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纪末的维也纳的读后感大全

世纪末的维也纳的读后感大全

《世纪末的维也纳》是一本由卡尔·休斯克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纪末的维也纳》读后感(一):世纪末的维也纳有感

世纪末-1900,世纪末的焦虑恐惧恐慌,尼采在世纪末转折点上,或早或晚发出了对瓦格纳的叹息。 小船借着叹息声从希腊驶向遥远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文明在一战的轰鸣声,伴随着第二维也纳楽派的无调性乐章,夕阳西下,映红了天边第三帝国旗帜。 玫瑰色的花园小屋,理性散发的光芒幽香这边还没绽出,那厢浪漫非理性潜意识的力必多就早已伴随着性、生理、民族性的血盆大口吞噬了上帝、骑士精神,希特勒就是上帝?!可不是吗?!斯大林就是上帝?!没错!暴力留下的荒原一片,在荒野上,德国的天才熠熠生辉。

《世纪末的维也纳》读后感(二):关于书评的评论(转载)

云中君

引用:

--------------------------------------------------------------------------------

最初由 木兮 发布

《世纪末的维也纳》更多的书评可见: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18766/

云偶推荐了这本书,有人认真的看了吗? 也把读后感贴到这里就好了

--------------------------------------------------------------------------------

木兮,我到你转的豆瓣上看了那些评论,除了认真纠正译文错误的那篇,都比较一般。尤其是在《读品》上的那两篇,更是胡言乱语,对原书的史学特点和维也纳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说没有什么了解。

《世纪末的维也纳》读后感(三):譯者怎麽可以如此胡來?

如果說某些譯者看得出是由於自身能力有限在無力地掙扎,那麽這本書的譯者可就是公然篡改原文的意思了。當然,他的假設是讀者手頭沒有原文。

初次捧讀此書,感覺譯文意思還算曉暢通達。不料在腳註裏,我們的譯者開始暴露出其不足。Velasquez(委拉斯開玆)這個名字,在譯本第289頁上,被譯作維拉格!第356頁上,Wien: Ein Fuehrer這本書被譯作《維也納:一個領袖》,書名顯然應該是《一本維也納指南》。

書中的德語引文總是缺胳膊斷腿,Mensch這個詞,在第248頁腳註中

變成了Mesch。此書講述的是德語世界的維也納,Georg這樣的人名,譯者總是以“喬治”處理,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這些都是容易瞅見的問題,然而把譯本和原文的開頭對照一下,就會發現此書中存在的誤譯是多麽的可怕!

The Waltz, long the symbol of gay Vienna, became in the composer's hands a frantic danse macabre.

譯本:華爾茲本是奧地利歌舞升平的象徵,可在這位作家手裏,卻變成了瘋癲的“死亡之舞。”

好傢伙,維也納被置換成了奧地利,long這個詞顯然就被他用“本”給敷衍掉了,拉威爾從作曲家搖身一變成了“作家”。

接下來,拉威爾寫道: I feel this work a kind of apotheosis of the Vienna Waltz, linked in my mind with the impression of a fantastic whirl of destiny.

譯本:我感覺這部作品是對維也納華爾茲的稱頌,讓我的大腦呈現出命運旋舞的景象。

詞語的意思(apotheosis)和句法被粗暴地推到一邊,“聯係、連接”的意思根本沒有翻譯出來。a fantastic whirl of destiny,完完全全被這個譯者給糟蹋了。

繼續往下看:His grotesque memorial serves as a symbolic introduction to a problem of history...

譯本作:他的這一風格奇異的回憶作品,象徵性地把我們引領到一個歷史問題前……

grotesque翻譯成“風格奇異”,已經不像話,後面這句簡直就屬於天方夜譚了。拉威爾的作品起到了介紹的作用,和“引領到……的面前”這個意思似乎還有很大的距離。象徵性的介紹,與“象徵性地把我們引領到……”的意思也是霄壤之別。

下一段開始:……he does not initially present that world as unified.

譯本作:但他並未完整地把這個世界呈現出來。

明明是他(拉威爾)起初並沒有把那個世界呈現為統一整體,譯者的偷梁換柱讓我瞠目結舌。“起初”這個詞,索性就消失了。

再往後有一句:Each element is drawn, its own momentum magnetized, into the wider whole.

譯本作:每個元素、甚至每個元素的動力,都被吸收融入到更大的整體中來。

“甚至”我不知道從何而來。its own momentum magnetized這一部分,我們的譯者分明是在糊弄讀者。

書的第一頁上就出現了這麽多錯誤,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心繼續閲讀譯本。而譯者,據扉頁上的介紹,是研究英美文學和西方文藝批評的博士!

嗚呼哀哉……

《世纪末的维也纳》读后感(四):摘要

在历史上对于启蒙的信仰,乃是理性和社会的独立进步,是利用思想来解释和促进进步,并在宏观上构造上层文化与社会政治变化的相互关系。 为了担此重任文化史学家们掌握了一系列极为宽泛的范畴分类如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 在此概念下,一直进展顺利,直到尼采,麻烦出现,碎裂似乎无所不在,尼采和马克思均将之称为颓废——欧洲上层文化进入到一个无限创新的漩涡中来,每个领域都宣称自己独立于整体之外,而这些独立出来的部分反过来又分裂成新的更小的部分。这时就出现了非理性主义主观主义抽象主义焦虑技术主义——可这些范畴既没有能够被普遍化的表面特征,也无法像先前所理解的那样,被合理辩证地整合入历史进程中。现代主义运动定义其自身,凭借的正是分析性范畴的多样性,而事实上,这种多样性,借用阿诺德勋·伯格的措辞来说,已经成为“原则的死亡之舞“。 许多学者都戏剧般的发生转变,如史学家威廉·兰格,就是因为对于撰史中一味囿于政治利益而心生不满,才转而投向心理分析,他将文化与社会变迁解释为一种集体创伤。这些学者从社会范畴转移到心理学范畴来理解人类和社会,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就是在政治世界中新出现的不容异己的倾向。 文化英雄从普罗米修斯式转变到伊比米修斯,从马克思转变到弗洛伊德,从公共和社会领域转移到个人的私密和心理世界。 弗洛伊德并不是战后美国所关注的唯一世纪之交的奥地利人,陈腐乏味的曲作家古斯塔夫·马勒突然成了交响乐演出中颇受追捧的大家,与此同时,勋伯格的影响力也从先锋派及其作曲家那里扩展到了学院派的大本营。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埃贡·希勒和奥斯卡·科柯施卡这些描绘感官和精神世界的画家们,也在一夜间从默默无闻变得风行一时。 处于世纪末的维也纳,对于这种。以政治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实在提供了不寻常的便利。这座城市的知识界,几乎是同一时间,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做出了革新,以至在整个欧洲文化圈里被称作“维也纳学派“。 维也纳的文化精英们格外独特,它们兼有地方风尚与世界情怀,传统做派和现代品味。整个精英界的凝聚力相当之强,沙龙和咖啡馆一直保持着活力,各种知识分子互相交流思想和价值观,同他们混迹在一起的,还有以自身的通才教育和艺术涵养而倍感自豪的商界及职业精英。一直到二战前的十年才出现知识分子同整个社会脱离的现象。 由于本书中的研究并非是要构建一副历史全景图所有各章均可单独阅读,每一章都从一个独立的尝试点切入讨论范围。文章的篇幅和重点均有所不同,可是政治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却作为基本主旨而贯穿始终。 第一章“政治与心理“,为整个系列提供了背景,旨在笼统介绍奥地利文化传承的特殊性质——部分上是贵族的、天主教的、审美的,部分上是资产阶级的、默守法律的、理性主义的,世纪末文化的缔造者们便是据此来面对功能和意义上的危机。他们的两难处境,在阿瑟施·尼茨勒和雨果·冯·霍夫曼塔尔这两位文学巨匠身上显现无遗。 第二章“环城大道……“,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为媒介回顾和探讨了自由主义政治盛行时的文化体系显示出了在构造环境的现代思想上所出现的冲突趋向及立足于公众还是功能至上。 第三章新基调中的政治:奥地利三重奏(反犹主义),文章追踪的一种幻想政治的产生过程。 第四章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政治与弑父。 第五章古斯塔夫·克利姆特:绘画与自由主义自我的危机。描述了哈布斯堡时代后期,艺术性质和功能在各种张力下的变迁。 第六章“花园的转型“,通过特殊的文学例证,展现了对思想和情感无比痛苦但又颇富创造性的重组。 第七章“花园里的爆炸“,继续这一过程,探讨了表现主义文化的诞生——这是一个新的更为动荡的时代,传统文化秩序的覆亡到了顶点,而新的文化开始重构。在反对世纪末唯美主义的狂暴声浪中,柯柯什卡和勋伯格创造出绘画和音乐的全新语言。 现代人被定义为:重新构建自己宇宙的人。

《世纪末的维也纳》读后感(五):维也纳1900:最后的华尔兹

现在,或在将来的时刻,那所有披上绿色的地方,都变了。

都已彻底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叶芝《1916年复活节》

维也纳1900:最后的华尔兹

如果18世纪存在心脏的话,那么维也纳的末世华尔兹舞步无疑是最为撩人心弦。

文学家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急于在政治与精神的悖论中调和贵族传统与资产阶级风尚;奥托.瓦格纳和卡米洛.西特则分别在城市形态和建筑风格上投射时代分裂的政治理念;柯柯什卡和勋伯格游移感官和精神世界,借绘画和音乐的新语重新定位失去的精神花园;信仰“艺术属于它所在的时代,自由属于它所在的艺术”的克利姆特索性创立分离派,追寻“赤裸真理”的踪迹……

是的,这就是1900前后的维也纳。它颓废,它隐忍,它浮华,它克制,它妩媚,它暧昧,它分裂,它热切,它含蓄,它放纵……一百多年后,当历史学家卡尔.休克斯将目光投向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时,不仅为它的璀璨星光感到眩晕,更为那个时代理念的混乱冲突所震撼。

《世纪末的维也纳》算得上的卡尔.休克斯巅峰之作,面对当时维也纳芜杂多姿的文化形态,他毅然摒弃黑格尔式“时代精神”,而是从分别从文学、音乐、绘画、政治等七个不同的角度来临摹世界末维也纳的浮世众生相。

受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8世纪下半叶开始,奥地利的自由主义者掌握了政权,大概维持了近四十年的统治。奥地利资产阶级与英法相比,既不能完全消灭也没有充分融合贵族阶级,同时又依赖和效忠于皇帝,所以奥地利的资产阶级更早地陷入没落衰败。四十年貌似歌舞升平的岁月背后潜藏奔涌着巨大的政治危机。

仅仅取得市区中心中产阶级日耳曼人和日耳曼犹太人的支持,弱势的自由主义者只能一边不得不与贵族阶级妥协共存,一边又借助释放民众的力量来对抗贵族阶级。

四十年来,奥匈帝国脆弱的政治平衡一直走在行将崩溃的边缘,作为议会力量的自由主义者一退再退,与之对应的是由农民、城市手工业者和工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社会群体节节胜利。到了19世纪末,近代史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曾经属于奥地利自由主义者的维也纳已经完全沦丧于“民主激进派、反犹太人士、新兴的基督教社会党以及最后的社会民主党”手中。

维也纳帝国时代自由而富足的氛围孕育了大批艺术精英,他们构成了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创作主力。此时,往昔欢快的华尔兹已近尾声,民众的喧哗与自由主义的失败使他们陷入一种焦虑、无力、绝望的空前境地。奥地利文化存在道德科学文化和审美文化两个方向,前者来自维多利亚时代的遗风,后者则更多来自资产阶级的推动。但是自由主义的溃败使得旧有自由主义价值观遭遇幻灭,或多或少,维也纳艺术家们都在迫不及待地作别旧时代,拥抱新价值。因此,世纪末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政治与文化的互动,贵族阶级审美倾向与资产阶级理性主义互相纠葛,种种张力恰巧构成了大转型时代维也纳的历史趋势。

一度,拉威尔的《圆舞曲》被视为维也纳末世横死的最好写照。在飞扬的军号、有力的疾奔、甜美的助奏、大气的主旋律之后,一向被视为太平写照的华尔兹演变为疯癫的“死亡之舞”。太平盛世,最大的“兵荒马乱”不过幻灭,政治失意下的自由主义精英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宗教,在价值混乱年代,艺术成为尘埃中的救赎之花。

1900年,一个44岁的犹太医生正式在维也纳发表他惊世骇俗的著作:《梦的解析》,他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虽然此前《梦的解析》在其他地方已经出版,但直到1900年,它开始更广泛进入公众视野,也从此照亮了人类无意识的灵魂之域。启蒙运动让人类明白人应该自由运用理性,而政治挫败感之下的时代危机则无意间为人类打开了心理的大门,开始关注情感与本能。

奥斯卡·柯柯什卡认为现代人是“被判定要重新构建自己宇宙”的人,在一个碎片化的年代,失落颓废成为群体行为。卡尔·休克斯认为弗洛伊德的意义不仅仅在精神分析方面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将政治问题简化为有关父子的原始冲突,这无疑为当时的自由主义同仁提供一种安身立命的慰藉,让他们能够承受一个无法重振的末世。

伯尔克哈特曾经说过:“所谓历史,就是一个时代从另一个时代中发现的、值得关注的东西。”

历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也许正是一种例证,1900年的维也纳,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座弗洛伊德的城市。古典自由主义所孕育的文化精英在不同方向上对传统的抗拒,隐含了俄狄浦斯式的姿态,遗憾的是他们参与埋葬了旧时代,却未必等来理想的新天地。事隔多年,一战结束之后,目睹山河破碎的弗洛伊德在日记中伤感地写下:“奥匈帝国已成明日黄花,我只想生活在维也纳,对于我来说,移居他邦是不可能的。”

世纪末的维也纳,已成最后一曲华尔兹,只存活于记忆之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