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二十四史通识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十四史通识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二十四史通识课》是一本由刘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一):了解历史,从二十四史开始

你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史吗?

二十四史是个集合的概念,是一套史书的合成,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几乎涵盖了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华历史。

二十四史是集大成的结果,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三史"的说法,当时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合称为"三史",南朝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问世,取代了《东观汉记》,合称"三史",同时,又有人把《三国志》加了进去,便有了“四史”的说法,也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前四史”,“前四史”的说法,也是流传最广的。时间越往后推移,史书便不断累计,到了唐代,出现了"十史"和"十三史"的合称,宋代又有"十七史”,明代又有"二十一史",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随着《明史》的编修完成,乾隆皇帝正式钦定了"二十四史",相当于得到了官方认可,"二十四史"的概念也最终敲定了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二十四史"的历史并未就此结束,后来随着清朝覆灭以及民国政府建立,又出现了"二十五史"(加入《清史稿》)和"二十六史”(加入《新元史》)之称,只是就影响力而言,"二十四史"仍然是流传最广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当然,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后世之人一般称之为"殿本二十四史",且对其评价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汇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版本并不都是善本,有些都存在不少字句错漏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段落间的前后颠倒现象。到了民国时期,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深感"殿本二十四史"版本不佳,故而决定重新编修"二十四史",已恢复中华全貌,进而成立了"二十四史"编校中心,广泛搜集各史善本,历时十八载,全新的"二十四史"终于出炉,也就是如今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也是后人认为的最佳版本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记录了历朝历代的历史,凝集了诸多先代文人的心血,有的人皓首穷经、一生钻研学问,花费数十年的心血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这厚厚的史书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一个历史疑问,无数古人用毕生心血凝结成一卷卷史册,对历史的传承的执着和热忱,已经融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浩瀚典籍成了支撑我们民族前进的脊梁。

二十四史篇幅累计3213卷,合计4000多万字,如果每天读1万字,一年可读365万字,那么需要花费11年的时间才能通读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而且"二十四史"晦涩枯燥,而且卷帙浩繁,完全通读是非常不现实的,那么《二十四史通识课》就很有必要了。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从来都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了解历史,会让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豁达,增长眼界,知往事,方通今事。譬如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司马迁的生平,几乎没人不知,为了完成这本著作,他几乎耗费了一生的心血,也为之付出不小的代价,《报任安书》里便可窥见一二,如此珍贵的著作,不该蒙尘,束之高阁,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宝物,是先人想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我们就是这样踏着先人的经验,一路向前,我们的民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得以传承发展。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二):史记是怎么来的?

《史记》是正史之中的必读书目,位列“二十四史”之 首,深受历代学者的推崇。不过,《史记》并不好读,在读《史记》之前,不妨读一读刘凯的这本《二十四史通识课》。一来可以从竖向的时间线上了解历史,二来可以对《史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二十四史通识课》讲得是二十四部史书,以《史记》为首,涵盖了清朝以前历代的中华历史,包含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读完这24本合计4000多万字

的二十四史,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去读。此时,通俗易懂的《二十四史通识课》,可以作为了解这24本史书的首 选。

对于《史记》来说,读它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司马迁的家族与家学。因为编著《史记》,不仅是司马迁的人生理想,更是他父亲的毕生所愿。《史记》中至少有十二篇是出自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之手,还有其他的几篇是司马迁父子合著。

在《史记》的开篇,司马迁花了大量的笔墨记述自己的家族史,强烈的家族荣誉感给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足够的自信。《史记》中的一些史实,也是源自于司马迁的家族记忆,来自祖先留下的文字或口述材料。司马迁的家人先后担任过各种国家要职,这些都为《史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在小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当成下一任太史令来培养。从10岁起,司马迁就开始通读史典籍,把晦涩难懂的史书读的滚瓜烂熟,在17岁的时候,完成了“学室”为期三年的学习。20岁时,司马迁开始游历大千世界,对山川地理有了清晰的把握。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担任了太史令,并从父亲手中接下了撰写《史记》的接力棒,在生命终结之前,完成了这部闪耀了两千多年的《史记》。

读《史记》前,了解一下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会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多一份敬畏之心。

《二十四史通识课》对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和《汉书》进行了解读,这里面有作者的个人见解,也有他独具匠 心的编排。

首先,作者将二十四史中重合的内容进行了结合讲述。比如,《史记》和《汉书》中关于西汉前中期的历史叙事,存在着一些差异。作者根据文献,分析出了差异的原因,来自于司马迁和班固史学观念的差异。他相互参照着进行讲述,让读者清晰把握其中要点。

另外,《二十四史通识课》很注重对读者历史观的培育。比如,对于读者熟知的“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等历史故事,进行了辟谣,把其中不符合史实的部分进行了解读。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结合了其他文献和历史研究成果,让《二十四史通识课》成为了一部颠覆传统历史观的作品。

无论是历史小白,还是历史爱好者,都会从这本《二十四史通识课》中有所收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读一读,对历史有一份了解,借古鉴今,一如作者在前言中写的:“如果这套书能让你对古代的史书产生兴趣,能引导你继续深入地探究历史和思考历史,那么我写作这套书的目也就达到了,作为一名历史写作者的‘虚荣心’也就得以满足了。”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三):阅读二十四史,让“中华文明重焕盛大荣光”!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浩浩汤汤!自司马迁的《史记》方以竹简文字的形式,沟痕泱泱华夏文明集结原点,由此溯源“五帝”始,固化华夏的同一个祖先“文化之根”。并以其为发轫之端,历朝历代,国家皆以编撰断代史为己任,至清张廷玉的明崇祯17年止的《明史》,由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最终由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武英殿印刷《二十四史》,乃成为传颂至今的正史,也即是“钦定二十四史”!

正如历史学家刘凯在其《二十四史通识课》第一部的序言所述,读二十四史,即便是专业的学生学者也不能遍览,更何况对于没有古文基础的普通读者!是否有必要读这些正史,以及如何去读,是围绕在我们心中一种挥之不去的不舍又无可奈何的矛盾情绪!

所以,以民间身份在孜孜不倦精研二十四的刘凯的《二十四史通识课》,都是给与国学史家思想进行的一次“健康瘦身”,可以让普通的我们在日常工作闲暇之余,读史,去学习,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对国学文化的认知程度,不会数典忘祖!

通识课第一部共分两章,即以《史记》和《汉书》这两大接续华夏历史大半个天空的“千古绝唱”与“正史典范”为讲述学习。

作者遴选《史记》里的10篇“纪”、8篇“世家”、9篇“传”等27篇,进行精读细讲,刘凯以其扎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各个篇章里的人物均能透彻的分析其功过得失,也能信手拈来,收集《史记》之外的文献资料加以佐证,比如西汉竹简《赵正书》里关于秦始皇选择皇位继承的对话,表明作者的观点为不能“使彼非此”,而要综合地去看,去分析!

同时,作者也将《汉书》与《史记》中相同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对照讲评,也结合历代的史学家的观点,说明司马迁和班固这两位史学家在记述撰写历史的各具特色!

在第二章的《汉书》介绍里,摘取选择四“传”两“纪”进一步说明班固对于历史的雅正、严谨、稳重的传承,没有太多的文学色彩,而是直言叙事,自西汉汉武帝到王莽篡权夺位的历史风云,与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有很多的不同!当然。这里面也存在着“宣汉”的思想叙述倾向。需要读者能够认识清楚其本质!

故此,历史学家刘凯也在这本通识课中,比较司马迁和班固不同的抒写历史创作观,用他们相对的记录对象的不同表述,加之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让读者识别出各自的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不至于混淆视听!

作者在第一册的《史记》和《汉书》里面,更能将历史人物的各种形象得以丰满立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些历史大家之创作各个帝王世家的性格特点,以及诸多大事记的前因后果,并从中分析得出其“是非成败”的具体因素,非常详实,且具有关联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十四史》发其中华源,铸其中华魂,让我们阅读二十四史,“传承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悠久文明,唯有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人民网《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所以,“治学先治史”,只有“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我们才会将现实和历史逻辑更好的迭代创新,强吾民族壮我中华,让“中华文明重焕盛大荣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