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精选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是一本由张宏涛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38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一):培养孩子的元习惯,才是爱与自由里的重要必修

文 | 夏鸢的暖心小筑

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是让孩子能够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健康且放松的成长,而不是回到家了还要遵守幼儿园或学校里的规矩。

当然,规矩这个东西,只要不做特别出格的事情,在家其实怎样都可以,我们之所以有时会多唠叨孩子,是因为怕他们在外面被带坏了,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都会要求孩子。

但,要求也是有讲究的。在《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这本书中,作者用16堂课,给我们讲解了教育里的很多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在书中列出了黑镜头和白镜头。

两种镜头的设定也是很新颖的方式,黑镜头的意思就是不太正确的事情,或者是我们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而白镜头就是指那些真正好的教育方法。

书中的开头部分,讲到了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以及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

我们可以看出,理想的母爱一般体现于照顾孩子的生活与学习,而在这两个方面上,表现的形式是不控制孩子,让孩子能够体会到更多的温柔与包容。

而父爱,则是要引导和帮助孩子获得勇气与能量,也就是说,爸爸在陪伴孩子成长时,带给孩子的是一种拓展与挑战,从而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书中讲到的这些都是理想中的父爱与母爱,那么现实生活中呢,其实我们自己也想做一个完美的爸爸妈妈,可是很多时候都会被家里的“小恶魔”所打败,也许是因为孩子太闹、也许是因为孩子太过依赖,总之,无论发生怎样的事情,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先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就比如家里是否要立规矩这件事,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之所以孩子要遵守幼儿园、学校里的规矩,是因为要适应学校的环境与制度,但家庭不是学校,家庭就应该是一个陪伴孩子开心健康成长的地方。都说家里是最温柔的港湾,我们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除此之外,书中还教会了我们一个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方法,那就是培养表层习惯的同时,要强化元习惯,千万不是说只做一个乖宝宝就是正确的事情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时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不是在你的说教中他才去做事。

这些就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事情,爱与自由,这4个字,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后才能做得到位。

夏鸢的暖心小筑

绘本阅读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二):我与家庭教育的缘分(自序)

我与家庭教育的缘分(自序)

文/张宏涛

2006年,25岁的我开始参与编写一本家庭教育类的图书,为此我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家庭教育类的图书几乎都看了一遍。不得不说,好书虽然有,但大部分书里的事例都很陈旧,观念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所以,我更多地是从自己和身边人的成长经历中,去感悟教育之道,并结合心理学来思考和写作。

后来这本家庭教育类图书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只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已。

不过,从那时起,我开始对家庭教育越来越有兴趣。我不断反思父母对我的教育方法,我很感激他们给我的爱;但我也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法在不少方面是有误区的。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呢?我开始主动和很多朋友以及网友探讨家庭教育问题。

走在大街小巷,最吸引我的,不是时尚靓丽的美女,而是小孩和父母的互动。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被父母简单粗暴对待的孩子。

后来,我加入了几十个很热闹的家庭教育类的QQ群,与数千个处于苦恼中的家长进行过深入交流,了解他们与孩子的矛盾,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模式和办法,了解他们各种无效的方法和弊端所在……

对家庭教育的现状了解越多,对家庭教育的领悟越深,我越觉得悲哀和痛心。那么多父母本来可以不必那么多苦恼,那么多孩子本来可以更好地成长;但因为各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了太多本不该有的矛盾、冲突和痛苦,这样的双输局面应该停止。

明明有更好的双赢的办法,让更多的家庭更幸福!那就是爱与自由呀!小时候,我的几个坏习惯,都是在爱与自由的环境下,自然消除的。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帮助一些熟悉的家长朋友,也开始在一些家庭教育类QQ群分享我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很快,我的理念就受到很多家长的欢迎。在我具体的指导下,不少家长也转变了观念,改善了和孩子的关系,孩子的问题也自然得到了改善。

这些案例中的一部分,在经过家长的同意后,我写成文章,刊发在了国内很多大报名刊上。

我创作的不少家教类文章在网上广为流传,很多网友表示感动哭了,也有很多家长表示再也不简单粗暴对孩子了,《金陵晚报》《大河报》等媒体,都曾整版刊登过我创作的家教类文章及读者们的读后感,和教育专家的点评。还有不少杂志主编表示深为我的文章所感动……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表达:我写的文章里的问题,其实是大多数父母共同的问题,所以才会引起很大的共鸣。能帮到家长们,能够让孩子们少受一点打骂训斥和不必要的痛苦,我很欣慰。

后来,我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理论,掌握了更多婴幼儿、青少年的身心成长规律,也读了很多经典的家庭教育专著和更有效的沟通方法的著作。学是为了用。那时候,我每天至少花上十个小时,泡在各种育儿群里,义务给求助的家长们解答问题,并和各种流派的专家和他们的拥护者,以及广大家长们交流讨论乃至辩论。

就这样,我收获了第一批粉丝。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我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分享群,又用了一年时间,免费在群里进行了五十多次不同主题的讲座,认真回答了家长们累计数千个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我的家庭教育理论。

后来,我开始正式做亲子关系一对一咨询。

之后,我又建了亲子关系群,为期一年,每周分享一次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的讲座。讲的都是育儿路上必然会面临的问题。比如:孩子做错了,如何批评孩子?孩子做事磨蹭,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要吃零食,我们该怎么办?……

再后来,我建了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就是在亲子关系群的基础上,优化了讲座内容,并增加了一个育儿日记的功能。育儿日记是鼓励大家写出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互动和对孩子的观察。

我自己就是在女儿晴儿出生后,写了几十万字的育儿日记,里面记录了晴儿日常的喜怒哀乐和各种特点,以及我们和晴儿的各种互动(包括各种矛盾及化解的过程)。陪伴孩子,并写作育儿日记的过程,让我对育儿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非常钦佩的尹建莉老师说,她也写过不少育儿日记,后来如果不是翻看自己过去的育儿日记,她的成名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也不会顺利写出来。

群友们受我影响,也写了大量充满童趣和引人深思的育儿日记,也写出了育儿过程中自己的烦恼和无奈。在阅读大家的育儿日记时,我对当下儿童和家长的新特点,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我根据大家写的内容,分析了孩子的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解答了家长的各种解惑。

本书,就精选自我在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里分享的内容。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李雪、《接纳孩子》的作者小巫等不少优秀的育儿专家;还有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北大六院主任医师唐登华教授、四感教育体系创始人岳晓亮老师等人的育儿理念,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不过,他们的理论,其实还不算主流。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家庭教育观念,还偏传统了,存在不少糟粕;还有一些人学到的是西方传过来的糟粕(比如程序育儿法、定时喂奶、哭声免疫法等)。

有很多类似《儿子,小时候不打你,将来你就会被社会毒打》《孩子,现在不逼你,将来生活不会放过你》之类对孩子咬牙切齿、怒目而视,主张对孩子严厉控制的文章,总是能引发很多家长效仿;提倡“家长督促孩子改变,自己却丝毫不用改变”的文章,总是能迎合众多家长的心意;还有很多似是而非、逻辑混乱、谬误百出却很能忽悠人的家庭教育类的文章,却总是在网上广为传播,真是可悲可叹呀!

很多家长在孩子没出问题之前,对孩子肆无忌惮地批评或漠不关心。

等孩子表现出问题了,又四处求医,急于寻找灵丹妙药,试图快速搞定孩子;而不是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去耐心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因此,虽然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系列书籍是中国家庭教育类书籍中最畅销的好书,不少我欣赏的好书销量也不低;但相比更多迷茫的家长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希望我的书也能让多一点家长看到,从而改变观念,改善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一直信奉这样的教育理念:养鱼重在养水,养花重在养土。

孩子的成长主要是受环境影响,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第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第二、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以及改变父母的状态。但家长们最常做的却是自己毫不改变,只妄图通过打骂和念咒语的方式,让孩子改变。

比如念这样的咒语:你要好好学习!你要专心致志!你要勇敢!你要坚持……这些都只是一厢情愿,注定徒劳无功。很多严厉的控制方法,虽然可能短期地改变孩子外在的行为,但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些方法,都是南辕北辙。

我认为,孩子在充满爱与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地茁壮成长!爱与自由,也是本书的核心理念。

很多人说,爱与自由的理念很美好;但是太理想化了,现实中行不通。

而我十年来,指导的众多家长的育儿经历,证明了爱与自由的理念,并不虚幻,是可以落地的。本书就是要帮家长朋友们将爱与自由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育儿行动中。

最后,感谢作家出版社,感谢郑建华编辑、李雯编辑的大力支持,让本书得以面世。

感谢尹建莉老师在我写书过程中的指导,感谢武志红老师和朋友们对本书的推荐,感谢一路走来,那些信任我的群友们的支持!

感谢老婆和女儿晴儿,在陪伴晴儿的八年中,她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并促使我不断成长。

《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当当独享签名版)》读后感(三):关于夸孩子,我们都做错了

有几次我看到儿子在认真地搭积木,我会下意识地压抑即将脱口而出的“你真聪明”,转而苦想一个恰当的词来赞扬孩子努力。事后总感觉这种赞扬很别扭。还有一次,女儿回到家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又拿了一张奖状。”我问她是什么奖状,她说是数学优秀作业奖。 说完她高兴地将奖状展示给我看,一脸的期待。 “不错,说明你挺努力的,继续保持。”我只赞扬孩子的努力。 女儿一脸失望,“你不表扬我吗?”我当时深思了一番后跟她讲了一堆诸如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获得表扬一类的大道理。说完后女儿依然不高兴。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要是当时对她说“你真棒”就好了,孩子还会高高兴兴地去写作业。相信一部分看过一些育儿书籍的家长也会跟我一样,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总是很少夸孩子聪明,而有意识地夸孩子努力。相反,不怎么看书的爷爷奶奶却经常对孩子脱口而出“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漂亮”。明明一句简单的“你真聪明”就能满足孩子,为什么我们总要停下来想方设法说成“你很努力”?明明这种夸赞方式很拧巴,很多人却对此深信不疑。这种只夸努力的方式真的没有问题吗?直到我看了张宏涛老师的《爱与自由:父母必修的16堂课》一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都错了。

张宏涛老师不仅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还是家庭教育指导师。他在家庭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多篇育儿文章被家庭教育类报刊刊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