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蜘蛛女之吻》经典读后感有感

《蜘蛛女之吻》经典读后感有感

《蜘蛛女之吻》是一本由[阿根廷] 曼努埃尔·普伊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一):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女人

小说从头到尾都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感。用六个电影故事做伏笔,莫利纳与瓦伦丁之间的同性情感为主线。六个故事基本讲的都是敏感细腻的女主角和她那不可能完成的、充满禁忌的爱情。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的阿根廷,革命者被屠杀,同性恋被捉住还会坐大牢。莫利纳的故事充满了对人生现状的无奈和对爱情的向往,同时影射出他自己悲凉的人生。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二):莫利纳啊

郁结。 莫利纳与瓦伦丁,他们与世界抗争,皆为心中理想国。

瓦伦丁,一个革命者,一个平权主义者,他给了莫利纳理解与尊重,最后也义无反顾地背叛了莫利纳。

莫利纳啊,他是缝合的星星,天真又脆弱。莫利纳啊,他为了瓦伦丁牺牲了自己,他的死,轻飘飘的,如同一只破碎的蝴蝶。莫利纳啊,我想和你一起在草原上奔跑,大声欢笑。莫利纳啊,我想亲耳听你讲电影故事。莫利纳啊,请你不要哭泣。

莫利尼塔。我可以这样轻轻地呼唤你吗。

瓦伦丁本身就是爱啊。

(本书所展现的写作手法第一次见。)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三):莫利纳对瓦伦丁的爱

作者深谙电影之道,叙述故事的能力很强,结构独特。全书主要内容由对白组成,没有对谈话的场景进行描述,也没有直接描述双方的动作、表情等等。谈话的时候,若一方沉默,就用“……”来表示。双方的经历丰富、思想独立、品格高尚,所以对白非常有趣、一点不单调,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眼前。

莫利纳比瓦伦丁大十二岁,刚开始他是基于密探的目的主动接近瓦伦丁,他对瓦伦丁陆续谈了6部电影,所谈的电影大都与爱情、两性关系有关,所谈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

莫利纳聪明、善良,也很了解男人和囚犯的心理,他就像一个蜘蛛,一步步结成了网,慢慢把瓦伦丁吸引、俘获。他是什么时候爱上瓦伦丁的呢?或许是在他看到瓦伦丁因吃了掺有毒物的食物、不断腹痛的时候产生了不忍,因而想用疼爱去弥补他吧。他爱瓦伦丁的什么呢?或许爱他那种对革命事业的果敢、坚定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宁愿牺牲自我的品格,以及对莫利纳同性恋身份的理解、信任和些许依赖吧。

莫利纳爱瓦伦丁如此之深,以至于一直在付出,明知最后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莫利纳倒下的那个时点,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像《色戒》里的王佳芝。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四):莫利纳的波莱罗

“亲爱的,我想再跟你谈谈...夜间万分寂静,真想和你谈心...我想,亲爱的,你一定也在回忆,这奇异的爱情引发的悲惨梦境...宝贝,尽管生活从来没有让我们聚合在一起,我们总是分处两地,因为需要如此...我向你起誓,我的心完全属于你,我的思想和生命也属于你,就像我的痛苦属于你一样...”

这是狱中的某个晚上,莫利纳向瓦伦丁轻轻哼起的波莱罗。

瓦伦丁,一个受到严密监控的政治犯。

莫利纳,一个被指控犯了诱惑未成年人罪的同志。

就像所有爱情的性格设置一样,爱人那方总是要付出更多一些。莫利纳受到了狱长的威逼利诱,以引导出瓦伦丁组织秘密的使命与他共处一室。封闭空间里的感情几乎是一点就燃。

然而故事若这样发展必落入俗套。

通篇都是两个男人间的对话,以及少量莫利纳与监狱长的对话,没有暗示说话者的文字。所以只能从字里行间估摸说话者是谁。然后因此,看到后面,就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书,而是微型荧幕了。

莫利纳被这个每天有读书时间,性格坚定而固执的革命男人吸引住了。他不惜冒着瞒上的罪名,给瓦伦丁编造出“妈妈来看望,顺便带来礼物”的理由,从狱长那里得到有限而丰盛的食物,给瓦伦丁补给营养。一切都是无微不至的,包括每晚固定的说电影时间。

狱中的生活枯燥而单调,莫利纳每天抽空就给瓦伦丁讲储藏于他脑海中的电影故事。他就像山鲁佐德,或者基督山伯爵的狱中长者那样讲这些故事,讲到后面,他们的关系也最终冲破了那层壁垒。然而命运如莫利纳,也许就如波莱罗舞曲一般。

没有变奏的同一个旋律,却不依不饶地渐弱渐强着,他也曾经因为瓦伦丁的暴躁而暗自发誓再也不给他讲电影故事解闷,却又因为瓦伦丁被人下药后虚弱的气息而温柔地违背誓言。

音乐的最高音在于提前出狱后的莫利纳,他为了爱瓦伦丁而帮助他的组织传递消息。最后一部分通篇都是由呈交给上级的私人报告中看到的。

报告中说明了一切当局监视莫利纳的日常行为。直到莫利纳遇袭身亡后戛然而止。

瓦伦丁最终还是被送到了监狱医务室接受麻醉治疗,在昏睡中他似乎和一个女子说话,却无法分辨出她的身形。

他说:我多么地爱你!这是我当初唯一不敢和你说的一件事。我曾害怕你对我问起这件事。这样一来,我就会永远失去你。

她说:...不会的,我亲爱的瓦伦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的,因为这个梦很短,却是幸福的。

梦太短了,然而那些日日夜夜,都是真实的。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五):大师般凝重,玩票般从容

本书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写于1976年的对话体作品,获得了若干文学奖,也是他一生最具影响的作品。不过因为涉及同性题材,竟然一经出版就被列入十大禁书。可实际上,如果单纯把《蜘蛛女之吻》解读成同性恋小说,会把作者生生气活、再活活气死——要知道,一直以来本书可是被界定为政治小说,而非同志文学。我只能说,同性关系是作为《蜘蛛女》重要和必要的叙述手段而存在。因为只有它才适合作品里非常特殊的环境:监狱。

小说的重头戏是里面五六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但是故事的脊梁还是两名囚犯的较量与交往。有趣的是,每一个插曲故事都叙述完整,但是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不仅没有喧宾夺主、分散读者注意力,反而把主线衬托得晶光灿烂、熠熠生辉,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整体效果。这真是一种天赋!每个故事拿出来都可以独立成篇,或奇情、或魔幻,或比现实更残酷、或比想象更瑰丽。不得不承认曼努埃尔·普伊格的叙事能力和语言功底都相当惊人,这和他从小接受阿根廷传统故事演绎的熏陶,和一生长期四处流亡有关。拉美各国“讲故事”的潜移默化,加以多年的文字磨练,以及对影视戏剧文化的良性吸收、拼帖技法的熟练应用,终于形成了自己出神入化的写作特质。看普伊格的文字,你会相信,任何故事都可以是动人的,就看“说书人”有没有这份能耐讲好它。

除了讲了一个精彩完整的故事,普伊格还塑造了两个非常特殊的典型形象:政治犯和同性恋。甘地和伪娘?曼德拉和变装女王?这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题材,一开始很让人莫名惊诧,没想到读着读着就融会起来,到最后已经完全不可分割了,就像它们注定应该在一起一样。

作为不容于现世政权的异见分子,和不容于道德标准的亲近男童者,在这里找到了奇异的共通点。瓦伦丁向往民主反对暴政,领导游击队展开殊死战斗,不幸被捕入狱。莫利纳渴望得到同性的爱情,可是得到的是戏弄和恐吓;迷恋追逐美丽的少年,因此被关进监牢。然而恰好地,他们受到的是同一种压迫制度的迫害。这是偶然,也有必然因素。虽然他们一开始互相看不顺眼,不过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似乎没错。如果承认瓦伦丁对民主追求的合理性,那么也应该承认莫利纳对同性追求的权利;如果同情莫利纳的处世艰难,就应该同情瓦伦丁的身世遭遇。

所以他们的结合,是惊世骇俗的,又是理所应当的。当瓦伦丁张开臂膀揽住莫利纳,既有对对方同性恋方式的接纳,也有对对方战斗同盟军身份的认可。

相比起来,莫利纳的情况稍有不同。按书中的医学分析,瓦伦丁可能算境遇性同性恋,莫利纳却是实实在在心理自身认同的同性恋。环境和个性把他逼成了一个只能静静等待的人,于是他把自己比喻成蜘蛛女,不能过于主动地去采摘花蜜,只能像蜘蛛一样结网以待。在这段奇特的相处过程中,那个期待已久的虚幻的男人形象,渐渐和真实的瓦伦丁重合了,于是他义无返顾地坠入了情网,以一个恋人的心态,投入了瓦伦丁的怀中。

对莫利纳来说,革命也好、战争也好,都不是他权衡的依据。他对瓦伦丁的同情、爱和政治援助,从来是人道主义和人性的角度,并且自始至终也没有转变他的政治立场(如果他有立场的话)。两个人的牢房,对瓦伦丁是与世隔绝的政治飞地,他允许自己在里面不顾世俗、性别、政见地爱一场。但只要一离开,就不会约束在莫利纳的身边。可是对莫利纳,那就是他的爱巢。牢房、监狱、或者母亲家,都是浮云,只要和爱人在一起,地狱就是天堂。所以他的爱情是单向的、自发的、无要求的,必然也是无结果的。因为他们的人生诉求迥异,自然不可能最终走到一起。以为会像《刑场上的婚礼》那样成为革命伴侣吗?莫利纳听到会笑死的。

其实莫利纳也清楚两人的感情只是一时雨露,他不至于天真到相信瓦伦丁会忠贞不渝。这也是为什么,莫利纳的命运从两人一相识,就已经注定——不能白头到老,不能相濡以沫,更不能相忘于江湖,除了他是真真切切地把瓦伦丁当成今生的挚爱。唯一的选择,只有死路一条。接头死、埋伏死,还是被抓回去躲猫猫、喝水死,都没有分别了。他宁肯自己选择死法。对于一个无力自保、只有柔丝自缚的蜘蛛女,死亡,既是他的归宿、也是他的抗争。

一心想成为“致命女人”的莫利纳,只是致了自己的命。

如果能选择命运,他会不会拒绝监狱长当初的安排?

大概是不可能了。国家机器下的小小螺丝钉,何得选择的自由。相反,到死,也许最盼望的,还是回到最初,只有两个人的牢房……

第一次看,我只看到了新奇的对话体,那些言简意赅、举重若轻的语言,完全迷住了我。而这些复杂的心理脉络,却都隐藏在纷繁的文书、病例、报告下,一带而过。等到多年后再次研读,才慢慢体会出更多的人生况味。普伊格的另一个优点是,全书没有企图评价任何现象,比如瓦伦丁反抗政府对不对,监狱方种种行径该不该,莫利纳的同性情感正常不正常,作者都保持中立的态度。但是读者能够感受到小说充满了对现有体制的绝望情绪,所有人物都找不到出路,不是被困在牢房(瓦伦丁)、就是在家庭(莫老母亲)、或者办公室(监狱长)。唯一能游走的角色莫利纳,也只是一枚受人摆布的棋子。当两人产生感情时似乎有了一点亮色,燃起微弱的希望,也随着故事发展一步步走向更深的绝望。

我很喜欢普伊格这样激情饱满、但又非常冷静的写法。

在西方,本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小说的魅力不止于书本,还迅速蔓延开去,转化到各种表现形式。歌舞剧《蜘蛛女之吻》亦不必说,自诞生之初就一炮而红,多年来久演不衰,早已成为百老汇的经典。

1985年,独见慧眼的巴西导演埃克托尔·巴本科果断下手,把它拍成了电影。电影拍得怎么样呢?我没有看到,无法发表意见。可供参考的是:片中的男演员威廉·赫特(William Hurt)就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有人说拉美文学都是天生的好剧本,直接敷衍就可成片。《蜘蛛女》更是其中翘楚,文字的流丽和情节的曲折本身就是绝好的电影架子。可能也只有声、光、影、画俱全的电影,才能够立体地表达出主人公种种神奇想象与黑暗监狱血腥残酷的强烈对比。还记得当年看书时年纪还小,已经被书里奇幻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虽然是薄薄一小本,掩卷后仍然余留着震惊的感觉,当得上是回味无穷。

可惜据传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导演只保留了原著中的“法国歌女”为副线,舍弃了另一条标志性的“僵尸女故事”。即便如此,电影版《蜘蛛女之吻》也被评为“足以流芳后世”。可以透露的是,不管在书中还是电影里,为爱不顾一切的同性恋男子和他幻想中的同样奋不顾身的“蜘蛛女”最终都被虚伪而冷酷的现实所吞没了……

那又是怎样一番演绎呢?

===================

曼努埃尔·普伊格 传记片《南国的小径/Vereda tropical》(2004)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5173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