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是一本由李汉平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读后感(一):于凤至

最近在看一本书《于凤至》,曾经为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的故事而感动,看完张学良原配发妻于凤至一生,才知道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爱情建立在这个坚强的的民国才女的悲凉一生上。她的人生前半段甜后半段苦,当他被拘禁的时候,坚强的做丈夫后盾,可惜最后死在异国他乡,在自己墓旁留一块位置等待丈夫归来与自己长眠,只是等不到了。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读后感(二):这本书可以吸引你往下看,但不必全当真。

说实话,我一向很讨厌描述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传记”;况且我都不知道怎么评价这本书,这本书算是“传记”吗?心理活动细致的像写回忆录;若是回忆录,还是当事人来描写心理活动比较好吧 。= =

本书的作者,貌似是于凤至的远方亲戚?作者本身对于凤至了解多少?有些细节写的真让人发指啊 = = 但若是较真儿,你就会发现很多应该写的居然都没写 = = ,比如说张学良被老蒋软禁,于凤至还去找老蒋但被拒绝的那段去哪儿了,赵四出现,她就乳腺癌了,就美国了,就终老了?!她没见过赵四?!这本书不是《一个真实的于凤至》吗?跳跃的好快 = = 还有我就纳闷了,于文斗心里怎么想的作者你都知道?!

若是了解于凤至的启蒙读物,还是推荐看看吧,作者心理YY功力不错,会吸引你往下看的,但若是较起真来,这本书不应该叫这个名字,应该叫《来侃侃我的亲戚于凤至》,或者《关于于凤至的情感生活》,于凤至怎么说也是个大家闺秀吧,人家满腹诗书,你全当狗屎啊?!你整的跟匪我思存的悲情纯爱小说的套路一样,她对学良的爱是很感人,可你着墨也太过了吧?弄得张学良好像是“对不起那时我还年轻不懂爱情现在我已经有深爱的人了我想给她名分我不能有两个老婆我们离婚吧”一样!这是赤果果的始乱终弃啊!看完以后你就觉得张学良真不是个玩意儿啊!作者啊,他们的离婚的原因你可以写的如此简单,可你亲戚于凤至她真不是胸大无脑的村姑啊!!!感情的事能不能客观点啊!!!啊!!!!

好吧,主观牢骚完了客观一下,了解于的启蒙读本,可以看看,但尽信书不如无书,何况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除了自传传记神马大多是充斥着YY的···好吧扯远了,什么英俊少帅才子佳人,我就得出一个结论,喵了个咪的你看完这个作者写的这本书以后,你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喂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读后感(三):传奇有多生动,现实就有多惨淡

她始终如一,至死不渝

她在自己的回忆录《我与汉卿的一生》开篇写到:缘定终身,生死不渝,生为张家人,死为张家鬼。

她绝代风华,秀外慧中

爱新觉罗·溥杰见了她赞到:容貌如雨后清荷。她为少帅育四子;她辅佐少帅做政治决定;她学炒股成百万富翁。

她爱家爱国,实为女侠

她在各地兴办学校,让儿童免费上学,普及教育。水旱之灾,她以身作则,发动商官捐款救灾。

虽不同于旧时代女子,但,凤至,依旧没有逃脱命运的捉弄。

凤至与少帅的结合,是张作霖的安排,而凤至一生的悲剧,也源于张作霖对少帅说的那句:"你的原配夫人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

这句话,害了凤至的一辈子。

少帅依言娶亲。婚后他们住在帅府大院。少帅随父在军营学习、锻炼、成长。凤至一边料理家务,一边在沈阳的大学听课,补充知识。他们有事共商量,相互勉励,生儿育女。凤至家世美好,有思想有文化,又是具备美德的女子。和婆婆形同母女,心地善良。整个帅府后院多少女人,独独她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尊重,连张作霖都对她高看一眼,对这个儿媳妇很喜欢,将帅府的家务都交由她打理,不让别人插手。这一段是凤至一生怀念的时光。

少帅虽已娶妻,但本性风流,粉红事件依旧不断,但没有带女人回家过。直至1927年,少帅在上海偶遇十六岁的赵绮霞,也就是后来人所周知的赵四小姐,他们一见钟情,难舍难分。赵四性格决绝,因学良有恙,竟破釜沉舟,北上沈阳探视张良。赵父一怒之下将她驱逐出祠堂,一时间沸沸扬扬。面对这般决绝的女子,少帅无力招架只得带她回家,并与凤至说:“我要将她留下。”赵四也跪地祈求,发誓只做秘书,不要名分,铭记凤至大恩大德,终身不逾。凤至心软,出钱买房安置于她。就此,三人开始了彼此爱恨交错复杂曲折的一生。

我想如果此时凤至能勇敢为自己活,与张学良离婚,或如江冬秀一般做的悍勇,阻断赵四与少帅的来往。或许她会遇到真正爱他的男子,或许就不会有长达半个世纪的苦等。但凤至深爱这个小她三岁的丈夫,想用自己的宽容大度挽回他的心。这一挽回竟成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

西安事变发生时,凤至正在英国陪同儿女读书,虽远在海外,但她何其聪明,对中国局势非常清楚。西安事变乍起时,凤至立刻去电张学良,要他一定释放蒋先生及他的随同人员,因为蒋介石和中央政府是抵御日本侵略的希望和依靠。

然而事后凤至说,她一生痛悔的时刻就是没有阻止学良陪同蒋介石去南京,她感慨:“一错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那时起,凤至将赵四送走,自己留下来与张学良一同承受昔日王侯今日囚的生活改变。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一千多个担惊受怕。三年里,学良曾赞凤至“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由此一句,生活的诸多困苦,皆化为心里那一抹甜蜜。然天有不测风云使凤至染上重病,不得已,赴美求医。走之前,她与张学良约定再也不要回国,为的是要把西安事变的真相告诉世人。哪知,这一走便是天人永隔,不曾再见。

凤至走之前,将赵四接回,拜托她照顾少帅,便只身赴美。此后,爱情变成了天涯的两端,一端是赵四与张学良的朝夕相伴,一端是凤至在美国为张学良之自由不断奋斗,至死不休。

凤至在宋美龄的安排下在美国求医,主治大夫是著名的肿瘤专家温斯顿·比尔。当时,她的病已经刻不容缓了,但是为了保持身材,因为她一直有个和少帅团聚的心。只同意保守治疗,但上天并没有垂怜这个微小的愿望。癌细胞不断吞噬她的健康,不得已只能化疗,但这个坚强的女子不会停止对癌症的挑战。她坚持每天去公园跑步,打太极,尽管癌症治疗过程非常痛苦,但于凤至从没有悲观。主治医生比尔对这个来自东方的女士非常的敬佩,因为这位女士在乳癌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而凤至,一个女人独在异国,身患绝症,让她活下来的力量便是对张学良的爱。

张学良常年在狱中,于凤至病重,凤至出院后曾一度身无分文。但为学良奔走需要钱,于是她学炒股,很快凭借聪明的头脑成为百万富翁。为自己和张学良购买了两栋别墅。然而,1964年,惊天霹雳,一封来自台湾的离婚书,张学良以因加入基督教会只能一妻为理由,要与凤至离婚。痛苦并没有抹去她的理智,于凤至分析,这是台湾当局为堵住张学良到美国与家人团聚的路而策划的阴谋。为了保护张学良的安全,她签字离婚。坊间流传,于凤至的手中有蒋介石惧怕的当年写给学良“放弃抵抗”的密信,这是蒋介石一直不敢杀害张学良的原因,凤至只需对外公布,学良之命哀哉乎,赵四之命哀哉乎。而痴情的她,没有这么做,她依然坚信,少帅于她是有感情的,少帅是被迫的。甚至死后依然在墓碑刻上张凤至,并在身旁为她的汉卿留了位置,期待百年之后与他重聚。

人生末尾。她常梦回故乡,回到爹娘身边,回到大帅府,看到故乡亲戚与朋友的面孔。

50年来,她常喃喃自语,讲他常讲过的话:盼望我们能熬过这大难,得到自由,一同回故乡。

然而,她不知,张学良生前选择赵四,死后依旧选择赵四,成就一段佳话,唯留她,生前,独守空房,死后,独守空穴。

对张学良来说,于凤至像一颗钻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光彩熠熠,但,学良独爱的是叫赵一荻的那颗红宝石。

《一个真实的于凤至》读后感(四):于凤至,此生只为一个人

一九六四年,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结婚。此时,张学良已经六十四岁,赵一荻五十三岁。

“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媒体用这样的文字赞颂了张赵之间不离不弃的爱情。然而,当所有的人都在钦佩张学良与赵四小姐几十年如一日的坚贞爱情,所有人都在祝贺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时,远在纽约的另一个同样守候了他一辈子的女人却在无望的等待中黯然神伤,她便是张学良的结发妻子于凤至。

她端庄优雅,爱新觉罗•傅杰夸赞她:“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而她也真的如一枝白莲花,典雅而高洁,一生为爱付出,一生为爱坚守,纯洁的爱恋不沾染丝毫俗世的尘埃。

于凤至嫁给张学良那一年仅有17岁,而张学良也只是一个14岁的“毛头小子”。

那时,他,年少得志,将门之后,是意气风发的东北少帅;她,金枝玉叶,才貌兼备,是“福禄深厚,乃是凤命”的千金小姐。

订下婚约时,所有的人都认为此姻缘是天作之合。初涉人世的女子,对这段奉父母之命成就的婚姻,抱有很多的幻想。

然而,命运兜兜转转,她终究只是他的妻子,不是他的爱人。

遇到张学良,这位叛逆不羁的少年,算是她命运的劫数。

张学良几乎对于凤至有着本能的反感,主要的原因是这桩婚姻由父母包办。满脑子都是民主自由思想的张学良,根本不想结这个婚。父亲张作霖承诺:“你的原配必须听我的,你在外面有女人,我可以不管不问。”

果然,一结婚张学良就开始在外面花天酒地,逗留于舞场,寻芳猎艳,不久便成了沈阳交际场合知名的风流少年,他还时常跑到上海、天津的各大舞场跳舞,流连于这些地方。回到家对于凤至则爱理不理,甚至都没有正儿八经地看她一眼。

然而,作为一个妻子,作为一个儿媳妇,于凤至都是合格的。

于凤至从小就是一个知书明理的人。结婚后,于凤至孝顺、能干的一面就显露出来。她尽心侍奉公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被她处理得井井有条,对下人也从不摆少奶奶架子。对张学良也毫无怨言,始终是包容和信任。

好在公婆一直对她这个儿媳妇很满意,凡事总想着她这个儿媳妇,这多少给了她一些对婚姻失望的补偿。

张学良曾问她:“你就没有一点儿脾气吗?”

于凤至摇摇头说:“我比你大3岁,是你姐,哪有姐姐不宠小弟弟的。”

自此,他们以姐弟相称。张学良依旧沉迷于声乐场所,但是,也许是出于对于凤至的感激与愧疚,他没有给任何跟他在一起的女人以名分。

于凤至仍然爱着张学良,那是妻子对丈夫本能的爱。张学良面对她的付出,会感动,却没有爱情可言。在他心里,于凤至只是他的大姐。

l927年,张学良结识了日后为世人所熟知的赵四小姐,他们一见钟情,爱得轰轰烈烈,街头小报更是极尽渲染之能事,使这段风流韵事尽人皆知。此时的张学良忘记了于凤至是他的发妻,世人也都忘记了她的存在,他们只知道张学良身边有个赵一荻。

面对这些,她没有责怪他,而是默默地把苦涩埋在心底。

1929年冬天,和张学良在外同居的赵一荻诞下一子。很久都没有回家的张学良在一个下雪的夜晚突然出现在于凤至面前,嗫嚅地告诉了她这件事。令张学良意外的是,于凤至脸上没有显示出一丝不快,反而高兴地说这是一件喜事。她的包容让张学良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那天晚上,于凤至一晚上没合眼,屋外狂风肆虐,风雪交加,屋内的于凤至心里也下了一场大雪,冻结了她对张学良的所有期待,内心的酸楚湮没了她的整个身心。

第二天早上,她冒着大雪带着随从步行把赵一荻的孩子接到了家里,她要给这个孩子一个名分。不久,赵一荻也搬进张府,一起生活。于凤至没有失却大家风范,待她如同姐妹,还叮嘱管家多给她一些生活费。

就这样,三个人开始共同生活。于凤至仍然是家中不可替代的女主人,赵一荻没有夫人名分,对外国人称她是张学良的秘书,对中国人则称其为侍从小姐。

似乎是习惯了隐忍,习惯了退让,可是,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爱。

即使受到伤害,还是一如既往地爱。

如果不是“西安事变”,也许三个人会一直生活下去。“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也改变了他与于凤至和赵一荻的关系。

“西安事变”发生时,于凤至带着子女在英国读书。当她听闻“西安事变”的消息后,立刻为孩子办理了停学手续,从英国赶回来。经蒋介石同意后,她和张学良一起囚禁在南京凤凰山。于凤至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开导他,她是他的精神支柱,陪他挨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卿名凤至不一般,凤至落到凤凰山,深山古刹多梵语,别有天地非人间。”囚禁中的张学良,用诗歌道出了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1940年,于凤至患上了乳腺癌,不得不去国外治病。临行前商议好,由赵四小姐来照顾张学良的生活。只是,谁都没有料到,这一走,竟成了永别。

张学良去台湾后信仰基督教并接受洗礼。根据基督教教规,已婚男人只准有一位夫人。在美国苦等了24年的于凤至知道这一情况后,提笔在离婚协议书上颤颤巍巍地签上了她的名字。

她明白,最美好的爱,是成全。成全了张学良和赵一荻的爱情佳话,割舍了自己几十年无怨无悔的守候。

于凤至在洛杉矶有一幢别墅,房里的一桌一椅,每件摆设都是严格按照她和张学良在东北的家放置的。这是她为张学良和赵一荻准备的礼物,希望张学良重获自由后,和赵四小姐搬到别墅里居住。

1990年,痴痴地等了半个世纪的于凤至在期盼与等待中去世了。于凤至去世那一年,张学良在赵一荻的陪伴下度过了90岁寿辰。红灯彩烛,把轮椅上少帅苍白的脸映得火红。只是不知,在他的梦里,是否偶尔也会出现她的身影?

一生,那是多么漫长的两个字。

惊异于于凤至不可思议的执著,更惊异于这份执著竟可维持一生之久。

始终陪伴在他的生命里,始终以他觉得合适的身份静静等待。只有时间在渐渐地消逝,不曾消逝的是她对他的一往情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