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经典读后感有感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经典读后感有感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是一本由徐峰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9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一):一本软件需求最佳实践的经典老书

在经过很多资深需求分析人员推荐后,购买了这本老书。全书写作风格就跟做项目一样,现状分析、解决方案、实施落地等逐一展开介绍。全书除了秉承一图胜千语的风格外,还有很多典型小故事生动的案例剖析,解决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抽象、归纳、总结了软件需求的开发和管理全过程。更重要的是本书还将很多笔者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作为诫语醒目的分享给读者,而且整理成为目录,可以方便快速的为读者提供帮助!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二):至今读过最有用的工具书

在一个苦逼小公司管理项目,同时负责需求。为什么用户会不满意,为什么会互相推诿,为什么沟通成本这么高,为什么项目总是延期。总之,各种在大学里,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觉得很简单的一件事情,随着人员的数量和项目的范围不同,显得越发复杂。终于也了解工作与在实验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于工具书,也读过项目管理的书籍,PMP的一些知识。也参加过项目管理工程师的考试,但是,对于理论,如何在实际项目中能运用得当,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对于这本书,价格算是不便宜的,那些心灵鸡汤的书打个折十几二十就可以买到,或者直接网上可以用到免费的电子版的书。而这本书,想弄电子书好像没弄到。所以才花血本买的,果然对得起这个价格。

这本书暂且是读了第一遍。正巧这段时间杭州高温。大楼限电,空调没开,为了避暑,下午的时候去机房门口的办公室开着空调,读着这本书。

第一遍下来,觉得作者真心牛逼,中间涵盖的知识面很广,说明作者的确在这方面和有研究,不像有些书抄抄编遍而成。其中的案例我很喜欢读,这些案例何尝不是在我们项目实际进行中发生的呢?对于推荐的一些工具或软件,我打算最近研究下,看看是否对我们的项目有帮助。

这本书适合摆在案头,在闲暇时刻或者在项目中有问题的时候,翻到对应的章节,参考下作者的方案和方法,或许就会对项目有帮助的。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三):对国产书来说很不错了

这本书应该是算100%的纯国货了,差不多应该算是我读过的在这方面的国产货中最出色的了.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本书的作者阅读了大量外国这方面的精华作品,对需求工程的理解也相当的深刻.

下面说一下本书的不足

1.虎头蛇尾

本书从一开始,章节内容逐渐增加,到第6章达到顶点,然后急转直下,每章内容迅速减少,越往后面写,越给人感觉是在敷衍.章节划分以及每章要写多少内容应该在最开始就规划好.

2.小故事

小故事这种形式已经被大量的运用在了外文书中,本书也学习了外文书的这个优点,不过编写故事方面还需要加强,很多时候我太愿意去读文中的小故事,读了之后感觉启发也不大.

3.结构

本书的结构很模糊.就我看过的外文书来看,结构一般分为三类,要么是总分的形式,要么是根据一个线索顺沿下来,要么是以一定的观点或者事件为中心独立成章.本书的结构组织哪一个也不象,给人有点混乱的感觉.依据本书所讲的内容,个人建议采用总分的模式.特别是依据现在这个结构,最后一章在我看来简直就是败笔,还不如直接放到附录中去.

4.细节

本书在具体细节方面还不够具体,给人更多的感觉只是在罗列事实,而非一个具体的指导过程,很多地方对方法的描述应该更细致,更具体.

5.错误

本书有些小地方犯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不过影响不大.

不过,毕竟需求工程是个外来之物,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国外时间那么的长,那么的精通,本书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的不错了.

如果没有读过其他方面的关于需求工程的书,本书可以让你对需求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读完这本书之后,然后可以去读<掌握需求过程>.如果已经读过了前面提到的那本书,那么本书可以用来选读,可以继续加深你对需求工程的认识和了解.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四):摘要

1.SERU

Subject Area:主题域。核心思想是根据业务区域分解系统,使系统的各个部分在业务上保持相对独立,降低耦合。从某种意义来说,Subject Area也可以理解为子系统,只不过更加强调业务分析,而非功能分解。

Event:业务事件。通过业务事件的标识,就能找到流程,通过流程就能将不同场景串联起来。

Report:报表。

User Case:用例。用例可以作为需求的最小单元,一个业务活动,一个具体的报表项,一个具体的接口等,都可以称为用例。

(1)、三个层次:

(2)、优秀的需求标准:

(1)、产品经理应该:

(2)、需求人员:可能言过其实、推卸责任各种人性

(3)、如何捕获需求:访谈、调查、文档考古、系统现状问题等等

需求分析:拆解、提炼、消除矛盾

周期一:理清框架和脉络:

周期二:确定需求细节

需求不完成

缺乏用户参与

用户期望不切实际

需求变更频繁

提供不需要的需求(功能)

通晒进度(接口人群、邮件含领导)

与考核指标挂钩

上线阻力大:原因1、利益冲突;2、增加使用者的工作量

运行效果差:解决1、需要将系统实施和管理人员的利益结合起来,让管理人员推动;2、需求阶段需要需要对管理人员内在动力分析,才能保证推进阶段顺利实施。3、产品方案阶段需要了解业务方推广进度,是否推进要求(比如特殊埋点监控、试点推进等)。

《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读后感(五):SERU过程框架总结

这是参加徐锋的《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课程培训后的再一次总结,笔者在提出SERU过程框架的时候常说到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并不缺乏软件工程,需求工程的理论,技术,缺乏的是将这些理论和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实践。而作者的SERU过程框架正好是将软件工程理论和具体的需求实践工作真正的结合起来了,个人认为最核心的不是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需求诫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SERU框架系统来梳理和回顾我们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活动。

首先对SERU模型的四个字母再做一个说明

S:Subject Area,表示子问题域,其核心思想是要通过业务来分解系统,尽量保证业务独立和低耦合。

E:Event,表示业务事件,通过业务事件能够找到流程,通过流程能够找到不同场景和用例。

R:Report,表示报表,统一处理查询,分析和统计类需求。

U:Use Case,表示用例,需求组织的最小单位,到了需求分析阶段的重要活动和产出。

SERU过程框架模型将需求过程分解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需求定义,重点是主题域划分和业务事件识别。第二个阶段是理清需求框架和脉络,重点是通过业务流程图转到具体的领域类图和用例图。到了第三个阶段重点就是填充需求细节,包括用例的详细编写,界面和交互设计等。

第一阶段-需求定义阶段

需求定义阶段强调了一个重点就是高屋建瓴和从顶向下的思路。当要做一个全新的软件产品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是进行需求收集和调研,所以书里面专门谈到了需求捕获的最佳实践,包括用户的访谈和调查,现场的观摩等。同时也提出了类似任务卡片等很好的现场需求捕获工具。为什么一开始要强调第一阶段对系统的宏观把握和高屋建瓴,因为在做一个全新的软件产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用户现有的流程,表单,组织架构等信息和资料,但是这样很容易一次的陷入到需求细节中而对企业的业务没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主题域划分+上下文图,是需求定义阶段的重要输出。主题域划分主要是从业务的视角来考虑子系统应该如何划以降低业务本身的耦合,在书中也专门提到了主题域划分的思考应该从组织结构为线索,从分管领导找突破以及借鉴典型的业务职能区块等。主题域划分清楚了下一步重点就是要确定主题域的范围,自然引入了上下文关系图,其核心就是要将主题域或子系统作为一个黑盒来分析,搞清楚边界和其于外部用户的交互。通过理清楚上下文关系图后第一阶段的输出基本就很容易明确了,即业务事件+报表需求。

在这里我觉得重点要借鉴的就是从顶向下的系统思维和分而治之,这是解决问题很重要方法。同时刚开始一定不要跳过这个阶段而落入需求细节。主题域和业务事件是两个重要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核心又是业务场景。

第二阶段-需求分析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重点就是粒度的细化,从主题域我需要细化一层到识别了关键业务对象的领域视图,从业务事件进行流程分析我们需要讲业务事件细化一层到具体的业务活动,而业务活动正式我们在识别用例的时候的重要参考。所以在这里我们基本清楚了第二阶段刚开始是通过业务事件进行业务流程分析,业务实体分析,业务场景分析,识别领域类和用例。

需求分析就是先分解,在提炼,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消除矛盾。不管是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还是面向对象的方法,分解是人类控制复杂性,认知复杂事物的最佳实践。现代工程理论更建议采用业务导向的分解而非系统导向的分解。在第一阶段的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主题域为主线索,具体的分解过程为目标系统-》主题域-》业务事件;到了第二阶段则是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索进行分解,具体为业务事件-》业务流程和业务活动-》领域类图和用例。

业务流程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庖丁解牛的核心线索,每个业务事件都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触发,因此针对每个业务事件都应继续做业务流程分析。对于业务流程是企业核心业务的重要载体,业务流程本身就是结构化的,而且是分级的,通过分析业务流程就能够识别企业核心业务活动,为需求建模做好准备工作。

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两个重要输出,一个是静态的领域类涉及到领域建模,而领域建模的重点就是标识类,明确类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添加重要的结构规则。另外一个就是动态的用例,在RUP核心三要素中专门强调了用例驱动,足见用例建模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第二阶段的重点仍然是搭框架结构,因此并没有要求要识别所有的领域类和用例。

第三阶段-需求细化

需求细化是什么?在第二阶段我已经通过分解和细化到达了具体的用例,而第三阶段的重点就是单个用例以及该用例可能涉及到的界面部分建模。书中将用例分为三类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业务用例,报表用例和接口用例。对于业务用例的重点是基本流,扩展流和业务规则。对于报表类的用例重点则是报表的输入,输出内容,输出格式。在这里有个情况不得不提出的就是,一些报表类用例脱离了只要不是项目历史开发人员很难看懂,原因即是关键的报表的数据来源在哪里没有说清楚,这点也是报表类用例必须关注的要点。

如果将用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重点就是关注业务活动流和规则的细化,另外一个就是涉及到交互和界面的建模和细化。这两个层次仍然有一定的关系,重点仍然是要先考虑业务流和规则,再来考虑交互和界面。如果先陷入到了界面建模再考虑业务流和规则,则又是顺序错误的开发人员思维,即违背了用例是业务活动驱动的初衷。

这里多说一句即是功能点估算在什么时候用,在第一阶段用是毫无意义的,最佳的使用点就是在需求细化后,具体的业务流和规则,需要的数据输入和输出都基本清楚后,最适合进行功能点估算。因此我们也建议一种方法,即第一阶段先进行专家法估算,到了第三阶段通过功能点估算对专家法估算内容进行验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