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若有所思》读后感1000字

《若有所思》读后感1000字

《若有所思》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若有所思》读后感(一):上帝,是寻来的

我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我也从未看过《圣经》,可是,对于上帝存在这件事情,我却自来深信不疑的。

早先读何怀宏先生翻译的《沉思录》时,便深深地折服于其中的自省精神。而今,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何先生这本自身的沉思录《若有所思》,甚为叹服。原来功夫不是一天练成的,思想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只要活着,就意味着思考。

《若有所思》可以看作是何先生青年时代的思考笔记,在今天看来,其中不乏稚嫩的笔迹。虽一版再版,可何先生坚持不做文字上的改动,他说要让思想保留其“原始的悸动”,尤其是其中青春的悸动。他不想修饰,不想精致,不想按现在的想法订正其内容,也不想使之在风格上统一和完善,也许这些思考有些粗糙、笨拙,但却包含着何先生后来学术作品中许多重要的思想萌芽。

我很喜欢何先生在《若有所思》的最后说到的一段话:

上帝常常并不在人们的视野之内,但当人们否弃它的时候,人们突然一下就感觉到它了。

所以说,人是被逼着寻找上帝的,而且,人正是被自己逼得寻找上帝的。

是的,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必须靠自己。可是生活太艰辛,日子太单一,我们总要寻一个依托,聊以慰藉精神的空虚和贫乏,所以,我们就自己造了一个上帝。

我们自己造的这个上帝,温柔亲切,彬彬有礼,会在我们哭泣的时候安慰我们,会在我们病痛的时候治愈我们,也会在我们开心快乐的时候祝福我们。

当年初的冰雪冻结了南方的温暖时,当汶川的地震掠夺生命的美好时,我们曾经以为那就是世界的末日,终日以泪洗面。然而便是在这样艰困的时期,我们感觉到自己的那个上帝就在我们的身边。他鼓舞着我们,给我们以生的希望,让我们有坚持奋斗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在《若有所思》的字里行间,我似乎都能看见何先生的那位上帝。他时刻提醒何先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坚信心中的理想,要明白爱情的美妙,要知晓读书写作的缘由。要通达哲学真理的大门,必先清晰自我内心的上帝,那是连你自身都不知道的潜藏力量。

我们常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未能开发的潜能。这个潜能究竟是什么,到底藏在什么地方,该如何才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其关键之处,便是自省与思考。倘若时刻拥有思考的能量,我们的上帝便会指引着我们找寻到那个小小的宇宙。

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上帝,只为了能够获得心灵的安宁和幸福的祝愿。那祷祝,其实不必在乎形式与地点,也不用刻意假借外物,真正的上帝与平和,其实一直就在我们心中。

《若有所思》读后感(二):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点香

看完何怀宏先生的《若有所思》,总希望外边忽然飘起点儿雪花才好,也才能凑得上这一句“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点香”。许是我看的书实在少,总认为如今所谓的一些随想呀、笔谈啊什么的很难让人捧卷常读,所以这一个“不及”,倒是打击面积大了。

我一向如此认为,只那些真正有经历有内涵的人,才可以写出打动人的随想来,只那些打动人的思想,集结成书流传世间才有意义。

“思乃我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跟着何先生的生命的游丝或者触须,希望读过《若有所思》的我和大家,都能成为真正的有尊严的人。

在早春、晚春、初夏、盛夏里,作者记录了大片大片的年轻的生命的经历,笔调简洁而明快,读起来轻松愉悦,有一气呵成的快感。一个小小的“若”,不就意味着收放自如么!与其说思想是一条线,随着记忆连绵延展开去,倒不如说是一只飞去天空的风筝,被一条“若有所思”的线系着,被有经历有沉淀有积累的线系着,高低自如地飞,若是风筝想去得更远,也可以挣脱这条细线,虽然未来的结果必然是坠落,但是,那个结果却是回到最原始的生养万物的大地上,变成一粒饱满的种子,重新等待下一轮的萌发和飞跃。

在书里,能看到作者在每一步的积累,经春华,待秋实,期待生命里那颗最纯洁耀眼的星星渐渐升起,“在众人之中而又出众”。经一个三十年,又一个三十年,关于“道路”、“激情”、“美”或者“幸福”等等,何先生有着精彩绝伦的诠释。无论哪一句,都会让人击案叫绝。

幸福和痛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和解释,但大多数的人都只是停留在感觉上面。幸福可以分享,痛苦有时候只能一个人默默吞咽,诚然,没有人有权利赋予它们最后的定义,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达到真正的宁静的境地,淡定地看待自己所谓的幸福与痛苦。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复杂的逻辑推理,只有简简单单的认定。大人若真的想了解孩子的世界,必然要平等的不施加任何前提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可哪一个大人不是从孩子那里成长起来的呢。“只要善于体会,孩子教给大人的东西并不亚于大人教给孩子的东西。”如果大人们肯用心一点,从孩子身上获得的会更多。大人赋予孩子生命,而孩子,赋予大人们生命的延续。

“读书的艺术就是舍弃许多书不读的艺术,就是懂得怎样把书读得慢,并且知道:书是读不完的。”是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舍弃许多书不读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否则,他哪里懂得舍弃的艺术。“一本好书到了爱它的人手里,是读书人的幸运,也是这本书的幸运。”我们现在看到了《若有所思》,这是我们的幸运。

就像何先生翻译的《沉思录》会在很多人的枕边伴之终生的经典一样,《若有所思》必然也会成为更多人人生道理上不可缺失的一件宝物,人们更可以像何先生所喜欢的那样,“极其温和而坚定”的经营自己的人生。就在这不经修饰,不想精致的原始的感觉里,成就雪中傲骨寒梅,留盈袖暗香。

《若有所思》读后感(三):思考的平凡之美

今天,当人类社会为各种危机付出太多的代价,当我们的生存环境被过度的消费所榨取,父母们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在最好的学校接受以思之名的教育,人人都感受得到“思”的重要。可是我们真的理解思考、善于思考吗?

念小学的表弟每天放学回家他会花一定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偶尔老师没有做要求,他便会书包一扔,把做思考题的时间花费在一部动画片抑或一款电脑游戏上。问他为什么不自己找些思考题做,他会理直气壮地回答:“做这样的事情又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个成年人会认为表弟的做法缘于一个六岁孩子心智的不成熟,不懂得自主思考有益于自身更长远的学习。这种想法本质上和表弟并无差异,思考都是为了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已。约定俗成,思考被人们认定是一种能力,是否具备这种能力决定着个人的成绩和前途,而思考的内容被理解成一种科学,与人类的发明创造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若有所思》讲述的是与心灵成长有关的絮语:有一个骄傲的年轻人担心自己会变得很平庸,很平庸。不过智慧如他者后来理解到,现在他感觉到自己特殊,而十年后的明天,他就不会再感觉到这一点了,因为时常“若有所思”,他的智慧总是先于别人。

这个年轻人就是何先生,他在成熟过程中不断思考着生活的点滴,了解到人生就如梭罗所说的那样:“年轻人搜集材料,预备造一座桥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许在地球上造一座宫殿和庙宇,而最后那中年人决定用这些材料造一间木屋。”原来活着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的平凡;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错过而最终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像世界上另外一个自己活生生地立于我左右一样,书的字里行间透着对真实生活的光顾和注视,一本薄薄的册子写满了作为一个传道授业者的赤诚之心。这些句段是何先生从自己过去十年的日记中选录出的,记录的是一个常态的人最为平凡的心灵供状:他希望得到爱情,希望与人和善的相处,有过精神的饥渴和恐惧……这些对自己生活的想法充满灵性和智慧,找不到一处诘屈聱牙的行话术语,引人入胜又意味深长,让我仿佛总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共鸣才是思考的智慧呈现出的惊艳之美。

作为一个学习者和思考者,我们也许都会有过“真理是躲着的”困惑,认为“人不相信真理也可以活着,一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探讨没多大必要了”。何先生在《若有所思》中告诉我们,这源于一种可恶的耐性和懒惰,“我们对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明显的自相矛盾竟然熟视无睹,这也是一种不自觉的虚伪”。骄傲的年轻人在回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提醒我们,首先,要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真理,秉承这种精神去思考问题,思考的火花才能迸发最激昂的美丽。

这个喜欢滔滔不绝抒发感受的年轻人,对于生活中任何美好的小细节都有着澎湃的激情。对于哲学的思索,他的情感很深,态度也很狂热,尽管文字表达的方式是宁静的,但我从书中记录的成长过程读到的心声,属于一个内心充实的人。从中仿佛看到梭罗在瓦尔登湖,利奥波得在沙乡。不是以一个学者的眼光,而是以一个生活者的角度阅读生命的过往和大地的共存,从昨天的历史与经验中回眸明天的自己即将踏上的行旅。

很多哲学著作因为太过于学术化而难于理解而不被非专业人士接受。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哲思的陶冶,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厌倦生命、背离大地呢?或许《若有所思》这样一本通俗哲学读物才是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继而从中找到答案的。何先生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而更像是一个生活着的历史家,因为他们活着,我们当下面对面,认识、交往,其实让我更清楚这些思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仅仅限于那些难以理解的教科书,哲学这门学问有着更大的诠释空间,那即是来源于平常的生活。读一部哲学家的心灵成长史就像把它当做一个事实来看,慢慢地,才会把个人的观点跟“真实”这件事之间的缝隙留出来。这样一本好书,完全是对阅读者胆量的考验,勇敢的阅读者才能找到其中深藏的内核,找回自己精神的栖息地,让自己在这个理解的升华过程中不断调整,让一些细碎的声音传递人世间最为普通的故事,找到生命的真实。

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一个人的“思”如果只被当作一种谋求具体利益的工具,抑或是显露自己才华的手段,就会以丧失直观和感性为代价,对科学世界的思考终将因此与常识世界渐行渐远,更谈不上价值。

“思”应当是一种平凡之美,但是人们往往只会把它当作一种独具慧眼、运用智慧的能力,抑或一种观察世界的敏锐角度。相信人们读完《若有所思》,定能领悟到思想的价值更多体现为一种理智的诚实之美,它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智商上的高低,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思”就像静穆一样,只能从德性中涌出,平凡而真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