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摘抄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摘抄

《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本由(德)卡尔·威特著作,江苏文艺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一):我不期待天才

如果我的宝宝真像小卡尔威特我还真会被吓着,对其中智力开发的部分兴趣不大,但对他引导性格心理教育方面觉得挺受启发,不过不可否认,身为牧师,宗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还要好好思考。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二):仅供参考

翻开书心中有一个疑问,真有此人吗?合上书我想如果这个人不存在,是否意味书中所有方法被推翻?

在任何事情上盲从都是可怕的,观察思考小心实践(求证)才是唯一正确之道。

但不管怎样,这本书算开了一扇窗,让有些事清晰起来。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三):一本对育儿有所启发的书

虽然书中并没有非常具体的说明要怎样培养孩子(我想没有任何一本书能非常完善的介绍),但是其中的一些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个大脑优秀的孩子··更是培养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美好心灵,健全人格的孩子。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四):父母共建 才是最佳拍档

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优秀传统家庭里,妈妈以“养育”为主,爸爸以“教育”为主,可能是最好的模式,这些感受是从读梁启超先生的家信开始有的。梁启超先生作为清末民初的大家,在教育子女方面相当成功,丝毫不逊色于威特先生。

母亲在生育以后,由于要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与长期陪伴,最初几年在精力与思考深度上会大打折扣。如果父亲能在教育方面深入引导并长期坚持,可谓完美组合!

当代更多家庭的模式似乎是:祖父母这代人充当了照顾孩子基本生活的角色,母亲对孩子实施教育,而父亲很少参与进来。如果这种关系能够持久稳定,对孩子的成长一样可行。但是在家庭教育中边缘化的父亲,是否会因此而降低存在感 甚至产生危机感呢?!

家庭生活的和谐,源于夫妻双方共建。身体力行的过程,即是生活本身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五):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昨天,在一个亲戚的家里看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翻了翻, 感到非常地惭愧。今天把这本再翻出来读。

其实在我孩子一周岁的时候,我读过这本书。

当时我认为,早期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我赞赏老卡尔·威特的也正在这里。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儿童时期的潜能是最大的,许多东西的学习都要在这个阶段打下基础,所以必须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早期潜能开发,而且是越全面越好。我坚信教育的力量,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的”、早期的、基于素质的教育,希望把我这个天赋一般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出众的孩子。可是我没有坚持下去。

慢慢地我觉得,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种封闭的、家长意志的教育,没有玩具,没有玩伴,没有自主,在家长的设计之下,按照家长的理想轨迹推进。卡尔·威特是快乐的吗?我们没有见到他本人的回答,只有他父亲说,他是快乐的,对此我深表怀疑。我看到了几个以牺牲孩子自由与玩伴的所谓成功家长,他们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不快乐。没有童年,我个人认为这对孩子来说不是好事。

但我很欣赏卡尔·威特在教子中体现出来的赏识教育思想、平等教育思想、注意兴趣引导和习惯生成以及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卡尔·威特对儿子的施教上,一直深信“百闻不如一见”。 我一直在努力尽量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尽可能的让她参加一些正式的非正式的场合,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开阔她的眼界,增加她的见识。因为我学疏才浅,面对孩子源源不断的问题,我无法给她详细地说明和解释。又因为我的惰性,很少让她向亲人们口头讲解旅途见闻和切身体会。所以孩子仍然很一般,没有过人之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