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

《忏悔录》是一本由奥古斯丁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忏悔录》读后感(一):卸下宗教的帽子 看到的是什么?

最初我看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在伍蠡甫的《西方文论选》上,是它的节选文段,看了之后,就觉得是一部浮夸的歌颂天主的宗教著作。而今看完完整版之后,我认为《忏悔录》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如果,我们试着将“天主”仅仅看作是一个符号,没有任何色彩的文字符号是不是这和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类似了呢。撇开它的宗教性质不谈,这本书可以说是记录了奥古斯丁的宇宙观的发展史。他不断给下定义,又推翻,又论证,无止息地批判与辩证。呈现给读者一个流动的思想。他在书中对万物的本原问题,美的本质问题,存在与时间的问题,感觉与形象的问题等西方哲学史上的诸多常见问题进行了探讨。

《忏悔录》读后感(二):在敬畏感中认识世界

面对《忏悔录》,所有的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苍白,最伟大的精神就是对自己的解剖,先哲如此,我们后学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很少看一本书能有这样的流畅感,那是一种阅读的乐趣,现在又回来了。

这是一部文学的自传,这也是一部哲学的思辨,这还是一种宗教的虔诚。

从第一卷到第六卷,作者讲述了三十岁以前的少年张狂,而少年成名的奥古斯丁在青年时代经历了许多精神性的危机与反思,最终在基督教中获得了平静。

从第七卷开始,作者进行了哲学的探索,关于善与恶的问题,关于本体的问题,关于时间的问题,还有关于创世纪的问题。尤其是对“创世纪”思考,是用基督教哲学为这个世界从何而来,到何而去试图寻找一种解答。

所有的哲学讨论的都是最基本,却又最简单的问题。而就是这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往往让世人纠结不清。

《忏悔录》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1.我们相信自己看不见的,就是为了有一天看到我们相信的。

2.这正是因为我的灵魂患着重病,全身创伤,向外流淌,悲哀地渴求外物的刺激,但如果只有物质而没有灵魂,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的。

3.我虽然得到了爱,却也鬼使神差地带上了享乐的枷锁,欢欢喜喜地戴上了苦难的镣铐,为的是承受猜忌、疑惑、忧惧、愤怒、争吵等烧红的铁鞭的笞。

4.人们乐意看着自己不想经历的凄惨故事而伤心,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一个人乐意通过看戏来引起悲伤,而这悲伤就成了他的乐趣。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怜的变态吗?一个人越是无法挣脱这些情感,就越容易被它感动。一个人遭受苦难,人们会同情他的不幸;如果同情别人的不幸,这人就会被说成是有同情心。但对于虚构的戏剧来说,同情心又是什么呢?戏剧并不需要观众助人为乐,只不过是为了勾起观众的伤心罢了;戏剧越使观众感到伤心,编剧者就越能受到赞赏。假如看了历史上的或者是捕风捉影的悲剧而毫无感觉,那就会扫兴地退场,加以批评指责;如果感到余味无穷,就会看得津津有味,并觉十分高兴。由此可见,人们喜爱的是悲伤。可谁都希望得到欢乐,谁也不愿意遭受苦难,但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同情必定会带来悲苦的情感。————忽然想到一个电视剧《四重奏》里说过的一句话,告白是小孩子做的,成年人请直接用勾引。勾引的第一步 抛弃人性,基本上来说是三种套路。变成猫,变成老虎,变成被雨淋湿的狗狗。

5.————没有5,我认为先4后3

6.梦里的食物和醒来时的食物虽然相似,但却并不能使睡者吃饱,因为他正睡着。————觉地最好地评论:人凭借(五种)感官是无法区分梦境与现实的,但人却恰恰以为感官的体验最真实(尽管充满了虚假),因而唯一能接近答案的部分只剩下精神意识。

————————————————————————————————————————

以下为了凑字数,做个人读书笔记的记录同时分享那些看的到的事情,为了做一个更好的人,忘记那些想要相信的。去追求从新开始的意义,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天边。

《忏悔录》读后感(四):宿命的不可知,不可知的宿命

以前对奥古斯丁有了丁点理解,大概就是因为他的时间模型。

草略地过一遍,QQ阅读收录的是这个版本,翻译就那样吧,估计就算奥古斯丁是中国人,过了这一千多年,书的内容也得好好翻译翻译。

走神的部分很多,大概就是因为他的思路大多都以他对上帝的信仰为出发点,并且在那个上帝身上投射了过多的人格,导致了很多本来有意思的思辨走上一条不归路。

回到他的时间模型上来,好多年以前看特德·姜的小说,觉得那里面的时间模型各种厉害。后来上哲学课什么的,大致了解到姜跟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很相似,差不多是一种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结合而成的模型。只不过在姜的小说里,借助外星人、科技产品、炼金术等幻想产品,降低一些不可知论的比例,让人更明确地感觉到宿命的存在。

而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差不多就是:上帝在时间之外,因此,人类及宇宙的整个过程对上帝来说都是固定且透明的,没有随机性,也没有先后。在上帝眼中,人类及宇宙的宿命都是确定又确定的。但对于处在宿命之中的人类,就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因此,他们也不会体验到这种宿命,甚至没有办法证实这种宿命的存在。

对于这种模型,我自己也是比较认可的,但同时也会引出若干问题。

奥古斯丁在书中又特别信仰上帝的伟能,他认可神迹的存在,就相当于认可了上帝对这种宿命的干涉,导致了一个悖论,上帝如果是自由的,那么他对宿命的干涉会破坏宿命;如果宿命真的是宿命,那上帝的干涉也是宿命的一部分,那么上帝就不是自由的。

或者再干脆,即使排除了上帝对宿命的干涉,也就排除了上帝的自由性。于是乎,就得到了一个不那么自由的上帝。不过这个问题,也有不少先贤大哲什么的考虑过了,改天看到再说。

再说到一个东西,创世纪。

奥古斯丁勇猛地提出了一个观点:“上帝创造了时间,创世之前没有先后。”

《时间简史》里对大爆炸的描述简直跟这个说法一模一样:“大爆炸之后才有了时间,大爆炸之前没有先后。”很难不怀疑大爆炸理论受奥古斯丁很多的影响。

关于这块儿,也有缘再说了。

再最后,一边走神一边想到一个问题,“无”真是个厉害的概念啊,等我把高纬度的概念理解一下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最最后,一边看书,一边得提醒自己:那个时候没有遗传学,没有进化论,没有心理学,没有维度概念,没有坐标系,没有经典力学,化学都还是炼金术。妈的,日心说都要再过一千多年才提出来。

这老头儿在那种环境下想到那么多,真是厉害啊。

【完】

《忏悔录》读后感(五):我的书评,与你无关

前年和朋友在武大瞎逛时遇到三个基督教徒,向我们传教。这三个人笑脸盈盈地朝我们走来,笑得特别慈善,特别假,走过来就说能不能耽误我们几分钟向我们传达一下主的恩典,朋友一听就拉我走,但我认为这三个人是打着传教的幌子想骗我们买什么东西或者是搞传销的,抱着“我看你耍什么花招”的心态留了下来,然后听着三个人絮絮叨叨的说了大半个小时主的福音,最后还要我和朋友念了一遍祷词才离开。

他们的笑太慈善了,一般只有骗子为了装出慈善的最高境界才会这么笑,所以我们觉得他们笑得特别假,才会认为他们是别有目的。最近我才开始思考,或许他们不是骗子,是真的传教士。是宗教,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笑得过于慈善。

从科学上说,主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因为这是科学没办法验证的事情,所以康德认为问题不在于主存在不存在,而在于你相信不相信主的存在。

从社会伦理来说,主最好是存在,或者说最好是相信主存在。不过我认为真正的善应该是单纯的发自内心,而不是因为害怕主的惩罚或者希望得到主的眷顾。而且我个人认为,宗教将来会成为少数人的活动,而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宗教团体出现,如今的三大教局面将不复存在,以后应该是很多的小团体,不再有几大教的情况。

我一直是个无神论者,以后也应该会是。我不确定以后一定会是无神论者不是因为我对于无神的立场不坚定,而是出于一切皆有可能的考虑。

不过我倒是为我为什么是无神论者找了一个很好的宗教理由:你以为你是无神论者,你拒绝主,其实是主在拒绝你。主拒绝自大傲慢的人,拒绝现在的你。

哪怕真的有主,有唯一或者众多的神存在,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战争、疾病、饥饿的存在,为什么主会对这些袖手旁观。因为痛苦和幸福一样都只是一种存在,存在是无所谓好坏的,而且那些存在都只是一时的存在,人类都只是一时的存在,更何况人的痛苦快乐。不过是人看不开而已。

宗教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命题,很多学者对于宗教的思考最终都会进入哲学的领域,结论的正确与否都是时间性问题,但是这些思考总是有益的。同时,宗教带给人的信仰让人获得力量与平静,这总是好的。

信仰让人笑出慈善的至高境界,信仰的力量真是不可估计的。我也有些明白为什么人能够做到抛弃一切去流浪,他们信仰的是自由吧。

对于很多穆斯林而言,去麦加朝圣就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天命,但是对于更多的穆斯林而言,保持去麦加的梦想才是他们的天命。而我或许就是后者——我的梦想就是保持对梦想的追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