某时某地这种外界特定影响才可以,就不是科学的。比如伽利略为了排除空气阻力影响,只进行了思维实验,实现在真空条件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地,证明了自由落体理论。

注1:si是决定ne+ti模式是动态还是静态的开关,借助si发现细微现象和理论之间的细微差异。

注2:可以发现是否活在一个可以启动si的环境,决定了INTP是个科学的INTP还是伪科学的INTP。

《科学哲学》读后感(五):无题

用时4小时看完。 网上对这本好评颇多,尤其是盛赞其笔力,除去我本身对科哲的兴趣外,主要是慕名而来。 结果看的时候,心绪比较复杂。 作者在挑选专题上是有功力的,很好地将散落的珍珠串了起来。但与此同时我心里也有些负面的看法。看前1/3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去想他的通俗易读是否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因为他总在使用具体例子,到了纯抽象诘辩的时候就止住了,但哲学不正该重视后者吗?如果你是将一道证明题改成了一道计算题来教给学生,能说你的讲解水平很高吗? 但这是一本定位为“通识”的书籍,这种处理应该是要被肯定的。那我为什么一直对它有所敌视呢?看中间1/3的时候我意识到我的不满应该是来自于它不符合我对科哲原本的期待。 缘分挺奇妙的,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时会联想到之前刚看了的《时间简史》,刚看的东西就用上了。《时间简史》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本书,最大的帮助点在于霍金在结尾所说的:“在19世纪和20世纪,对哲学家来说,科学变得过于专业性和数学化了。哲学家把质疑的范围缩小到了如此程度,以至于连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都说道:‘哲学余下的任务仅是语言分析。’这是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哲学的伟大传统的何等堕落啊!”这两本书的这一观点互相印证了。 通俗点的大白话就是:当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想了几年,才终于想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赶紧呆实验室里去做不同实验努力验证时,科哲专家们在他耳边一直嗡嗡嗡:“如果你有一百种理论可以解释你手头这些实验,该怎么样挑三拣四,吧啦吧啦……”而且,科哲家们在每个不同的实验室里说的话都是完全一样的。对此,科学家只想指着他的鼻子说道:“滚出去!” 第六章回归到了我对科学哲学的期待,这才是我赞赏的伟大传统。牛顿和莱布尼兹都好英俊啊,神奇的脑袋瓜子! 看第七章释怀了对前大半本书的愤懑,原来作用在这呢,让科哲学家把宗教主义者拉一边殴打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