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读后感摘抄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读后感摘抄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是一本由Michael Baxandall著作,Oxford Paperbac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9.99,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读后感(一):comment

巴克森德尔在本书以社会文化的视角还原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的完整语境,详细说明了社会与绘画的双向关系。绘画并非画家独立完成,而是由画家、赞助人、观看群体共同塑造。绘画作为一种视觉再现的手段,有其因时代更迭所继承的规范和传统,因此,绘画在其内容的呈现中一定限度地反映了社会接纳和认定的标准;而社会的习俗也通过绘画这一媒介得以呈现。作者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引导读者如何通过绘画进入15世纪观看者观看绘画的场域,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观看场景,思考15世纪人面对绘画如何进行观看、在绘画中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画中的含义等等。除了以图像为证,作者还对我们习以为常描述艺术的语汇进行溯源,将描述艺术的传统词语划分为对立、并置、包含、交叠四个类别,用来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绘画的风格特征。在他看来,眼睛首先感受到信息的存在,因此具有视觉特征的绘画最能表现和传达信息,在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意义的滋润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姿态被人所接受,其力量远超于文字。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读后感(二):新艺术史革命

欧洲学习艺术史本科方法论课的必读书目,看了整整两个月,从英文看到法语,从法语又重回到英文。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史学几乎分为两大学派,以antal, hauser为首的neo maxiste新马克思主义(以纯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作品的产生), 以及研究panofsky的iconology,和habitus(纯绘画角度,艺术家本身的角度)。baxandall 这本书第一章研究contrat,le peintre et le commandiataire. 这是受到了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是baxandall在第二章,也就是本书最重要的“时代之眼”里,推翻了antal单一,只固定于社会学角度读看待研究作品,艺术作品不单单是一个社会的illustration,更多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集合体。本书的第三章,baxandall 讲述了quattrocento的一个艺术评论家所说的17条美学规则,这个方法他其实在他第一本书giotto et les humainismes里面用到过,通过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的theorie用在研究作品上。 虽然这本书出版后引起相当大的轰动,但是被史学家艺术史学家批评没有footnote, bibliographie被一点点reference代替,像一本小说,后来作者在1985年出第二版加了大量的拉丁语意大利语原文进去,也加了bibliographie.

最后是我要吐槽的一点,一本1972年出版的书,1988年翻译成法语,陆陆续续翻译成多国语言,可是我们已经到2017年了,还没有中文版本!!!!!! 一本艺术史上如此重要的书,竟然没有中文版本。

最后我要吐槽最重要的一点,大部分国人对于艺术史的偏见,觉得美术理论毫无用处。

艺术史在西方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人文科学,里面包含了哲学,文学,历史,考古,以及社会学。一幅绘画作品的产生,不是艺术家瞎弄的,就像baxandall说的而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的集合体, 时代缩影。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读后感(三):如何图解15世纪意大利绘画

Michael Baxandall的这本书只有153页(英文版,不包括注释),不过还是很有内容的。有几处印象深刻的分析。一是选用Filippo Lippi,Fra Angelico, Botticelli等画的"The Annunciation"来分析Virgin Mary在画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The Annunciation"很多画家都画过,但是你会发现画中的Mary姿态都不一样,不安,沉思,谦逊。因为“The painter was a professional visualizer of the holy stories”。所以对于Mary的表现也就是“mainly preliminary or marginal to the painter's visual drama of Mary. It is the third mystery, the Angelic Colloquy, that throws clear light on the fifteenth-century feeling for what, on the level of human emotion.” 二是作者对15世纪绘画中手势的含义进行了分析,也是很有趣的。因为我们在看当时的绘画时,往往被统一甚至一些木讷的表情而困惑,类型化的表现其实蕴藏在丰富的手势语言中,能正确理解读懂这些,对理解不论是宗教或是世俗题材都有一定的帮助。三是,绘画中体现出的精确的比例感,作者把这种偏好于当时社会精英阶层中对数学关注,那时的数学比我们现在的要简单但是很实用,是生活中比如生意上不可缺少的,这种重要性在画家,这个集体内也是熟知,因为这个阶层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作者用Landino分析当时绘画的段落作为总结,也是很有道理:Pure, easy, gracious, ornate, varied, prompt, blithe, devout; relief, perspective, coloring, composition, design, foreshortening;imitator of Nature, lover of the difficulties.

《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读后感(四):有趣的Quatrocentto:图解15世纪意大利视觉形式

Michael Baxandall的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15th century Italy(1972,下文簡稱《繪畫與經驗》)這一小書之內容,基本上是以作者在University of London歷史系的系列演講為基礎。正如筆者在上周的劄記中所提,正是憑藉此書,Baxandall被認為是當時“新藝術史”思潮一員。傳統藝術史以二戰之前德奧傳統的器物學—古典研究為發端,藝術品在其分析框架內仍從屬一個相對獨立、自成一體的空間。自上世紀70年代以降,學界對相應方法論與理念進行自省反思,“藝術社會史”即是在新藝術史與文化史雙重浪潮碰撞之下形成的一個新研究視角。除了傳統主流所宣導的從藝術作品本身形式、風格出發的“內向”視角外,它同樣關注作品在其“外向”特定時空中的生產意義及功能性轉化。之所以將演講對象設定為歷史學,Baxandall應期待著將圖像風格設定為與文字文獻同等重要的歷史材料(material of social history)。受其影響,加州伯克利大學的Svetlana Alpers寫作The Art of Describing:Dutch Ar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1983)一書,提出與“textual culture”相對的“visual culture”這一概念。

全書大致分為三部份,貫穿其中的是“時代之眼”(The Period Eye)這一核心概念,即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為何會形成某種時人皆可認同、接受的視覺形式。除了傳統藝術史對於某一地區的、時代或派別風格的定性分析外,Baxandall更旨在尋譯該風格之所以被社會接受的原因。因此,在《繪畫與經驗》的第一部份“Condition for Trade”中,他並未刻意的分析該時期繪畫的美學質感或真偽,而是透過列舉大量意大利原文的贊助人與畫家之間的交易清單與來往書信。內含的大量內容不僅豐富著我們對15世紀繪畫背後的贊助、創作情境之形塑,同時也充斥著各種新鮮有趣的小細節,令人眼前一亮。從顏料的價格、來源,再到不同顏色要求對於贊助人社會地位的炫耀性消費,不一而足。

不過,與現代已氾濫的“贊助型”研究不同者,Baxandall並無框定特定的贊助個體或群體,因而這類patrons僅僅是作者用於形塑15世紀Quatrocentto(意大利人)的一個鏡像而已。他于第二部份中,從當時社會的不同文化與知識框架的宏觀認知中,抽離出與藝術及視覺形式相關的面向,如戲劇表演的舞臺造型形式、當時方興未艾的算數定理對幾何形狀、透視空間的測量、有機體的生理解剖結構圖式等。透過對Filippo Lippi, Fra Angelico, Botticelli三個不同的《天使報喜》The Annunciation 中聖母的表情各自不同,或不安、沉思、驚訝等,這些都是不同畫家運用戲劇舞臺效果所創造的神奇效果。他認為15世紀文藝復興初期的人物畫像之所以都統攝於一種神情單調而木訥的程式化表達,毫無16世紀盛期的肖似,這是由於圖像對聖經典故的表達並非依靠人物表情,而是各種手勢語言。這些程式化手勢不僅為當時畫家圈子所熟知,且廣泛為Quatrocentto所理解。因此,若運用Panofsy的圖像學原理,那麼解讀這批繪畫的關鍵元素很可能就落在於手勢。

《繪畫與經驗》將德國黑格爾的唯心史觀抽象且具目的論與統合性的時代精神,落實至具體的社會構成與分析之上。在最後部份,作者將對不同畫家的各自技藝、表現特色與社會的具同質性的視覺認知形式相呼應。因此,這種自多元走向同質性的觀念體系,這種社會史、文化史的分析,在當時引起不少學者的熱切關注。不僅連圈內的Svetlana Alpers、高居翰等,連其他領域的Clifford Geerzt以及Pierre Bourdieu 都對該書作出回應。

在此,引用書中Filippo Calandri的一篇15世紀的算數習作的題目:在平地上有兩座高塔,一座高80尺,另一座高90尺,塔間直線距離為100尺,在兩塔之間有一灘水。現在兩塔頂各放一隻鴿子,讓其朝下往水面飛去,若兩者速度相同,求同時到達一點的話,那麼這一點的位置何在呢?歡迎大家踴躍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